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马采西亚建国后对华人文化的区别对待,使大马华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进而直接催生了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对文化中国的美好想象形塑了文化乌托邦,但是融入过程中的失落感和文化归属的焦虑感迫使作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原乡在想象中被“误读”.打上了华人家族垦殖史的深深烙印而成为作家们的“乡土乌托邦”。原乡“误读”和反乌托邦书写的纠缠.不但展现出马华作家们新时代的思考面向和轨迹,而且表达了他们对故土、家园在工业化社会的强势侵袭下不断变异而感到的无尽担忧。

  • 标签: 马华文学 反乌托邦 原乡“误读”
  • 简介:谈谈我对香港的想象我的老家广西北流跟香港同属粤语地区。我们管粤语叫白话,北流的白话虽然没有广州这边的白话好听,但是语法字音都一样,只是语调不同。我们的语调更短促、迅猛,听起来更像南蛮野音。在北流的县城,我们说粤语,听粤剧,喝凉茶,不吃辣椒,午后阵雨来时走在骑楼下……总而言之,我们广西东南部的人在心理上总是更认同广东,而对北部的桂林柳州地区有一种疏离。桂北人说北方语系的柳州官话,听桂剧和采调剧,吃辣椒,听说到了冬天那边还下雪……至于更远的百色就不用说了,壮族的话我们一点都听不懂。

  • 标签: 华文文学 文学外
  • 简介:马来亚白话华文文学,简称马华新文学,从1919年受中国五·四文学运动的影响而诞生到1965年新、马分治,一直与中国文学关系密切(1965年之后,马华文学分为新加坡华文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两支,并成为新、马两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大到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小到某个作家、某个作品,都对马华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三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盛极一时的左翼文学思潮,一度几乎成为马华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核心.本文将论述这一思潮对马华新文学的影响.

  • 标签: 马来亚华文文学 左翼文学 阶级意识 文学题材
  • 简介: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下的产物。最初出现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有强烈的侨民文学色彩,同时也显露出本地化倾向。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上有两组大问题:一组是侨民文学与本地文学的问题,它关系到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源流与自身传统;另一组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问题,关系到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精神核心与艺术特色,两组问题相互关联。本文讨论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并提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 标签: 东南亚华文文学 侨民文艺 本地化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 简介:方修是东南亚的一位资深作家和编辑家.他创作新诗、散文、小说和杂文,但影向最大的,引起马华文艺界乃至整个东南亚文坛强烈而普遍震动的是他对马华文学史的研究.方修在东南亚文学史上的地立,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在马华文学史研究领域所作的拓荒性贡献.

  • 标签: 方修 马华文学 新诗 杂文 文艺 散文
  • 简介:在马华文坛中崛起的林幸谦,属年青一代的“六字辈”。尽管他在蕉风椰雨中降生,后远离温暖而让人眷恋的热带雨林来到宝岛读硕士学位,再到浮华香江搞取博士桂冠,但他并不是中国的台港作家,而是马华作家一说确切一点,是漂泊世界的华文作家。

  • 标签: 华文作家 林幸谦 创作 心境 族群 离散
  •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连续出版了9年零1月又28天,共3231期。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其存续期间在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塑造中共正面形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新华日报》 《讲话》精神 中心论 中国共产党 诗歌 变通
  • 简介: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是指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这两大作家群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艺术风格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则在于分属这两大群体的作家们在时代环境、思想观念、教育背景、艺术追求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 标签: 北美华文文学 台湾作家群 大陆作家群 比较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读者反应批评.这些理论一反过去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方法,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之后,不少学者也试图用来分析和整理我国古代接受理论,在浩如烟海的接受资料中进行梳理,发掘我们自己的接受理论遗产.

  • 标签: 接受理论 诗学 文学阐释 文学理论 文学接受 文学活动
  • 简介:A“当代中华文学”一词的提出,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深入反省的一个结果。“当代文学”的学科构建问题早在1985年唐驶先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那篇短文中就已显露端倪。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当代文学学科危机的言论便不时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在持续。杨匡汉近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谈及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当代文学是发展中的学科,也是充满了风险的学科。它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 标签: 中华文学 文学史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学科 语境 《文汇报》
  • 简介: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

  • 标签: 流散 流散文学 身份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悲剧感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接受论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等等。这些理论一反传统的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并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 标签: 中国文论 诗学史 文学接受理论 邓新华 古代 教授
  • 简介:白驹过隙.倏忽之间,新世纪的脚步已走到2004年.回顾这几年来华文散文诗坛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无论是躁动、跃动、律动,还是低迷、沉思、清醒,我们不能不讶异于这段历程之中的变数.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日常、人与心灵及人与人之间等等因素的相互关联驱使下,尤其是在世俗化和商品化的大潮席卷下,新世纪以来即近年来的散文诗坛依然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而今,即使站在2004年的坐标点上,某些结果似乎还是难以断言或过早下结论.

  • 标签: 华文散文诗 大众文化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 简介:全球化进程必然导致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冲突。对于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和传播而言,既要坚持古典文学样式的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化洗礼。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即中国古典文学种类的海外生存现状,以及在中外的对话、交流中反观我们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代的生存的问题,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前瞻性的论题。

  • 标签: 文化特质 新加坡 旧体诗 后殖民主义 华文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我多次出访澳门,都拜会伟旗先生,他是广州市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总财务经理。他刚年过四十,个子健壮,潇洒英俊,很有活力,是一位爱国、爱乡,在澳门社会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一代。他祖居地是三水市乐平镇,但出生于广州。...

  • 标签: 文化艺术 勤奋进取 报效祖国 澳门同胞 副会长 回归祖国
  • 简介:蔡晓惠:李老师,我知道您是在1987年出国、到加拿大以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英文小说DaughtersoftheRedLand(《红浮萍》)是您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您亲自操刀译写的中文版《红浮萍》也在2010年问世。您还发表了《雪百合》《羊群》《嫁得西风》《海底》《尺素天涯》等一系列中英文作品,是少见的同时兼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双语作家。我注意到,您并不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您在国内学的是新闻,出国以后在加拿大主修历史专业。您的专业背景对您的双语写作有影响吗?

  • 标签: 文学创作 加拿大 中英文 双语 文化传播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