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治疗对肿瘤学家是一种挑战。虽然近年转移研究有所进展,但生存率并不乐观。本文阐述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预后因素以及治疗进展。转移最常见的症状为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的头痛。评价转移时,头颅MRI较CT优越。最常用的预后标准是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的RPA分级。关于全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以及化疗治疗转移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全放疗常作为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案。SRS对单一或多个转移的治疗可代替外科切除。许多数据证明化疗有较好的颅内作用,这引起全身化疗治疗转移的研究热点。确立预后因素和其他临床特点后,才能制定最适合个体患者的治疗。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 简介:对于恶性胶质瘤,传统的治疗只能有限的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模式。它通过激发和补充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来杀灭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和长期记忆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策略,已在黑色素瘤、肾癌和大肠癌取得肯定的疗效。由于神经系统的特殊,胶质瘤的系统

  • 标签: 局部免疫治疗 恶性胶质瘤 脑胶质瘤 治疗模式 黑色素瘤 毒副反应
  • 简介:介绍并探讨新型全中枢放疗技术。新方法对患者进行仰卧体位固定.采用等中心照射的技术、热塑料面膜和真空袋固定技术、直线加速器半柬照射和全柬照射技术、相邻两野相切技术及低熔点挡铅技术等。较传统的照射技术存在定位方便简捷、重复性较好、剂量分布均匀等优点.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疗法 仰卧位 全中枢照射
  • 简介:肝癌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肿瘤之一,黄疸、肝区疼痛、纳差、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癌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37℃-38℃,少见高热,多为伴随症状。本病例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高达39℃,行介入栓塞治疗后,高热消退。癌周围神经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肺癌,肝癌更为少见,故加以报告,并对癌神经的诊断治疗进展加以文献回顾。

  • 标签: 肝癌 癌性神经病 高热
  • 简介:由于直肠癌解剖位置的特殊,使得外科根治手术疗效的提高受到限制,因此人们对于化疗等辅助手段的期待也逐渐增大。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ctherapy,TAC)从50年代应用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Ⅲ.而作为术前辅助化疗的措施只是近十余年的事,术前动脉灌注化疗(PreoperativeTranscatheterArterialChernotherapy,

  • 标签: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 直肠癌 根治性手术 外科 辅助化疗 解剖位置
  • 简介:小细胞肺癌(简称SCLC)占肺癌总数的20%.恶性度高,易于早期播散,6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肺外转移,预后差,5年生存率小于20%.其中脑转移率为20~40%[1],生存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生存5年以上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可高达80%.颅内转移是SCLC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2],也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药物治疗 小细胞肺癌 肿瘤转移 脑部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而鼻咽癌则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常见肿瘤之一,迄今为止,同时合并胶质瘤和鼻咽癌的重复瘤病例还十分罕见,国内外都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我们收治的2例胶质瘤合并鼻咽癌,对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在2005~2006年间所收治的2例胶质瘤合并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治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两例患者的鼻咽病灶在鼻咽镜活检后获得了病理确诊。颅内病灶在与转移瘤充分鉴别诊断后,接受了开颅手术.经病理确诊为呈形细胞瘤。由于诊断及时,两例患者的双重病灶都及时获得了针对处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早期诊断是提高重复癌疗效的关键,提高对重复癌的认识和警惕,加强多学科合作,有助于重复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 标签: 胶质瘤 鼻咽癌 重复癌 诊断
  • 简介:生机盎然的春天来临了。春回大地,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然而,春天也是多病的季节。俗话说:“百草回芽,百易发。”这个季节常会伴随流感、上呼吸道疾病、流脑、哮喘、咽炎喉痛、头痛目眩、血压不稳、胃溃疡、肠炎、腹痛腹泻、困倦思睡(春困)等疾病和症候的发生。

