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葡萄糖代谢紊乱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之一,其中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异常是AD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改善脑葡萄糖代谢已成为防治AD的重要策略。腺苷-磷酸(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感受体内能量水平波动最敏感的分子化合物,调控葡萄糖代谢的中心枢纽。激活AMPK可影响Warburg效应及其关键限速酶活性,调节脑葡萄糖代谢,达到临床早期延缓AD进程和改善认知功能的目的。本综述从葡萄糖代谢中Warburg效应的角度阐述AD发病机制及AMPK的靶向作用。

  • 标签: 阿尔兹海默病 葡萄糖代谢 Warburg效应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芹黄素通过AMPK/ERK信号通路抗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只C57 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芹黄素低、中、高剂量组(5、20、40mg·kg-1•d-1),每组10只。模型组和芹黄素三组注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mg•kg-1)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对照组每日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2周后,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免疫印迹法测定肾皮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层黏连蛋白、纤连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FBG、24 hmALb、Scr、BUN水平和肾皮质中α-SMA、ERK、LN、L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24 hmALb、Scr、BUN和肾皮质中α-SMA、ERK、LN、F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芹黄素具有改善糖尿病小鼠肾功能,降低肾皮质中LN、FN蛋白的过度沉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ERK信号途径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进而延缓肾纤维化的进程。

  • 标签: 芹黄素 磷酸腺苷激活蛋白酶 细胞外信号传导激酶 糖尿病 肾纤维化
  • 作者: 徐灵彬 韩新鹏 吴昌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1年第22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32 徐灵彬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西安 710068,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710100,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32 吴昌归现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7101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慢性支气管哮喘(哮喘)动物模型的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OVA致敏法制备慢性哮喘模型,末次激发48 h后处死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ASMCs的原代分离培养。对原代培养的ASMCs的一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α1(AMPK-α1)、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的表达使用shRNA进行干扰,之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原代培养的ASMCs中,二甲双胍可激活AMPK通路,能明显抑制ASMCs的增殖;雷帕霉素亦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两者均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P值均<0.05)。沉默AMPK基因表达后,可使ASMCs增殖增加(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mTOR及下游的p70s6k磷酸化增加(P<0.05),从而上调SKP-2基因表达(P<0.05)、下调P21基因表达(P<0.01);沉默SKP-2基因表达,再干扰AMPK基因的表达,可逆转其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结论AMPK/mTOR通路对ASMCs增殖的调节是通过调节SKP2表达,进而影响P21水平实现的。二甲双胍作为AMPK的激动剂,有潜在的抑制哮喘患者气道平滑肌增生、进而改善气道重塑的作用。

  • 标签: 哮喘 模型,动物 气道平滑肌 增殖 AMPK/mTOR通路 shRNA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角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及真菌对角膜上皮细胞AMPK磷酸化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系,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多功能分析仪筛选AMPK激动剂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100、300、500和1 000 μmol/L)和抑制剂化合物C(10.0、12.5、15.0、17.5和20.0 μmol/L)对角膜上皮细胞作用的安全浓度范围。以单纯角膜上皮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与孢子共培养作为孢子对照组,在孢子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入AICAR和化合物C作为AICAR组和化合物C组,分别培养4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磷酸化AMPK(p-AMPK)和AMPK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角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质量浓度。结果不同浓度AICAR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指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 μmol/L和12.5 μmol/L化合物C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后细胞指数较未处理细胞升高。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p-AMPK水平分别为0.67±0.15、2.57±0.12、3.67±0.58和1.50±0.50,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20,P<0.001)。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ICAR组较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升高,化合物C组较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0)。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AMPK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0,P=0.950)。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07.81±17.15)、(156.32±9.94)、(167.96±14.16)和(127.42±19.75)pg/ml,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10,P<0.001),其中孢子对照组IL-6质量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ICAR组IL-6质量浓度较孢子对照组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化合物C组IL-6质量浓度较孢子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角膜上皮细胞有AMPK磷酸化表达,且真菌孢子刺激角膜上皮细胞后AMPK磷酸化增强,IL-6分泌增多。

