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使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tingcellculturesystem,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建立胰腺癌神经转移的体外模型。方法将裸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和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置于RCCS系统中混合培养,在额定时间点取神经组织送病理,Gomori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结构和胰腺癌细胞在神经组织块中生长情况。结果DRG培养12h后,镜下可见有一神经突起自DRG周缘长出;72h后,可见神经突起显著延长、增多,多数突起结构有一分支,大体呈放射状排列。MIAPaCa-2细胞能够溶解基质。癌细胞与DRG共培养48h,可见有癌细胞靠近神经纤维并贴附其生长。72h可见癌细胞形成包绕神经纤维的细胞团,典型的表现为形成以神经纤维为中轴的纺锤样结构。结论使用RCCS系统模拟微重力环境,构建胰腺癌神经转移体外模型,可以用于胰腺癌神经转移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为研究胰腺癌细胞和神经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胰腺癌 神经 转移 模型 微重力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胃癌转移到男性生殖系统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本院诊治的1例残胃癌术后左侧精索转移的患者资料,同时检索2015年10月之前PubMed、Medline、Ovid、CNKI和万方数据库上已发表的胃癌转移到男性生殖系统的相关文献,将符合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纳入,提取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42篇文献,共提取44例患者资料。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7.3±14.36)岁,平均发病时间为5.1(5.1±6.79)个月。单纯左侧生殖系统转移15例(34.1%),单纯右侧生殖系统转移21例(47.7%),双侧同时转移8例(18.2%)。33.3%患者首诊生殖系统转移癌.随后检查发现胃癌。原发胃癌病理分化程度差的病例占89.6%(26/29),转移癌病理分化程度差的病例占93.3%(28/30)。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结论胃癌转移到男性生殖系统罕见,原发胃癌与生殖系统转移癌分化程度低,且患者预后极差。

  • 标签: 胃癌 男性 生殖系统 转移
  • 简介: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cancerliver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约15%~25%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另有15%.25%的病人将在行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治疗指南 结直肠癌病 诊断 LIVER 根治性切除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诊断手段的提高及治疗手段的改善,使病人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致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目前已超过原发颅内肿瘤,成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因此,对脑转移瘤的治疗变得尤为重要,而脑转移瘤的治疗手段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手术在新诊断的脑转移瘤中的作用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对比各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目的是探讨手术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2月至2008年10月对183例脑转移瘤患者实施开颅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及回顾一些相关文献及有据可循的临床诊疗指南来探讨手术在新诊断脑转移瘤中的作用。结果:手术切除+全颅放疗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全颅放疗组的总生存期并无明显差异,但优于单纯全颅放疗及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局部控制率以及改善患者因肿瘤引起的高颅压危象。结论:手术加全颅放疗或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复发/进展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治疗方法,是治疗直径大于3cm或或中线移位1cm以上及有严重高颅压的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脑转移瘤 手术切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全脑放疗 指南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脑转移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颅内转移瘤诊断和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经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综合治疗的80例颅内转移瘤患者的预后。术前明确有肿瘤或肿瘤手术史76例,另4例术前肿瘤性质不明。结果:手术行转移灶完全切除者50例,其中原发病灶完全切除者28例,原发灶放疗或化疗者22例;多发灶只清除1个者11例:其余19例只行放疗加化疗。原发病灶中肺癌40例,占已知病灶52.6%,病理类型以腺癌和低(未)分化癌为多见,分别为41.2%和36.4%。本组生存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3年零7个月,中位生存期17个月,平均生存期16个月,只行放疗加化疗者平均生存期11个月。与同期未经综合治疗者相比,本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脑转移瘤诊断一经确立,治疗上应采取积极态度、手术切除肿瘤、去骨瓣减压、明确病理类型至关重要.再针对病理类型行放疗和,或化疗等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帮助。

  • 标签: 颅内转移瘤 诊断 综合治疗
  • 简介:2012年我科收治了一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从确诊脑转移至今已生存20个月。目前脑转移控制问题比较棘手,该病例值得进一步分析探讨。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患者 治疗
  • 简介:在实质性癌中,未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癌占5%,有些原发肿瘤生长缓慢,有些甚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消失,其诊断和治疗需由病理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相互协作,才能使病人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未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癌 处理
  • 简介:患者男,27岁,因右大腿横纹肌内瘤术后1年,腹部肿块半月入院。入院前在院外检查示右大腿切口复发及右膝关节转移。查体:腹部膨隆,上腹部可及一约儿头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欠佳。CT、检查出腹腔转移性肿瘤。入院后给予DPP、ADM,VDS化疗第3天患者突然感到满腹疼痛,心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故以腹腔转移性横纹肌肉瘤破裂出血行剖腹操查术,

  • 标签: 腹腔转移 大腿 横纹肌肉瘤 入院 患者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短程唑来膦酸联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16例,采用唑来膦酸加局部放疗;单纯放疗组15例。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镇痛效果分别为93.8%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活动能力、生存质量、骨质修复有效率分别为87.5%、75.0%、43.8%,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程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骨痛,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生存质量并增加骨质修复。

