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方法分析90例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痰培养结果.结果G-杆菌占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绝大多数,为85.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耐药情况也比较严重.结论通过对这90例痰培养结果的分析,对我院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有了解,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 标签: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临床分析 痰培养 铜绿假单胞菌 培养结果 经验性治疗
  • 作者: 夏吉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呼吸系统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5期
  • 机构: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长寿401220
  • 简介:目的:研究血必净联合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01月~2022年0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中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3例。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以及康复时间。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啰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疗效相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参照组的74.42%(χ2=3.957,P=0.047)。结论:血必净联合抗生素可对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并能降低患者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肺炎;血必净;抗生素;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不同年龄段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内科系统2012年7月~2012年12月95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18~44岁组,45~59岁组,60~74岁组,75~89岁组,90岁及以上组,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咳嗽伴咳痰在各组中的比例分别为75%、93.3%、77.1%、61.8%、100%;湿啰音的比例分别为50%、86.7%、45.7%、70.6%、66.7%;单侧肺炎的比例分别为100%、53.3%、57.1%、64.7%、0%;合并内科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12.5%、86.7%、94.3%、79.4%、66.7%;所有患者均予抗生素治疗,治愈率分别为100%、46.7%、71.4%、67.6%、100%.结论咳嗽伴咳痰、湿啰音是各年龄段CAP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除90岁及以上组,多数患者为单侧肺炎,抗生素治疗疗效确切,中老年患者合并内科基础疾病较多,预后较差.

  • 标签: 成人患者 不同年龄段 社区获得性肺炎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分析78例呼吸内科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原学及药敏学分析。结果78例VAP患者共分离病原菌84株。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分离的细菌除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较敏感外,对其它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呼吸内科VAP病原菌普遍存在较强的耐药性、变异性和重合性;选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提高VAP治愈率,尤以抗生素合理选择为关键。

  • 标签: 肺炎病原学 呼吸机相关性 药敏学 呼吸机相关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的CT表现。方法5例临床确诊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患者共8次胸部CT扫描(复查3例)资料。结果5例中均为双肺多叶、多段实变灶,无明显肺叶、肺段或特定体位分布趋势;大片肺实变表现为双侧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肺段实变;内有明显的空气支气管征;相邻肺段实变融合或在叶间裂处相邻的肺叶实变扩展,于影像接触部位融合,形成更大片实变影;肺内小病灶均为双肺多发,呈类圆形或棉团状,沿肺纹理分布最多见;大片肺实变可呈均匀致密实变、磨玻璃样变、蜂窝状实变,小病灶与大片实变灶一致,磨玻璃样变可出现在初诊和吸收期病例;反应性胸膜增厚及胸膜积液常见;无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T改变提示:甲型H1N1重症病例并肺炎在病程发展阶段,病变有经支气管肺泡系播散的特点。

  • 标签: 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指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h以后所形成的肺炎,是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随着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鉴于VAP作为ICU常见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病机制 病因 PNEUMONIA 机械通气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对老年肺炎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探究.方法选择自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老年肺炎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并排除细菌感染的健康老年人56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的PCT和CRP水平.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周,根据病情好转分为改善组32例和未改善组24例,比较两组PCT、CRP水平.结果观察组PCT、CRP水平分别为(2.62±0.34)ng/ml和(34.24±4.82)mg/ml,对照组为(0.05±0.01)ng/ml和(4.71±0.18)mg/ml,观察组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RP诊断老年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54/56)和67.8%(38/56),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52/56)和76.8%(43/56),而两者联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和89.2%(50/56),联合诊断特异性明显更高(P〈0.05);改善组与未改善组相比,PCT、CRP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明显更低(P〈0.05).结论老年肺炎患者的PCT和CRP水平均显著上升,PCT和CRP可作为老年肺炎诊断的灵敏指标,对于PCT和CRP的动态监测有助于老年肺炎预后判断.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老年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鼻胃管和鼻肠管两种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分析,从而选择副作用较少的一种进行推广,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ICU病房患者38例,并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均为19例患者。两组均进行肠内营养插管,并给予相同的营养剂,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肠内营养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两种肠内营养方式的不良反应比较,以及入住ICU病房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进行两种肠内营养方式治疗后,患者肠内营养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鼻胃管组为63.16%,鼻肠管组为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不良反应产生较多,鼻肠管组不良反应产生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ICU入住时间(12.1±1.8)d,机械通气时间(9.1±1.9)d,鼻肠管组ICU入住时间(7.8±1.2)d,机械通气时间和(5.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鼻胃管低,相应的不良反应及入住ICU病房和机械通气的时间也较少,所以在机械通气时行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作用要优于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鼻肠管 鼻胃管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并发症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有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或肺炎支原体DNA阳性。并与同期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无肺外并发症患者9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外并发症组患儿发热时间更长,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预后较好,但仍需要医生引起重视,防止漏诊和误诊。

  • 标签: 小儿肺炎 支原体感染 肺外并发症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172例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住院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172例临床资料。结果危重症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与高龄,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长期卧床密切相关。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以免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有吞咽功能碍障者三天后应给鼻饲。

