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肠癌有无淋巴结的转移转移数目的多少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文献中报道有关检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探讨几种检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籍此能为临床综合合理治疗大肠癌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大肠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成为可能,其临床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 微转移
  • 简介: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有地域性差异,发病率男女差别不大,在西方国家更高,而在亚非国家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结直肠癌由于门静脉的回流更容易出现肝转移.大概50%的患者会进展为肝转移,而肝转移可导致70%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死亡[1].

  • 标签: 临床治疗 治疗进展 直肠癌临床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因右胸壁肿块、咳嗽5个月于2010年12月23日入我院。曾有咯血,痰量少,无发热、胸痛、胸闷。在当地医院按"支气管炎"治疗,无效。入院前2天行胸部CT平扫:见右侧下胸壁肋骨骨质破坏,并见一大小约5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尚清,右下肺背段见一不规则高密度影,大小约3.7cm×2.8cm,有分叶及毛刺;两肺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小结节高密度影;提示肺占位、胸壁占位。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胸壁转移 误诊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胃癌CXCL1的表达、癌周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的关系,以期证实CXCL1可以促进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方法分析100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其临床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XCL1蛋白的表达,利用D2-40抗体标记癌周淋巴管内皮细胞,计算癌周的淋巴管密度,分析CXCL1及癌周L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尤其是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XCL1主要存在于细胞胞浆中。CXCL1阳性比例为41%,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均P〈0.05)。CXCL1表达阳性组有着明显较高的TNM分期和较差的分化程度。胃癌癌周淋巴管密度与胃癌病灶大小、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CXCL1阳性组(n=41)比阴性组(n=59)的5年生存率要低(P=0.001),阴性组总体生存时间是40个月,阳性组总体生存时间是23.2个月。经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筛选后,能够作为独立预后因素的因子为:CXCL1、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LMVD。结论CXCL1表达与胃癌的浸袭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癌 CXCL1 淋巴道转移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肾转移的临床诊治特点及其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行后腹腔镜下患肾切除术的乳腺癌肾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治特点、病理特征、发展及预后。结果2例均为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乳腺癌肾转移并行后腹腔镜下患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示乳腺癌。肾转移(浸润性癌伴淋巴结转移,肾肿瘤与乳腺肿瘤形态一致,腺样结构,核分裂像多,见大量坏死组织),免疫组化示Vim(-),CK(+)。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并随访2年内死亡。结论乳腺癌肾转移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结合免疫组化及病史、病理可确诊,后腹腔镜患肾切除术对缓解并发症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肾转移癌 腹腔镜 肾切除术 病例报告
  • 简介:转移癌是最常见的成人颅内肿瘤,采用积极治疗措施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不同预后因素患者需选择个体化治疗模式。本文综述目前初诊脑转移癌全脑放射治疗现状与进展。全脑放疗联合手术或立体定向放疗的治疗模式在延长生存期、改善神经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了很大优势,期望多学科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能进一步改善疗效。

  • 标签: 脑转移癌 全脑放疗
  • 简介:小细胞肺癌(简称SCLC)占肺癌总数的20%.恶性度高,易于早期播散,6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肺外转移,预后差,5年生存率小于20%.其中脑转移率为20~40%[1],生存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生存5年以上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可高达80%.颅内转移是SCLC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2],也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药物治疗 小细胞肺癌 肿瘤转移 脑部
  • 简介:胃癌属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新增病例近100万;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前列,分别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与第二位[1-2];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我国胃癌病例众多,但早期胃癌仅占10%左右,少数胃癌临床中心达到20%~25%,仍远低于日本、韩国50%~70%的水平。

  • 标签: 胃癌 转化治疗 腹膜转移
  • 简介: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趋化因子和受体,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通过不同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31例同时性胃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行TACE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CR)4例,占12.9%;部分缓解(PR)17例,占54.8%;病变稳定(SD)6例,占19.4%;病变进展(PD)4例,占12.9%,总有效率(CR+PR)为67.7%。结论针对胃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是有效的。

