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近 3年我院采取侧脑室—窦分流术的患者 2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 15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的治愈率,生存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侧脑室—窦分流术在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满意,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在术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脑积水 分流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位平衡的特点。方法对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7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胸弯组与腰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位参数,探讨参数变化与年龄之间的联系。结果胸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位负失衡,而腰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位正失衡。结论在制定矫正策略前期需要正确评估AIS患者的脊柱骨盆位平衡情况,为制定针对性手术计划提供指导。

  • 标签: 脊柱侧凸 成人性 骨盆矢状位平衡
  • 简介:摘要颈椎面平衡(cervical sagittal balance)是用于对站立位颈椎位置的一种描述,通过相应的面参数评估颈椎的面位置。颈椎常用的面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面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SVA)和T1倾斜角(T1 Slope, T1S)等。颈椎面平衡与脊柱整体的平衡息息相关,其面参数失衡与颈椎疾病进展、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颈椎面整体平衡性,尤其是颈椎手术后面参数变化,能够预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长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由于颈椎手术方式多种多样、颈椎面平衡参数种类繁多,已有的研究只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缺少总体、全面的描述。通过系统地检索文献,筛选相关的研究,对颈椎面平衡参数与颈椎手术的关系进行综述。综述结果显示不同手术方式,术后颈椎的面参数有不同的转归倾向。颈前路手术能够保持或改善颈椎的面平衡,其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具有更好的效果;颈后路手术后颈椎面参数倾向于出现失衡或代偿,术前存在面失衡、高龄、合并复杂后纵韧带骨化更容易出现术后失衡或失衡加重。因此,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术前评估,合理设计手术方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颈椎面失衡情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形截骨进行治疗,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骨条,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且横跨窦上方;自闭合的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骨条至颞顶缝处,骨条平行于缝处宽约2.0 cm,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两侧对称性截骨,截取的骨条类似π形。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每天20~22 h,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形态,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CI<0.75为效果不满意,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缝早闭患儿4例,均为男性,5~11个月龄,术前患儿CI为0.69~0.73,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术中用时2.13~2.28 h,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患儿仅出现头顶部、枕部皮下肿胀(7~10 d后自行恢复)及发热表现,经对症处理后体温于术后5 d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发生脑膜炎、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及硬膜外血肿等表现。随访6~7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I为0.76~0.80,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颅腔容积为757.3~1 261.4 ml,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辅助治疗婴儿缝早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改善舟状头外观,使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并动态扩大颅腔容积。

  • 标签: 颅缝早闭 矢状缝早闭 颅骨截骨术 π形截骨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 简介:摘要脊柱截骨矫形作为重建脊柱力线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脊柱序列重建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避免截骨角度不佳引起的术后躯干面二次失平衡,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计划,精确评估截骨角度尤为重要。目前,学者们通过对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及其代偿机制的全面分析,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和疾病特点提出相应的脊柱面重建目标,并根据不同重建目标、截骨部位和截骨方式提出多种截骨角度的预测方法,为制定最佳手术策略提供帮助。

  • 标签: 脊柱 截骨术 矢状面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学习并掌握脑膜瘤侵袭上失窦显微手术的方法要领。方法通过我医院收治的侵犯上窦脑膜瘤患者23例,进行显微镜下的手术。结果其中Ⅰ型11例,术后1例轻度偏瘫,其余恢复均好;Ⅱ型7例,其中6例行上窦破口缝合,1例使用动脉瘤夹夹闭破口,术后2例发生上窦血栓形成,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恢复均可,生活能自理;Ⅲ型5例,均行上窦缝合修补,术后1例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通过23例脑膜瘤侵袭上窦显微手术治疗分析。总结上窦的应用解剖特点和术后要注意的问题。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保护好回流静脉,提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更好的为患者治疗,保障术后患者的生活正常。

  • 标签: 脑膜瘤 侵犯上矢状窦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镰及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镰及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脑膜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I级切除26例,Ⅱ~Ⅲ级切除8例。术后随访0.5~5年,22例患者感觉或运动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癫痫患者中6例癫痫未再发作;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侧副静脉及静脉窦,尽可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大脑镰及窦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大脑镰 矢状窦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临床上各种纵裂间手术入路和手术过程中常损伤上窦旁桥静脉,桥静脉损伤后可引起和加重不同程度的手术后并发症,为了减轻和避免手术后并发症必须熟悉和了解上窦旁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从而在手术入路和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桥静脉或损伤桥静脉后进行桥静脉重建。在脑静脉系统血栓发生中,约70%发生于上窦。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种多样,但目前尚有1/3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由于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准确和及时的诊断对于脑静脉血栓的预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桥静脉为脑的静脉注入硬脑膜窦的终末部分,与硬脑膜窦的关系密切,桥静脉内血流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上窦内血流变化,而桥静脉的解剖学观察可以为影像学观察提供形态学依据,有利于脑静脉血栓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为此,本文对上述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上矢状窦旁 脑桥静脉 临床意义 桥静脉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脑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上窦旁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5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上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16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Ⅳ级切除;术后随访6~48个月,SimpsonⅡ级切除16例未见复发;SimpsonⅣ级切除6例中,4例术后0.5~2年复发,采用伽玛刀治疗2例,再次手术2例。新增对侧肢体感觉障碍5例、肌力下降2例,随访半年恢复正常。术前5例有癫痫发作,术后不再服用抗癫痫药物4例,药物使用明显减量1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及静脉窦,是提高上窦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术中无需强求SimpsonⅠ级切除和上窦重建,会增加手术风险;对残留肿瘤术后可酌情辅以伽玛刀治疗或二次手术。