  • 标签: 不治已病治未病 防病养生 上呼吸道疾病 春季 腹痛腹泻 胃溃疡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全组59例共62个动脉瘤.3例因年龄等因素拒绝手术,其余5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显微镜下成功夹闭动脉瘤57个,动脉瘤孤立术1个,巨大动脉瘤瘤腔明胶海绵填塞术1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分:Ⅰ~Ⅱ级47例(83.9%),Ⅲ~Ⅳ级3例(5.4%),Ⅴ~Ⅵ级3例(5.4%),Ⅶ级1例(1.8%),死亡2例(3.6%).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CT血管造影(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翼点入路仍是颅内动脉瘤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手术时机 瘤颈夹闭 术后并发症
  • 简介:动脉栓塞术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还可栓塞肿瘤组织的血管,使肿瘤坏死溶解。目前,术前动脉栓塞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运脊柱肿瘤的治疗。动脉栓塞术不但可以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一种术前辅助措施,增加手术操作的可行和安全,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1-3],而且在某些情况下,

  • 标签: 止血技术 栓塞 治疗性 骨肿瘤 脊柱 出血
  • 简介:γ-羟丁酸钠(Camma-hydroxybutyrate,CHB)具有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物(LPO)、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药理机制,本研究以GHB联合放疗(Radiotherapy,RT)治疗恶性胶质瘤,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将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36例分为GHB联合RT组和常规放疗组前者于每次放疗前30min给予GHB200mg/m~2静脉滴注,常规放疗1.8~2gy/次,5次/周,处方剂量55~60Gy,后者除不使用GHB外其余同前者。随访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生存和急性放射反应情况。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近期疗效、预期生存率结果:GHB+RT组1年、1.5年肿瘤控率分别为62.20%、26.50%,对照组53.80%、13.80%GHB+RT组平均生存期为21.9±8.26个月,1年、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0.0%、20.0%。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14.10±7.75个月,1年、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66.67%、13.33%。GHB+RT组放疗后急性损伤2级、3级发生率分别为22.22%、16.67%,脑水肿、癫痫发生率分别为38.89%、22.22%;对照组急性损伤2级、3级发生率分别为33.33%、27.78%、脑水肿、癫痫66.67%、33.33%。结论:GHB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胶质瘤有助于减少放射反应,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 标签: Γ-羟丁酸钠 胶质瘤 放射治疗 放射增敏剂
  • 简介:胶质瘤的局部缓释化疗是全新的治疗方法,国外已制成3.85%的BCNU缓释剂用于临床。目前BC-NU缓释剂间质内化疗的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多数临床研究表明恶性胶质瘤植入BCNU缓释剂是安全的,至少在部分病人是有效的,但最近有人对这一方法的有效提出了怀疑,并指出BCNU缓释剂可引起并发症。综合目前研究的证据,我们认为,应用BCNU缓释剂间质内化疗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脑胶质瘤 缓释剂 间质内化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诊断手段的提高及治疗手段的改善,使病人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致使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目前已超过原发颅内肿瘤,成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因此,对转移瘤的治疗变得尤为重要,而转移瘤的治疗手段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手术在新诊断的转移瘤中的作用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对比各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目的是探讨手术在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2月至2008年10月对183例转移瘤患者实施开颅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及回顾一些相关文献及有据可循的临床诊疗指南来探讨手术在新诊断转移瘤中的作用。结果:手术切除+全颅放疗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全颅放疗组的总生存期并无明显差异,但优于单纯全颅放疗及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局部控制率以及改善患者因肿瘤引起的高颅压危象。结论:手术加全颅放疗或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复发/进展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治疗方法,是治疗直径大于3cm或或中线移位1cm以上及有严重高颅压的单发或多发转移瘤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脑转移瘤 手术切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全脑放疗 指南
  • 简介:2012年我科收治了一例肺癌转移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从确诊转移至今已生存20个月。目前脑转移控制问题比较棘手,该病例值得进一步分析探讨。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患者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恶性脑部疾病,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本文探讨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田对胶质瘤化疗的7种常用药物体外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总体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VM-26、TMZ〉DDP〉CBP〉VP-16〉VCR;低级别胶质瘤(WH0分级I、Ⅱ级)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TMZ〉VM-26、DDP〉CBP、VCR〉VP-16;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VM.26〉TMZ、DDP〉VP.16〉CBP〉VCR。结论: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对胶质瘤进行个体化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体外化疗药敏试验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内最常见的肿瘤,其弥漫浸润的特点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术前区分肿瘤的不同成分及正常组织,明确重要纤维束浸润情况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各向同性显著扩散系数(isotropic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iso)值与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的测定在区分肿瘤不同组织成分与正常组织中的作用。测定肿瘤侧锥体束通过不同解剖部位的FA值,探讨星形细胞瘤病例肿瘤对锥体柬侵犯的情况。方法:对确诊的35例胶质瘤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测定肿瘤实质强化部分、肿瘤实质不强化部分、瘤内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及周围正常白质的ADCiso值和FA值:对6例Ⅰ-Ⅱ级,7例Ⅲ-Ⅳ级幕上型累及单侧大脑半球的病例,测定锥体束通过不同区域的FA值。结果: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组织的ADCiso值同正常组织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肿瘤实质组织、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ADCiso值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的FA值同正常组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肿瘤实质组织的FA值同瘤内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瘤内囊变坏死组织FA值同瘤周水肿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例中,肿瘤最大层面、内囊后肢层面肿瘤侧锥体束FA值较健侧低,中脑大脑脚、桥层面锥体束肿瘤侧FA值与健侧比较无显著差异;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例中,肿瘤最大层面、内囊后肢层面、中脑大脑脚、桥层面锥体束肿瘤侧FA值与健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DCiso值可以区别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组织、正常组织。FA值可将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与正

