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黄酮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黄酮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旨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工艺,为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比黄酮类化合物传统及新型方法的总黄酮提取率发现,新型提取方法相对于传统提取法而言提取率具有明显优势,但新型提取技术对原料、设备、处理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国内外研究相对偏少。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 微波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简介:目的:研究繁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的乙醇提取的水混悬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各种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UV,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芹菜素-6,8-二-C—β-吡喃葡萄糖苷(2),即新西兰牡荆苷-2[vicenin-Ⅱ(6,8-β-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苷(8-C—β-D—galactopyranosyh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8-C-β—D—galactopyranosylapigenin)(3),芹菜素-6-C—-β-D-半乳糖-8-C—β-D-葡萄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vitexin6-C-β-D—galactopyra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4),芹菜素-6,8-二-C-α-L-阿拉伯糖苷(6,8-di-C-α-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5),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schaftoside(6-C—β-D—gluc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6),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isoschaftoside(6-C-α-L-arabi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7),芹菜素-6-C—β-半乳糖-8-C-α-L-阿拉伯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8),芹菜素-8-C-β-D-半乳糖(8-C-β-D-galactosylapigenin)(9),牡荆素[vitexin(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0),异牡荆素[i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1),麦黄酮-6,8-二-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8-di-C-β-D-glucopyranoside)(12),麦黄酮-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C-α-L-arabinosyl-8-C—β-D-galactopyranoside]13),7-O-β-D-葡萄糖基-6-C—β-D-葡萄糖(6"-乙酰基)芹菜素[7—O-β-D—glucopyranosyl-6-C-β-D-6"-acetyl—glucopyranosylapigenin](14)。结论:9个化合(3~8及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14为新化合

  • 标签: 黄酮碳苷 繁缕
  • 简介:近年来,各类抗生素与抗菌剂的耐药菌发展迅速,例如,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困难。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质粒或染色忭介导发生变异,获得耐药。目前,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获得主要有4种作用机制:①产生抗生素酶,灭活抗生素。②作用靶位变异,不应答抗菌药物。③改变膜通透性,阻断药物进入。④增强外排,加速泵出进入体内的药物。由于现有药物尚难有效控制此类药菌感染,因此药物化学家正努力研制新型抗耐药菌的药物,设计并筛选具有新化学结构、新作用机剖或新作用靶位的新抗菌药。

  • 标签: 酮类化合物 恶唑烷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 表皮葡萄球菌 作用靶位
  • 简介:研究了余氯对挥发酚类化合物加标回收率的干扰,通过实验推断出了本地区低温水中余氯与挥发酚类的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并初步找出和确定了除氯剂硫酸亚铁的合适用量范围。

  • 标签: 水质检测 酚类化合物 回收率 氧化反应 硫酸亚铁
  • 简介:摘要:通过详细论述醛酮类化合物的定义、来源、危害和规范标准,从醛酮的基本化学特性入手,对比分析监测醛酮类化合物方法的优缺共性,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检测效率和分离度、精准定量不饱和醛酮的相关方法。

  • 标签: 环境监测 醛酮类 标准规范 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吩噻嗪类化合物在法医鉴定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照试验的设计,我们收集了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相关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过程包括样品准备、实验条件设定以及使用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检测和数据记录。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的实验中,吩噻嗪类化合物的鉴定准确性达到95%以上,灵敏度为0.1μg/mL,且不受其他有机化合的干扰。结论:吩噻嗪类化合物在法医鉴定技术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其高准确性、低检测限和特异性使其成为可靠的证据支持工具。然而,未来仍需要解决样品前处理的复杂性和分析方法的标准化等问题,以进一步提升吩噻嗪类化合物在法医鉴定技术中的应用效果。

  • 标签: 吩噻嗪类化合物 法医鉴定 医学技术
  • 简介:目的设计合成新型苯氧芳酸类调脂药物。方法以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川芎嗪代替苯扎贝特结构中疏水端的对氯苯甲酰片段作为基本结构单元,保留降脂功能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苯氧芳酸类化合物。结果和结论合成目标化合5个,经核磁和质谱鉴定确证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 标签: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 代谢综合征 泛激动剂 合成
  • 简介:应用色谱技术,从红树植物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L.中获得11种酚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1为新的酚苷类化合物,命名为1-(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6-O-galloyl-1-O-β-D-glucopyranoside(1)。已知糖苷分别鉴定为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1-O-β-D-glucopyranoside(2),hydrangeifolinI(3),(2-methoxy-5-hydroxymethyl-pheny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4),(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5),3-methoxy-4-hydroxypheny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6),3,4,5-trimethoxyphenyl-(6-O-galloyl)-1-O-β-D-glucopyranoside(7),koaburaside(8),koaburasidemonomethylether(9),cuneatasidesD(10),(E)-isosyringin(11)。化合2-6,8-11为首次从大戟科海漆属中分得。新化合的结构经理化性质及1D,2DNMR方法确定,已知化合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比较得以确定。