  • 标签: 真菌 角膜炎 上皮细胞 白细胞介素6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 磷酸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吸烟人群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1 subunit,AMPKα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纳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的173名T2DM吸烟患者(其中冠心病126例,无冠心病47例)和231名无吸烟患者(其中冠心病134人,无冠心病97人)作为对照。HapMapCHB数据库选取AMPKα1基因共5个单体型标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tag-SNPs)(rs249428,rs837103,rs133671707,rs3805489和rs3805486)。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检测AMPKα1基因tag-SNPs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析T2DM吸烟人群AMPKα1基因多态性与CAD的关系。结果①吸烟患者中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AMPKα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rs249428,rs837103,rs133671707,rs3805489和rs3805486等位基因频率之比分别为54%比57.4%,69.0%比68.1%,22.2%比29.8%,63.5%比36.2%,50.8%比55.3%。rs3805489基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且rs3805489等位基因C携带者较A携带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下降(OR值为0.450,95%CI为0.271~0.749,P=0.003),且其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校正其他已知的冠心病风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32)。C/C或A/C基因型携带者与A/A者相比,冠心病风险下降(OR值为0.360,95%CI′-为0.167~0.774,P′-=0.009)。②在非吸烟患者中,AMPKα1各SNPs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吸烟患者中,rs3805489基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提示AMPKα1基因变异可能是中国吸烟T2DM患者冠心病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

  • 标签: AMPKα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病例对照研究,冠心病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虎杖苷(PD)相关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的作用。方法2021年1月至6月,采用高脂高糖喂养将SPF级昆明雄性小鼠(4~6周龄,15~19 g)构建NAFLD小鼠模型,并以常规饲养作为对照(NC组),将小鼠模型分为高剂量组(HFD+200PD组)[200 mg/(kg·d)]、中剂量组(HFD+100PD组)[100 mg/(kg·d)]、低剂量组(HFD+50PD组)[50 mg/(kg·d)]和模型组。模型组和NC组均采用等剂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均连续给药4周。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肝脏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REBP-1c、ACC、FAS、Akt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并常规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表达水平。结果HFD+200PD组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0.89±0.02)比(0.78±0.02)、(0.68±0.03)、(0.53±0.12)和(0.84±0.02)比(0.67±0.03)、(0.58±0.04)、(0.47±0.06),均P<0.05],且HFD+100PD组显著高于HFD+50PD和模型组,但4组均显著低于NC组(均P<0.05)。HFD+200PD组SREBP-1c、ACC、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而Akt mRNA显著高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均P<0.05)。HFD+200PD组TC、TG和LDL-C表达量显著低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均P<0.05),且HFD+100PD组显著低于HFD+50PD组和模型组,但4组均显著高于NC组(均P<0.05)。结论PD可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和抑制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NAFLD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情况。

  • 标签: 虎杖苷 AMPK信号通路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肝脏脂质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3a是否通过靶向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PTEN)基因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方法将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细胞置于DMEM高糖培养基中,于37 ℃ 5% CO2培养箱中培养,作为正常组。稳定培养48 h后,采用1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H9c2细胞构建细胞肥大模型,为AngⅡ组。将H9c2细胞接种于培养板中,置于37 ℃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生长汇合度约70%时,使用不同试剂转染细胞,转染24 h后以10 nmol/L AngⅡ干预细胞。其中,转染miR-23a抑制剂的细胞为AngⅡ+anti-miR组,转染miR-23a抑制剂阴性对照者为AngⅡ+NC组,共转染miR-23a抑制剂和PTEN小干扰RNA(siRNA)者为AngⅡ+anti-miR+si-PTEN组,共转染miR-23a抑制剂和PTEN siRNA阴性对照者为Ang Ⅱ+anti-miR+si-NC组。采用Image J软件测定单细胞表面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心肌肥厚标志基因α-肌动蛋白1(ACTA1)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基因mRNA和miR-23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TEN蛋白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为验证miR-23a是否靶向作用于PTEN基因,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构建野生型pGL-WT-PTEN和突变型pGL-MUT-PTEN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重组质粒,测序正常后备用。H9c2细胞接种到24孔细胞培养板中,置37 ℃培养箱培养过夜,将miR-23a模拟物或miR-23a模拟物阴性对照与野生型或突变型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共转染细胞。转染48 h后测定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和海肾荧光素酶活性,以二者比值作为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AngⅡ组的细胞表面积、ACTA1和β-MHC mRNA及miR-23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PTEN及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与野生型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共转染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比miR-23a模拟物阴性对照共转染者低(P<0.05),PTEN是miR-23a的靶基因。与AngⅡ组和AngⅡ+NC组比较,AngⅡ+anti-miR组细胞中miR-23a、ACTA1和β-MHC mRNA的表达水平更低,细胞表面积更小,PTEN和p-AMPK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均<0.05)。与AngⅡ+anti-miR组比较,AngⅡ+anti-miR+si-PTEN组细胞表面积较大,ACTA1和β-MHC mRNA的表达水平较高,PTEN和p-AMPK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均<0.05)。结论抑制miR-23a能够减轻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iR-23a靶向PTEN抑制AMPK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肌细胞,心脏 肥大 微小RNA-23a PTEN基因 AMPK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黄连素作为治疗腹泻和糖尿病的中药已经被广泛使用了数十年,最近G蛋白偶联受体GPR40已被确定为是黄连素的受体。GPR40在胰岛素分泌细胞中大量表达,它与促进胰岛素分泌和低血糖密切相关。激活的GPR40偶联到Gq蛋白上并且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已成为作了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靶点。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使用CHO细胞系,发现随着GPR40介导的钙的增加,黄连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活化ERK1/2和AMPK。此外,为了研究黄连素降血糖效果,我们采用腹腔注射葡萄糖和黄连素,发现黄连素较GPR40内源性配体亚油酸更显著的降低血糖浓度。总之,我们的研究可能为黄连素通过GPR40诱导ERK1/2和AMPK磷酸化提供新的药理作用和生理功能机制。

