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著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 标签: 中国显微外科 断肢再植 断指再植 足趾移植 拇指再造 学科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女性妊娠再发风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阐明新发突变家系DMD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此类家系遗传咨询的模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DMD家系64例,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家系患者及其母亲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分析,选取患者DMD基因突变而其母亲DMD基因未见突变的新发突变家系纳入本研究,然后利用MLPA技术联合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连锁分析对新发突变家系女性再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4个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均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家系;共对65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性别决定基因(SRY)阴性26例,SRY阳性39例,DMD基因无突变63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2例,产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外显子突变主要表现为外显子的缺失突变,集中在45~55外显子区域,对于新发突变家系,有DMD患者生育的女性,即使DMD基因外显子未见突变,仍建议其孕期进行DMD产前诊断。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 突变 生殖细胞系突变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 作者: 党少农 戴江红 张毓洪 王新华 马福昌 颜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西安 710061,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乌鲁木齐 830011,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银川75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医学教研室,兰州 730000,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西宁 810007,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西安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 简介:摘要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西北区域自然环境独特,人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满足深入研究该地区慢性病病因、机制和转归的迫切需求,根据西北区域特殊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和民族分布,于2017-2019年在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招募了117 644名35~74岁的多民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藏族)自然人群,调查队列成员的个体、环境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线暴露信息,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血清和白膜层,形成各类生物样本90余万份,以-80 ℃储存于标准生物样本库。已开始用常规监测和主动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队列成员的平均年龄52.43岁,女性70 391名(59.8%),不同民族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健康状况具有相似性但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该队列为深入研究环境、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与重要高发慢性病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平台,为明确该地区不同民族慢性病的病因及长期健康危害提供重要流行病学证据,为国家制定慢性病防治战略提供西北区域参考。本文简要介绍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建设概况和实践思考。

  • 标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队列研究 自然人群 西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类天花样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既往因流行区域局限,在非洲以外国家的聚集性或单病例发病均为零星发生。但最近欧美国家暴发的猴痘疫情,因传播方式和规模不同以往,引起广泛关注。既往该病在儿童中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但随时间推移,该倾向似乎出现一些变化。鉴于目前全球多国猴痘疫情暴发及病例数不断增加,不应低估猴痘的公共卫生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既往剖宫产对冷冻胚胎解冻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行体外受精FET且有既往分娩的1 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既往分娩和移植胚胎数分为4组:剖宫产单胚组(n=338)、无剖宫产单胚组(n=78)、剖宫产双胚组(n=444)、无剖宫产双胚组(n=319)。基于年龄、体质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获卵数和优质胚胎率的1∶1倾向性评分匹配剖宫产单胚组与无剖宫产单胚组(卡钳值=0.15)、剖宫产双胚组与无剖宫产双胚组(卡钳值=0.05)、剖宫产单胚组与剖宫产双胚组(卡钳值=0.01),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剖宫产单胚组、无剖宫产单胚组共匹配了77对患者,两组在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9%(33/77)、45.5%(35/77)]、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均无差异(P均>0.05)。(2)剖宫产双胚组、无剖宫产双胚组匹配了304对患者,剖宫产双胚组的临床妊娠率[42.4%(129/304)]、双胎妊娠率[9.5%(29/304)]明显低于无剖宫产双胚组[分别为53.0%(161/304)、15.5%(47/30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无差异(P>0.05)。(3)剖宫产单胚组、剖宫产双胚组匹配了318对患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4%(122/318)、45.6%(145/318)]、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但剖宫产双胚组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剖宫产单胚组[分别为11.3%(36/318)、0.3%(1/318), P<0.01]。(4)低出生体重儿与分娩孕周(OR=0.41,95%CI为0.32~0.54)和双胎妊娠(OR=4.44,95%CI为1.93~10.21)相关,巨大儿与母亲的BMI(OR=1.18,95%CI为1.06~1.32)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既往分娩方式无关(P>0.05)。结论不同既往分娩的患者接受FET治疗,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既往剖宫产患者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是否双胎、母亲BMI相关,与剖宫产无关。建议既往剖宫产患者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既可保证成功率又可降低双胎妊娠率和新生儿的风险。