  • 标签: 海漆 酚苷 化学成分 红树植物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水质环境不容乐观,采用合理的检测技术对酚类化合物进行检测,以避免酚类化合物对于环境的污染。鉴于此,对环境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展开了探讨。

  • 标签: 环境废水 废水检测 酚类化合物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胺类化合物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化合,大多数有机胺类均具有挥发性和较强的毒性,在工作场所中可经呼吸道、皮肤接触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损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随着胺类化合物的广泛应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接触到低剂量的胺类化合物,为了更好地评估其对人造成的危害,我们对胺的限值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探讨和建立良好的胺类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胺类化合物 空气 限值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繁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的乙醇提取的水混悬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各种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UV,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2),即新西兰牡荆苷-2[vicenin-Ⅱ(6,8-二-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苷(8-C-β-D-galactopyranosyli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8-C-β-D-galactopyranosylapigenin)(3),芹菜素-6-C-β-D-半乳糖-8-C-β-D-葡萄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vitexin6-C-β-D-galactopyra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4),芹菜素-6,8-二-C-α-L-阿拉伯糖苷(6,8-di-C-α-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5),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schaftoside(6-C-β-D-gluc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6),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isoschaftoside(6-C-α-L-arabi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7),芹菜素-6-C-β-D-半乳糖-8-C-α-L-阿拉伯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8),芹菜素-8-C-β-D-半乳糖(8-C-β-D-galactosylapigenin)(9),牡荆素[vitexin(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0),异牡荆素[i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1),麦黄酮-6,8-二-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8-di-C-β-D-glucopyranoside)(12),麦黄酮-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C-α-L-arabinosyl-8-C-β-D-galactopyranoside](13),7-O-β-D-葡萄糖基-6-C-β-D-葡萄糖(6″-乙酰基)芹菜素[7-O-β-D-glucopyranosyl-6-C-β-D-6″-acetyl-glucopyranosylapigenin](14)。结论:9个化合(3~8及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14为新化合

  • 标签: 黄酮碳苷 繁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方法将95只小鼠分成5组,每组19只,A组为常规模型组,B组为正常对照组,C、D、E为观察组,为观察组的小鼠分别灌注300mg/kg、600mg/kg、900mg/kg的黄酮类化合物,而A、B组灌注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灌注1周,对小鼠的临床药理反应进行记录。结果A组、B组、D组、F组与C组对比,缺氧存活时间、SOD、LD、MDA、大脑含水率、肺部含水率有显著差异;C组在缺氧存活时间、SOD、LD、MDA上与D组有显著差异;C组在SOD上与F组有显著差异;D组在缺氧存活时间上与F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提升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会抑制成乳酸,在抗脑水肿及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氧会加重恶性循环。黄酮类化合物中包含大量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广泛存在,应进一步加大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抗癌
  • 简介:以3-氯苯肼盐酸盐(1)和1,1,3,3-四甲氧基丙烷(2)为起始原料,经环化、Vilsmeier反应得1-(3-氯苯基)-1H-吡唑-4-甲醛(4);(4)与3-氟甲基苯乙酮(5)经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取代芳基烯酮类化合物(6),再与水合肼发生环化反应得3-(3-氟甲基苯基)-5-(3-氯苯基-1H-吡唑)-4,5-二氢吡唑(7),其与取代异氰酸酯作用,制得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结构新颖的取代双吡唑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0mg/L质量浓度下,部分化合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的致死率达100%,而对苜蓿蚜Aphismedicaginis、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均无杀虫活性。

  • 标签: 氰氟虫腙 双吡唑类化合物 合成 杀虫活性
  • 简介: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很重要的天然产物。在菌物中,甾类化合物不仅种类多样,含量也相当丰富,尤其是由28个碳原子组成的麦角甾类化合物更具有代表性,是菌物的特征性成分。文中对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菌物中麦角甾类化合物的种类进行了归纳总结。

  • 标签: 菌物 麦角甾类化合物 种类
  • 简介:木脂素(lignan)是由苯丙素单位(C6~C3)聚合而成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WhitingD等[1]对于1999年之前发现的木脂素和新木脂素做了相关综述,从化合的结构、生物活性、生源以及代谢方面对木脂素和新木脂素类化合物做了详细的介绍。LeeNa等[2]对于2008年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木脂素 生物活性 化学结构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天然植物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的提取,是从复杂的均相或者非均相体系中,利用分离技术和去除杂质的技术,将植物中碱类的化合提纯和精制。本文将以几类植物的碱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案例为研究对象,然后再对中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进行技术层面上的总结。

  • 标签: 天然植物 中药提取 碱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叔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药、农药化工、功能材料及催化化学等领域。近年来,已经有大量的叔胺类化合物被合成,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综述叔胺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期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叔胺类化合物 应用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