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火山机构、火山岩与构造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层单位为鄂拉山组,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呈NW向展布于大海滩-都库隆瓦地区.以中-高钾、高钙、低钛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岩性由中性向中酸性渐变,岩浆活动由啧发型向侵入型递进.表明岩石构造环境为陆内消减带火山岩中的造山区.是来自地壳下部的火山岩浆经分异结晶并在上涌过程中混入有上地壳物质而喷发形成.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NW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 标签: 查查香卡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 简介: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与由丰富的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起,用转换方法分别得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该衰减关系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反应谱 衰减关系 地震安全性评价
  • 简介:将1次大地震后相继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或连发与下次大地震事件的连续过程称为关联序列.分别对中国大陆及邻区近百年来69次浅源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异常图像的结构特点,各类序列的时程、时空分布及出现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有53次震例的关联序列,包含超过1次6级缺震及连发的2-4元序列,均在0.5~2年内完成,因此在大地震预测中,对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关联序列类型与特征的及时识别,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判定依据.

  • 标签: 6级地震缺震 连发 关联序列 大地震预测
  • 简介:介绍了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对中国西藏定结县房屋破坏的特征,分析了定结县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 震害特征 西藏
  • 简介:本文应用VPN组网技术,全省各地的下属单位通过互联网建立与省局局域网虚拟专网隧道,通过配置防火墙的IP访问控制,获取访问省局局域网中的学位论文服务器的指定IP地址范围和必要权限,查阅相关学位论文,有助于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工作。

  • 标签: VPN 网络安全 访问控制
  •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中困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郊鹫峰地震台。研究所现已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研究方向涵盖了地震、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4个主要学科。在完成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研究所还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和雄厚的技术力量,面向社会开展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大中城市地震灾害评估、建筑物抗震鉴定、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技术服务和咨询。2003年,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防震减灾事业,研究所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整合相关学科技术力量,成立了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院)。工程院为研究所下级单位,拥有中国地震局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质,是研究所面向社会进行技术服务和咨询的主要机构。工程院成立以后,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和体制方面的优势,使研究所科技开发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

  • 标签: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咨询工作 科技服务 地震安全性评价 科技体制改革 地球内部物理学
  • 简介:新一代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我们面向公众服务和行业应用,分别研发了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PP(Android和iOS版)及B/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新一代区划图所涉及的"四级地震作用"、"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等技术方法进行无纸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此外,针对市县基层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为新一代区划图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在部分市县工作部门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服务系统 APP 智能终端 互联网 抗震设防
  • 简介:分析了陇南武都应变资料近10年的变化情况,发现在中国西部21世纪初的2次8级以上大地震前,陇南应变东西向、北45°西向受力元件,都经过了约2年的挤压应力增强阶段。这种震前相同的变化现象,对未来中国西部大地震发震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地震 应变 陇南地震台
  • 简介:选取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0~5.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段以6~15个月为主,平均为10个月左右.强震发生部位在平静区内部者居多,其余位于平静区边缘地带.该异常特征可以作为未来强震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 标签: 6.5级强震 中等地震平静 强震标志
  • 简介:较详细地讨论了大陆第5强震幕中西部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第5强震幕西部大三角格局呈现等间距网络状分布,强震皆位于网络节点及其边缘,目前该分布存在1个7级以上强震危险区。最后,遵从“以场为背景,以源为主”的大形势预测思路,分析讨论了青海省地震总形势及未来的主体活动区。

  • 标签: 印度板块 地震活动性 等间距性 网络 地震大形势 青海地块
  • 简介:中国大陆动力学环境分析入手,分析了全球强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特征,特别是对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8级强震后第一、第二、第三年内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频次和发震地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对我国未来3年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判定。

  • 标签: 昆仑山 中国大陆 地震趋势 强震活动 大陆动力学 频次
  • 简介: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一度出现了少有的平静态势,2003年中强地震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过程,尤其是6级以上强震活跃.从8.1级巨震的孕育背景、历史巨震震例及现今地震活动分布格局对中国大陆的强震形势及青海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未来数年中国大陆西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背景,青海地区强震危险区可能仍以东昆仑断裂带及邻近的唐古拉地震带为主.

  • 标签: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活动格局 强震危险区
  • 简介:从地震现场早期地震趋势判断工作需要出发,本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个Ms≥6.0级地震序列的次大地震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序列的次大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其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无关,而与序列类型有关。

  • 标签: 序列 次大地震 第三大地震 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