  • 标签: 黄连素 GPR40 Ca2+ ERK1/2 AMPK
  • 简介:【摘要】百草枯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对病人造成严重的损伤,为病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文章对近十年研究较多的通路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其中的三条通路,即P38/MAPK通路、Nrf2/Are通路及AMPK通路,描述了三条通路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百草枯中毒中起到的作用,分析了作用于该通路且在动物实验或人体实验中可用的药物,为治疗百草枯中毒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百草枯中毒 P38 Nrf2 AMPK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e-loxP重组酶系统构建的兴奋性神经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基因特异性敲除模型小鼠大脑能量代谢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方法将杂交繁育获得的16只基因型为AMPKα1flox/flox/Camk2a-Cre/ERT2的6月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MPKα1敲除组(n=8)与AMPKα1野生组(n=8),AMPKα1敲除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0.1 mL他莫昔芬(20 mg/mL,溶于玉米油)以控制AMPKα1基因在兴奋性神经元中的敲除,AMPKα1野生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玉米油以作对照。连续注射5 d,并等待7 d后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和T迷宫实验检测2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及空间工作记忆能力,采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EST)观察2组小鼠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2组小鼠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的AMPKα1、谷氨酸受体1(GluR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AMPKα1野生组比较,AMPKα1敲除组小鼠第3、4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13.90±3.72) s vs. (22.40±6.28) s;(11.95±3.86) s vs. (22.39±9.77) s],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5.25±1.83)次vs. (1.75±1.28)次],自由交替率明显降低[(73.21±9.16)% vs. (48.21±11.29)%],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明显降低(2.77±0.67 vs. 1.51±0.81;2.42±0.95 vs. 1.31±0.83),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AMPKα1、GluR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AMPKα1:0.70±0.05 vs. 0.49±0.03,0.98±0.04 vs. 0.64±0.06;GluR1:1.22±0.18 vs. 0.60±0.11,0.96±0.08 vs. 0.79±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敲除兴奋性神经元AMPKα1基因可导致小鼠大脑葡萄糖代谢异常,从而引起其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引起兴奋性突触障碍有关。

  • 标签: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亚基 能量代谢 认知功能 条件性基因敲除 Cre-loxP重组酶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高脂培养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棕榈酸(0.1、0.2、0.4、0.6 mmol/L)及二甲双胍(0.5、1、2、5、10 mmol/L)分别干预L6肌细胞24 h,CCK 8法检测肌细胞的存活率。棕榈酸和二甲双胍干预肌细胞24 h后,Western印迹检测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LC3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泛素结合蛋白p6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蛋白表达及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RT-PCR技术检测上述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棕榈酸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肌细胞活力,2 mmol/L二甲双胍显示最佳的对抗作用。0.4 mmol/L棕榈酸和2 mmol/L二甲双胍干预肌细胞24 h后,棕榈酸显著减少LC3Ⅱ/LC3I、Beclin 1、SIRT3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6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P<0.05),棕榈酸的这些作用可被二甲双胍所对抗(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刺激AMPK的磷酸化增加SIRT3的表达而增强脂肪酸培养的肌细胞自噬。