  • 标签: 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张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左侧海马PXA进行头颅MRI检查、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颅MRI在左侧海马发现直径约0.8mm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部分囊影呈现高信号,边界不清楚,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其余组织的信号均匀,异常信号影未见。光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含较多砂粒体、似黄色瘤样,与正常实质的界限欠清,细胞形态多样,由梭形、单核样及椭圆形等形态细胞组成,多核瘤巨细胞也散在可见,瘤细胞胞浆有的含脂滴,瘤细胞间质可见嗜酸性颗粒小体,区附近可见散在淋巴粒细胞浸润。对PXA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特染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中GFAP、CD34、S-100、Vimenin为阳性,EMA、CD163、NF、NeuN染色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小于2%;对其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可发现网状纤维网将瘤细胞分割包绕于其中。结论:PXA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正确认识其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脑多形性 黄色 星形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树突细胞能致敏原初T淋巴细胞,可能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有效,树突细胞疫苗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途的肿瘤疫苗。随着组织的免疫原性被逐渐认识,树突细胞疫苗对胶质瘤的治疗价值开始显现。本文复习近年树突细胞疫苗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研究结果,讨论树突疫苗的研究发展方向。

  • 标签: 树突细胞疫苗 脑胶质瘤 联合治疗 临床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gliomastemcells,GSCs)标志物CD13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标志物CD68和负共刺激分子PD—L1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中CD68和PD—L1蛋白的共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fluorescentPCR,qRT—PCR)技术检测30例低级别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组织和30例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和Ⅳ级)组织中CD133、CD68和PD—L1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结果胶质瘤组织中PD—L1和CD68共表达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上,即大部分PD—L1阳性细胞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高级别组CD68和PD-L1蛋白的共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在胶质瘤组织中,CD133、CD68和PD—L

  • 标签: 不同病理 中的表达 病理级别
  • 简介: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是治疗胶质瘤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常用的DC负载肿瘤抗原的方法有肿瘤抗原肽致敏DC、肿瘤细胞提取物致敏DC和DC/肿瘤融合等,本文综述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疫苗 DC 治疗 脑胶质瘤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