  • 标签: 剖宫产术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城镇化建设导致人口聚集、环境危险因素暴露风险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间健康差异等问题也更加凸显。为了深入研究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等因素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为慢性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自2016年4月起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上海市松江、嘉定、闵行和徐汇区启动了“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SSACB)建设工作,招募69 116名20~74岁常住居民作为队列成员。队列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成员基本资料,采集血、尿等标本建立生物标本库,建立包括队列成员电子医疗病历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肿瘤登记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死亡登记系统在内的区域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本文围绕SSACB队列设计理念、建设进程以及今后发展目标进行阐述。

  • 标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自然人群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2016年我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中发布国家百万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项目,建设七大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划分七大地区之一,气候特征显著、膳食习惯独特且人口老龄化严重,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居全国前列。因此,建立东北区域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系统探寻疾病发生和预后相关区域特色暴露因素,为建立东北地区疾病预防新策略、降低国家医疗负担、提升东北地区人口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7月,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现场工作启动,现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尿、粪便样本的采集和检测,截至目前,队列总计完成各年龄层共115 414人的基线数据收集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建设概况,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东北 自然人群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肝囊型棘球蚴病(HCE)是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棘球蚴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影像学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而忽视其自然衰亡病程的系统研究。现代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普及使研究者能够获得HCE病程不同时期、不同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病理学状态的临床资料。笔者基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实践,探讨HCE的自然衰亡病程,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囊型包虫病 自然病程 死亡 胆瘘 感染 破裂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全球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近年对其急性期病变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ROP患儿中大多数病变可自然退行,目前对自然退行规律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自然退行后虽然眼底形态明显改善,但患儿长期的视功能预后不容乐观。随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及其血管成像等影像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帮助临床进一步认识ROP自然退行的本质。加大ROP自然退行的研究,对合理安排经济高效的筛查时机,制定科学化、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方案,改善患儿视功能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自然退行 述评
  •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治疗理念的转变和经验的积累,损伤小、更接近生理状态的自然周期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越来越受到青睐。自然周期IVF不仅可以降低治疗成本,还能有效减少患者来院就诊次数,提高治疗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卵泡提前破裂等导致的周期取消率高仍是自然周期IVF面临的主要问题。高龄、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也是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虽自然周期IVF并不降低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但产科结局仍优于常规IVF。本文从自然周期IVF的定义出发,就其在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分析和子代安全性及围产结局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自然周期 改良自然周期
  • 简介:摘要不断的发现和发明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谁更重要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从发现和发明的定义和相互关系、诺贝尔奖的发现和发明观、发现到发明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以及发现权与发明权归属等四个方面,比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自然科学的推进作用。该文着重统计了1901年至2019年的334项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内容特点,发现大多诺贝尔奖颁发给了自然发现,尤其是90.9%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相关科学发现。希望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们,要注重原始发现这个"源头活水",要有质疑精神,要敢于发现,更要有追根溯源的魄力和耐心,只要这样才能发现被遮盖的"事物本源"。