  • 标签: 二甲双胍 AMPK SIRT3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 I/R)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RIPC组、I/R组、RIPC+I/R组和compound C组,每组9只。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TCC染色)和神经元凋亡率(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均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2活性和丙二醛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 PGC)-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R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与I/R组相比,RIPC+I/R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RIPC+I/R组相比,compound 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率显著增高(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SOD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均<0.05);与I/R组相比,RIPC+I/R组SOD活性显著增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均<0.05);与RIPC+I/R组相比,compound C组SOD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脑组织AMPK、p-AMPK、PGC-1α、核呼吸因子(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 TFAM)、SOD2、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表达均显著增高(P均<0.05);与I/R组相比,RIPC+I/R组缺血脑组织AMPK、p-AMPK、PGC-1α、NRF-1、TFAM、SOD2、UCP2表达显著增高,CytC和AIF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与RIPC+I/R组相比,compound C组脑组织AMPK、p-AMPK、PGC-1α、NRF-1、TFAM、SOD2、UCP2表达显著降低,CytC和AIF表达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RIPC对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同时维持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AMP-活化蛋白激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信号转导 神经保护药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IH)干预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及观察组,将心梗组及观察组大鼠制成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闭塞心肌梗死模型。于造模结束1周后假手术组及心梗组大鼠均给予常氧干预,观察组大鼠则给予4周(4 h/d,5 d/周)间歇性低氧干预。于造模后1周、IH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IH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指数、线粒体结构、ATP含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1)及Sirtuins蛋白家族成员3(SIR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IH干预4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LVEF、线粒体数量、ATP含量、AMPKα1及SIRT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化指数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LVEF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化指数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数量、ATP含量、AMPKα1及SIRT3蛋白表达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梗组比较,观察组LVEF、线粒体数量、ATP含量、AMPKα1及SIRT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心肌纤维化指数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心肌AMPKα1、SIRT3蛋白表达均与LVEF、ATP含量呈正相关(P<0.05),AMPKα1与SIRT3亦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IH干预可通过调控MI大鼠AMPKα1/SIRT3通路促进心肌ATP合成,改善线粒体结构完整性,进而抑制心肌纤维化、增强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间歇性低氧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AMPK/p38 MAPK/Nrf2)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2~3月龄,体重220~280 g,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50 mg/kg,连续4 d,制备糖尿病模型。取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AMPK抑制剂Compound C+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I/R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组于缺血前30 min时尾静脉注射Compound C 0.5 mg/kg,Sham组和I/R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120 min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K-MB、LDH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谷胱甘肽(GSH)、SOD、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AMPK、磷酸化AMPK(p-AMPK)、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血清CK-MB、LDH水平升高,心肌组织GSH和SOD水平降低,ROS水平增加,AMPK、p-AMPK、p-p38 MAPK、Nrf2、HO-1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C+I/R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血清CK-MB、LDH水平升高,心肌组织GSH和SOD水平降低,ROS水平增加,AMPK、Nrf2、HO-1表达下调(P<0.05)。结论AMPK/p38 MAPK/Nrf2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内源性抗氧化应激机制。

  • 标签: 糖尿病 心肌再灌注损伤 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NF-E2相关因子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mmalian rapamycin target protein,AMPK/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凋亡的影响。方法生殖功能损伤大鼠模型按照体质量排序分组法分为模型(DBP)组17只、模型+AMPK抑制剂[DBP+化合物C(compound C,CC)]组17只、模型+AMPK激动剂[DBP+二甲双胍(metformin,MF)]组17只、DBP+AMPK抑制剂+激活剂(DBP+CC+MF)组17只。另取11只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DBP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BP+CC组、DBP+MF组分别腹腔注射20 mg/kg CC、200 mg/kg MF,DBP+CC+MF组腹腔注射20 mg/kg CC+200 mg/kg MF,qd,连续4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睾酮水平;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精子质量;HE染色法观察睾丸生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情况;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eydig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MPK、mTO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mRNA和蛋白及p-AMPK、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BP组的血清FSH水平[(9.07±0.52)U/L]相比,DBP+MF组血清FSH水平[(9.88±0.67)U/L]升高,DBP+CC组[(6.82±0.60)U/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DBP组血清LH、睾酮水平、精子浓度及(a+b)级精子占比[(4.51±0.75)U/L、(3.25±0.11)mg/L、(16.46±3.40)×106/mL、(25.43±4.36)%]相比,DBP+MF组血清LH、睾酮水平及精子浓度、(a+b)级精子占比[(3.97±0.70)U/L、(2.96±0.11)mg/L、(13.15±2.63)×106/mL、(22.20±4.13)%]降低,DBP+CC组[(6.52±0.71)U/L、(4.48±0.15)mg/L、(25.47±2.18)×106/mL、(45.60±4.7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BP组比DBP+MF组PLH=0.038,其余均P<0.001)。HE染色显示,空白组睾丸组织结构正常;DBP组和DBP+CC+MF组生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扭曲呈不规则形态,DBP+MF组病变更为严重,核周现大量空泡;DBP+CC组病变较DBP组有所改善。与DBP组Leydig细胞凋亡数、p-AMPK/AMPK蛋白及Caspase 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142.40±26.78、0.70±0.07、1.85±0.14、0.80±0.09)相比,DBP+MF组Leydig细胞凋亡数、p-AMPK/AMPK及Caspase 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286.60±30.17、0.95±0.08、2.17±0.18、1.23±0.10)升高,DBP+CC组(88.00±21.34、0.42±0.04、1.35±0.15、0.54±0.06)]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DBP组p-mTOR/mTOR(0.45±0.06)相比,DBP+MF组(0.23±0.04)降低,DBP+CC组(0.84±0.07)升高(均P<0.001)。结论DBP可致大鼠生殖系统受损,Leydig细胞凋亡率升高,其机制可能与AMPK活化、mTOR抑制有关。