  • 标签: 胃癌 肝转移 肝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骨转移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1~76)岁,原发病灶分别是:肺癌11例,肾癌2例,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各1例,原发不明1例。19例共消融21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股骨(9处)、骨盆(6处)、肱骨(5处)、胫骨(1处)。手术方法:16处病灶行射频消融后肿瘤刮除,重建骨连续性;另外5处病灶只行经皮射频消融,其中3处股骨干病灶行髓内针固定。术后进行随访,并用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查有无复发及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数字分级法)对比;(2)长期(>6个月)存活患者的功能评定(MST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0(1~32)个月。死亡15例,平均存活9.7(1~32)个月,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1分,术后1周平均2.2分,术后3个月平均2.7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2例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3.3%。1例术后6个月消融处再次疼痛,口服止疼药物治疗,11个月后原发病进展死亡。1例术中在止血带处发生热损伤。1例术后皮缘坏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局部病灶可以缓解疼痛,控制肿瘤进展。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骨肿瘤 肿瘤转移 微波
  • 简介:转移扩散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首要原因,单纯从大体病理学水平评估胃癌淋巴结、腹膜转移已成为限制其研究进展的主要瓶颈问题.胃癌转移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癌细胞在原发部位经过粘附与去粘附的交替作用,破坏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而后脱离原发灶,通过侵犯脉管壁、浆膜面等到达继发部位,经过粘附、增殖、侵袭等最终形成转移灶.参与这一过程的诸多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都可能成为候选的胃癌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因此,探索胃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转移高危个体预测和转移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的防治靶点,确立新的干预策略对提高胃癌的疗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标签: 分子标志物 标志物研究进展 相关分子
  • 简介:肝脏是人体各类恶性肿瘤易于发生转移的部位,而肝星状细胞(HSC)在肿瘤肝转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HSC能够促进和构成肿瘤细胞肝转移的微环境,肿瘤细胞又诱导HSC活化,活化的HSC又反作用于肿瘤细胞促其生长,两者双向作用呈现级联扩大效应,最终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及生长。

  • 标签: 肝脏 肿瘤 肝转移 肝星状细胞 微环境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5岁。2008年3月患者体检时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肺阴影,PET/CT检查显示右上肺、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明显的示踪分布。既往无吸烟史。遂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心包开窗术,术后病理示:右上叶肺混合型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腺泡型腺癌),肿瘤大小4cm×3cm×3cm,支气管断端(-),区域淋巴结17∕24,纵隔胸膜(+),心包(-)。

  • 标签: 厄洛替尼 肺癌 脊髓转移
  • 简介:目的总结86例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经验。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86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分组:病灶切除+全身或者局部化疗(A组)31例;射频消融(RF)+全身化疗(B组)20例;肝动脉栓塞化疗(HACE)+全身化疗(C组)18例;单纯全身化疗(D组)11例;拒绝上述任何治疗措施而仅仅中医中药治疗(E组)6例。结果A、B、C、D、E各组的6mo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8.9%、72.7%、66.7%;12mo生存率分别为90.3%、50%、50%、45-4%、33.3%;24mo生存率分别为4814%、10%、11.1%、0%、0%;36mo生存率分别为6.5%、0%、0%、0%、0%。A、B、C、D、E各组的中位生存率分别为19mo、12mo、12mo、8mo、4mo。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依旧不乐观,积极治疗、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是作者的主要诊治经验。在选择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时,应当首先考虑病灶切除加全身或者局部化疗,其次考虑RF或者HACE加全身化疗,不要轻易选择单纯全身化疗,单纯中医中药治疗不应该被推荐。

  • 标签: 大肠癌 肝转移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究CTGF和VEGF对卵巢癌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方法收集42例卵巢癌手术患者的卵巢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链酶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对卵巢癌组织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卵巢癌组织中CTGF和VEGF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并对卵巢癌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腹膜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分化程度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织中CT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临床分期、腹膜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GF阳性组患者的MVD明显高于CTGF阴性组,VEGF阳性组患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P〈0.05);CTGF阳性组患者的LVD高于CTGF阴性组,VEGF阳性组患者的LVD高于VEGF阴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GF阳性表达是卵巢癌患者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TGF阳性表达和VEGF阳性表达均是卵巢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TGF和VEGF可以促进卵巢癌组织中微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进而促进卵巢癌发生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卵巢癌 腹膜转移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盲肠癌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肠穿孔等疾病,而在盲肠癌晚期,除了典型的右半结肠癌表现外,还可合并右下腹腹壁包块、脓肿、局部溃疡等。2013年6月我科收治1例盲肠癌并腹壁、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并接受盲肠癌扩大根治、右下腹腹壁缺损无张力修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扩大根治术 腹壁包块 盲肠癌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阑尾周围脓肿 移行
  • 简介: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多学科团队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诊治模式对传统诊疗方式提出了挑战,并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详细阐述1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的MDT诊治过程。此例患者先行手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化疗过程中曾多次出现病情进展,经反复多次MDT讨论,使用包括XELOX、FOLFOX、FOLFIRI及联合靶向药物等化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结肠癌 肺转移 靶向治疗 手术 化疗 多学科团队协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