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然杀伤(NK)T细胞是一群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它表达T细胞受体,是被CD1d分子呈递的糖脂类抗原激活的一群免疫调节细胞。活化的Ⅱ型NKT细胞可导致Ⅰ型NKT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和CD4+T细胞失活,并抑制Th1/Th17等促炎细胞增殖及功能,使机体具有耐受的性质,限制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对疾病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回顾了Ⅱ型NKT细胞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在哮喘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 标签: Ⅱ型自然杀伤T细胞 硫酸脑苷脂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因素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成功概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权重进行量化评分,分析双胎妊娠自然分娩评分系统的产前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有自然分娩意愿并最终于本院分娩的所有双胎妊娠孕妇114例。纳入标准为第1胎为头位,非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非其他复杂性双胎。根据是否成功自然分娩,包括自然分娩组96例,试产过程中中转剖宫产术组18例。产前因素包括:(1)双胎的绒毛膜性、第2胎的胎位(包括头位和非头位)、双胎的体重及体重差异等胎儿因素。(2)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次、体质指数、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是否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及是否有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母体因素。(3)接产医师的职称、临产方式(自然临产还是引产及引产方式)、分娩过程中是否应用分娩镇痛等其他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绘制列线图,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验证,并确定界值。结果(1)产前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合并GDM(是否GDM与是否使用胰岛素)、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共5个产前变量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有明显的影响。对影响权重进行量化后,各因素的影响如下:孕妇年龄<35岁为64分;无GDM为100分、合并GDM不使用胰岛素为47分、合并GDM使用胰岛素为0分;妊娠期增重正常为82分;产次≥2次为58分;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为57分。(2)绘制出相应预测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的列线图。(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 1,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564 7,对应的评分为168分。结论孕妇年龄、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GDM情况(是否GDM、是否使用胰岛素)、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是影响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产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后,总分达到168分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妊娠,双胎 自然分娩 妊娠 体重增长 胎儿体重 产前暴露迟发效应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物质滥用对男性服刑人员服刑期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与暴力行为的关系。方法2019年10—11月对1 455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个人物质滥用问卷收集物质滥用情况(饮酒、吸烟和吸毒);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s,PHQ-9)调查焦虑抑郁情绪。按照有无物质滥用将所有被试分为物质滥用组(n=871)和无物质滥用组(n=584)。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物质滥用组GAD-7[(4.95±5.88)分,(3.35±5.33)分;t=-5.407,P<0.01]、PHQ-9[(6.69±6.50)分,(4.48±5.73)分;t=-6.821,P<0.01]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无物质滥用组。(2)躯体疾病(β=0.700,OR=2.014,95%CI=1.599~2.538,P<0.05)、酒精滥用(β=0.434,OR=1.543,95%CI=1.176~2.025,P<0.05)、烟草滥用(β=0.387,OR=1.473,95%CI=1.154~1.880,P<0.05)、年龄≤45岁(β=0.372,OR=1.450,95%CI=1.118~1.881,P<0.05)是服刑人员出现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躯体疾病(β=0.686,OR=1.986,95%CI=1.581~2.496,P<0.05)、烟草滥用(β=0.488,OR=1.629,95%CI=1.286~2.063,P<0.05)、年龄≤45岁(β=0.484,OR=1.622,95%CI=1.260~2.089,P<0.05)、酒精滥用(β=0.344,OR=1.410,95%CI=1.073~1.854,P<0.05)是服刑人员出现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3)受教育年限≤9年(β=0.900,OR=2.459,95%CI=1.855~3.261,P<0.05)、年龄≤45岁(β=0.788,OR=2.199,95%CI=1.690~2.860,P<0.05)、未婚(β=0.683,OR=1.980,95%CI=1.421~2.759,P<0.05)、酒精滥用(β=0.308,OR=1.361,95%CI=1.053~1.758,P<0.05)、毒品滥用(β=0.557,OR=1.745,95%CI=1.055~2.885,P<0.05)是服刑人员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物质滥用史可能是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酒精、毒品滥用均是出现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物质滥用 服刑人员 焦虑 抑郁 暴力行为
  • 简介:摘要1956年医学高级师资进修班是在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团结中西医”、实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下,由卫生部直接推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第一次系统的医学高级师资培训,进修班教学安排合理,师资阵容强大,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结业后只有少数学员长期专职从事医学教学研究工作,但依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促进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院校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今天开展医学师资培训及教学研究带来了宝贵启示。

  • 标签: 医学史 师资培训 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