  • 标签: 生殖 睾丸 间质细胞 凋亡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SGLT2)抑制剂对阿霉素诱导小鼠心心功能改善及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 将20只C57小鼠随机数分为对照组,SGLT2抑制剂组,阿霉素心肌病组,SGLT2抑制剂+阿霉素心肌病组)。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心脏模型方法为阿霉素5mg/kg/w,连续注射3周,构建阿霉素心肌病模型;SGLT2抑制剂选恩格列净,10mg/kg/天灌胃治疗。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 TUNEL评估心脏凋亡情况;PCR检测AMPK/mTOR表达情况等。结 果 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心肌病小鼠EF及FS值下降,细胞凋亡明显,而恩格列净能显示改善阿霉素心脏病小鼠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AMPK/mTOR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GLT2抑制剂可能通过促进AMPK/mTOR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阿霉素心肌病小鼠心功能。

  • 标签: 阿霉素心肌病 SGLT2抑制剂 心功能不全 AMPK/mTOR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锌治疗对1型糖尿病(T1DM)心肌病小鼠心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锌对糖尿病心肌病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8周龄雄性FVB小鼠60只,通过小剂量(50 mg/kg)链脲霉素连续腹腔注射5 d的方法构建T1DM心肌损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A组,20只)、糖尿病心肌损伤模型组(B组,18只)和模型+高锌饮食组(C组,18只)。A组和B组给予正常锌饮食(锌含量为30 mg/kg),C组给予高锌饮食(锌含量150 mg/kg),饲养时间均为3个月。测量小鼠体重;检测血清葡萄糖、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小鼠心脏功能,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收缩期和舒张期心室充盈早期峰值速度、晚期充盈速度的比值(E/A比值)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Thr172)、Drp1和磷酸化动力相关蛋白1(pDrp1Ser616)的蛋白表达水平,计算pAMPKThr172/AMPK和pDrp1Ser616/Drp1比值。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A、B、C三组间,体重、血糖、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E/A比值、EF值和LV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血浆丙二醛水平较A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A组降低,而C组较B组丙二醛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B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小鼠E/A比值和EF值降低,而C组较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pAMPKThr172/AMPK值降低,而C组较B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pDrp1Ser616/Drp1值增加,C组较B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锌治疗增加了心肌AMPK蛋白Thr172位点磷酸化水平,减少了Drp1蛋白Ser616位点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补锌治疗可能通过调控AMPK/Drp1通路来抑制糖尿病心肌损伤的氧化应激及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而达到治疗目的。

  • 标签: 糖尿病 心肌损伤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檗碱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录活化因子6(STAT6)通路的关系。方法将25只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小檗碱治疗组(200 mg·kg-1·d-1)、AMPK抑制剂Compound C治疗组(0.2 mg·kg-1·d-1)、STAT6抑制剂AS1517499治疗组(10 mg·kg-1·d-1)。第12周末给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留取肝脏组织称重并检测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并予HE、Masson和油红O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程序性坏死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p-)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及通路蛋白AMPK、p-AMPK、p-STAT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肪肝组肝质量、肝指数、AST、ALT、三酰甘油、TNF-α、IL-1β、氧化应激程度明显加重(P<0.05),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广泛分布的红色脂滴和明显蓝色纤维,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降低(P<0.05);与脂肪肝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质量与肝指数,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RIPK3及p-MLKL表达下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小檗碱治疗组相比,给予AMPK和STAT6抑制剂处理均可抵消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RIPK3及p-MLKL表达增加(P<0.05)。5组间AMPK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可激活AMPK/STAT6通路,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发挥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转录活化因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