  • 标签: 脑膜瘤 上矢状窦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柱-位曲线参数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中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39例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纳入研究,入选者均行脊柱经单节段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测量手术前后的X线片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变化。结果脊柱面参数中,腰椎前凸角、脊柱-骨盆角明显高于术前,C7面平衡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位参数中,骶骨倾斜角角明显高于术前,骨盆倾斜角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全脊柱-骨盆位曲线参数,能准确反映腰椎后路椎间Cage融合术对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失衡状态改善情况,可作为评估脊柱-骨盆面平衡状况及手术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T旁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孔狭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L5~S1或L4~5椎间孔狭窄,其中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者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者4例,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5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者9例。同时11例为垂直狭窄型,9例为水平狭窄型,12例为Ⅲ度狭窄,8例为Ⅱ度狭窄。结论临床上运用CT旁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进行诊断,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 标签: CT旁矢状位重建 腰椎间孔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l例复杂上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球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栓塞 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央回区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回区窦旁脑膜瘤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当中达到辛普森Ⅰ级切除13例,Ⅱ级4例,Ⅲ级1例,经过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有1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当中达到辛普森Ⅰ级切除7例,Ⅱ级7例,Ⅲ级4例,经过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有3例患者复发,3例患者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央回区窦旁脑膜瘤患者使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显著,通过镜下不同的肿瘤切除手段,可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 显微手术治疗
  • 简介: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MS1153。摘要目的为面部骨性不对称畸形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方案,实现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定点,定位,定量诊断。方法利用CT三维重建图像,通过人工定点方法选择3个位于面部中线上的解剖标志点构建正中面,提出一种定位容易,可重复性好的构建人体正中平面的方法,为后续的角度及线距测量奠定基础。近年,随着颜面审美要求的提高,患者对其面部对称性的关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为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治方案是当今正畸、正颌外科学发展的热点。研究颅面结构对称性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观察、人类学测量、头颅定位后前位片,面部照片的间接测量、三维立体摄影测量术、X线立体照相术、激光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等均可用于颅面部不对称性的分析。[1]以上方法无论三维与二维均为正中面两侧对应部位的线距,角度,面积的测量与比较。也就是必须首先在正中面两侧分别定点。因此正中平面的确定非常重要。虽然关于正中面确定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对于诊断颅面部不对称畸形较理想的正中平面,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确定人体颅面部正中平面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上下轴线与胫骨粗隆成角不同度数﹙@成角﹚的患者在髌骨纵嵴﹙TRA图﹚为基础指导膝关节斜扫描显示前叉韧带的关系,总结显示前叉韧带全长最优的扫描角度;要求该扫描角度能达到简捷的扫描全程地显示前叉韧带,节约扫描时间,避免病人不能长时间固定不动及以后多次扫描的情况。方法在不同的腿型如‘O’腿,骨折胫骨平台移位…等病人扫描采取相同人不同的扫描角度,不同情况相同扫描角度,共63例子做对比,根据分类作统计最优化的斜位扫描角度。结论根据腿型髌骨下缘与胫骨粗隆成角在(8~18)°、(18~30)°、骨折胫骨外移位者…宜用髌骨纵嵴前后轴线偏内(12~15)°(5~8)°(0~-5)°作倾斜扫描线;图像显示ACL各段比例、走形较真实反映活体组织。

  • 标签: 髌骨轴线与胫骨粗隆成角 前叉韧带 髌骨纵嵴 斜矢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解剖特点和MRI表现探讨磁共振膝关节位扫描的改进,以提高膝关节ACL的显示率。方法选择成人膝关节140例,分别进行伸直位、微曲位和屈曲位的垂直位和斜位的MR扫描,观察不同位置、不同角度ACL的MRI显示效果。结果ACL损伤在伸直位垂直、斜面完整显示率分别为46.7%、53.3%;微曲位垂直、斜面上完整显示率分别为80.0%、85.0%;屈曲位垂直、斜面上完整显示率分别为90.0%、100.0%。结论ACL在MRI上屈曲位斜面显示最佳,可作为诊断ACL损伤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MRI 斜矢状位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腰椎退行性病变逐年增加。退变性腰椎滑脱是老年人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腰椎椎体滑脱,腰椎-骨盆位参数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随着滑脱的加重越来越明显,同时手术矫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像腰椎-骨盆位参数的改变,近些年来微创脊柱外科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作为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式之一,不断被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近年来,随着各种微创技术的涌现,脊柱外科已逐渐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减压,后在椎间放置结构性支撑物,来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及促进植骨融合,该技术即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因其独特优势在较小手术创伤及较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方面,得到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青睐。微创TLIF对腰椎-骨盆位参数的改变越来越引起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微创TLIF对腰椎-骨盆位参数影响、适应证与禁忌证、优势与发展及微创手术辅助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综述如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