  • 标签: 危重症患者 医院获得性肺炎 康复
  • 简介: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局部肺泡灌洗联合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内科常规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能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 标签: 肺泡灌洗 纤维支气管镜 吸入性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45例细菌性肺炎患者和5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等指标.结果肺炎组PCT、CRP、WBC、中性粒细胞(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肺炎组PCT诊断阳性率(77.8%)明显高于肺结核组(16.0%)(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细菌性肺炎 肺结核患者 诊断价值 检测 鉴别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确诊的VAP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30例)和肠外营养(PN)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EN和PN组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流质饮食及静脉营养。比较各组营养支持2周后营养状态、临床有效率、撤机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血清血红蛋白水平及臂肌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有所升高,其中,EN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炎性指标则明显降低,EN组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是PN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EN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脱机成功率明显高于PN组及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则明显低于PN组及对照组(P〈0.05),而PN组与对照组无差异,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提高VAP患者营养状态,其中EN效果最显著,更有助于改善VAP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营养支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了解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主病原微生物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到2016年5月入住我院的68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rious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SCAP)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对有显著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了解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类型。结果35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例,肺炎克雷伯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流感嗜血杆菌4例,嗜麦芽假单孢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肺炎支原体2例;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慢阻肺、有创机械通气、年龄≥65岁为独立危险因素,初始抗菌联合用药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患者病原学总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初始抗菌联合用药的患者预后较好,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慢阻肺、有创机械通气、年龄≥65岁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微生物调查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术后罹患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观察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75例行急性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58例患者罹患院内获得性肺炎,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余117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给予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情况,探讨其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手术侵入操作(气管插管治疗、气管切开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两组患者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及病死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年龄、吸烟、手术侵入操作(气管插管治疗、气管切开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是其危险因素,在治疗上应予以注意,以降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院内获得性肺炎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毒感染的特点,比较重症和轻症肺炎患儿之间的IL-18、IFN-γ免疫功能差异,为临床病毒性肺炎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符合CAP住院的患儿465例以及同期健康查体儿童262例为调查对象,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检测465例入选患JDn$分泌物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抗原;应用核酸扩增(PCR)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EB病毒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CMV)、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弓形体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变化。结果病毒病原检测阳性76例,总阳性率为19.2%,依次为RSV28例(7.1%),PIV23例(5.8%),CMV12例(3.0%),ADV7例(1.8%),EB病毒6例(1.5%)。婴儿组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为30.6%(26/85),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3岁18.6%(24/129),-6岁10.0%(10/100),-14岁10.6%(16/151),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冬、春两季病毒的感染率较高。重症病毒性肺炎组患儿血清中IL-18、IFN-γ水平较轻症病毒性肺炎组血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感染占一定比例,重症肺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巨细胞病毒抗体 免疫功能分析 病毒病原学 小儿 血清IL-18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值用于鉴别入院肺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将95例肺炎患儿根据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为轻症组48例和重症组47例,4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CPIS评分评估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估肺炎患儿病情和预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检测三组儿童血清IL-6、IL-10水平,计算IL-6/IL-10值,分析肺炎患儿血清IL-6/IL-10值与CPIS评分、APACHEⅡ评分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IL-6/IL-10值,诊断重症肺炎的价值。结果重症组CPI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轻症组;轻症组和重症组血清IL-6、IL-10水平及IL-6/IL-10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组血清IL-6、IL-10水平及IL-6/IL-10值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肺炎患儿血清IL-6/IL-10值分别与CPIS评分、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6、0.806,P=0.005、0.000);血清IL-6/IL-10值诊断重症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敏感性为70.21%,特异性为85.42%。结论IL-6/IL-10值与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6/IL-10值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预示不良预后,可作为诊断重症肺炎的临床指标。

  • 标签: 肺炎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肺部感染评分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儿童
  • 作者: 施建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呼吸系统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7期
  • 机构: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人民医院,云南广南663300
  • 简介:目的:探究对大叶性肺炎患者采取电子支气管镜下肺内注药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66例大叶性肺炎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3,电子支气管镜下肺内注药疗法)和对照组(n=33,常规药物疗法),比较分析两组不良指征消退时间及治疗成效。结果:实验组发热、肺部啰音、咳嗽、使用抗生素等各项不适症状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5d、7d、15d分别拍摄临床影像,实验组影像学所示出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大叶性肺炎的治疗,利用电子支气管镜进行肺内注药法较常规肺内注药法而言,成效更佳,可明显加快高热、恶寒、胸痛、咳痰等各项不适症状缓解,同时能缩减住院时间,强化预后生活质量,其临床意义较高。

  • 标签: 电子支气管镜;肺内注药法;大叶性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肺气肿和肺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肺炎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40例。根据随访结果有无肺炎发生分为慢阻肺发生肺炎组(n=60)和慢阻肺未发生肺炎组(n=80)。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肺气肿及肺功能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慢阻肺阻塞程度对肺炎病情发展的影响。结果140例慢阻肺患者经随访,60例发生肺炎,80例未发生肺炎。两组患者在年龄、BMI、SGRQ评分、6min步行试验、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LAA-950、平均肺密度比方面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LAA-950、6min步行试验是影响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因素(P〈0.05)。其中,以LAA-950指标为主的肺气肿出现异常、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6min步行试验指标为主的肺功能出现异常的慢阻肺患者易发生肺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重度阻塞患者发生肺炎可能性更大(P〈0.05)。结论LAA-950、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min步行试验结果是影响慢阻肺患者肺炎病情发展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肺功能 肺炎
  • 简介: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严重程度评估和结果预测。方法对200名CAP患者评估临床变量和肺炎严重指数(PSI),同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NT-proBNP,按照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评价这些指标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结果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随着C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1)。死亡患者中NT-proBNP浓度与存活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SI评分组合,NT-proBNP浓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CRP、血沉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NT-proBNP可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测结果有效的标志物。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PSI NT-PROB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