  • 标签: 唑来膦酸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
  • 简介:目的探讨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转移性肝癌32例中,男17例,女15例;分为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组(15例)和常规化疗栓塞组(17例)。治疗组采用加温至62℃的吐温80、化疗药液和碘油行化疗栓塞。对照组在室温下用常规化疗栓塞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肿瘤生长率(-0.4l±0.25)小于对照组(-0.12±0.45),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期有效率于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41.2%,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治疗组中,毒副反应轻度3例(20%),中度8例(53-3%),重度4例(26.7%);对照组中轻度4例(23.5%),中度10例(58.8%),重度3例(17.7%),两者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动脉内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吐温80温热灌注化疗 栓塞治疗 转移性肝癌 肿瘤 肝动脉
  • 简介:Catenin是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胞浆内糖蛋白家族,根据分子量不同分为a、B、y1及p120ctn四个亚型,最初是因其与跨膜黏附分子E—cad的胞质段连接而被发现和命名。B-catenin(B-连环素)是一种由位于染色体3p21—22的CTNNBl基因编码的具有介导细胞间黏附及信号转导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分子,其通过与多种蛋白质结合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干细胞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Wnt信号转导通路枢纽分子B-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B—catenin在肿瘤干细胞中的作用也引起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

  • 标签: IWnt B-catenin 肿瘤干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鉴别舌鳞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42例舌鳞癌患者,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观察并比较舌鳞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测量各淋巴结的长径(L)、横径(S)、T2信号强度、平均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评价上述各项指标鉴别舌鳞癌及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淋巴结短径(S)、长径(L)、平均ADC值与非转移淋巴结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和常规MRI术前诊断出的转移肿大淋巴结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淋巴结S/L、T2信号强度与非转移淋巴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面积分析淋巴结ADC值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淋巴结阳性准确度最高。结论在常规影像学基础上,定量分析测量ADC值有助于舌鳞癌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的检出。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舌鳞癌 淋巴结转移 术前诊断
  • 简介:恶性胶质瘤颅外转移非常罕见,转移通常发生在神经轴,但颅外转移到肝、脾、肺、腹膜、淋巴结也可发生。不同于许多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失败原因主要是局部未控。患者最终死于局部病灶进展或大脑重要区域的复发或无法控制的颅高压。绝大多数脑胶质瘤复发发生在距原发灶2cm内的区域。我科从2010年到2011年共收治了2例该类患者,现结合文献对脑胶质瘤颅外转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转移分布、自然病史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一报道。

  • 标签: 恶性胶质瘤 颅外转移 文献复习 治疗
  • 简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居不下,其中2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即发现肝转移灶。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较差,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术后辅助性放化疗方案的制定等问题均无高级别证据给予定论,我们提倡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原发部位和肝内病灶的严重程度、是否引起症状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外科治疗 辅助放化疗 个体化治疗
  • 简介: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并可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和高钙血症等.二膦酸盐是治疗骨转移最常见的药物,唑来膦酸作为新一代含氮二磷酸盐类药物,是至今已发现的药物中抗骨吸收能力最强的.本文综述了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唑来膦酸 肿瘤骨转移
  • 简介: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瘤、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CT 全身骨显像 骨转移瘤 诊断准确性
  • 简介: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隐性转移(occultmetastases)的病理检测方法。方法对245例常规病理诊断阴性的569枚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serialsection,ss)后HE染色(SS—HE),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结果245例患者通过sS-HE检测出隐性转移36例(14.7%),其中大体转移6例,微转移22例,孤立肿瘤细胞8例。569枚SLN中,SS.HE检出隐性转移39枚(6.9%),间距100-、200-、300-、400-和500μmSS—HE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6.9%、6.3%、5.1%、3.7%、3.5%,间距200μmSLN隐性转移检出率与间距100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隐性转移的检出率(52.0%)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13.9%,P=0.000),而与病理分期、受体状况以及HER-2表达无关(均P〉0.05)。结论SS.HE对于SLN隐性转移的检测具有显著优势;200μm为SS—HE的最佳检测间距;浸润性小叶癌SLN隐性转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乳腺癌 隐性转移 连续切片
  • 简介:结直肠癌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辅助化疗的效果差强人意,超过50%的患者病程中会出现肝转移.手术切除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5年生存率在50%以上,但是仅小部分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新辅助治疗的应用降低肿瘤分期,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率,展现出较大临床应用价值,但其对生存获益,目前尚无统一结论.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肝转移 新辅助治疗
  • 简介:目的:体外观察黄芪对人喉癌细胞系Hep-2的抑制增殖和转移能力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20、100、200μg/ml的黄芪作用于Hep-2细胞24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Hep-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影响,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黄芪对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黄芪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统计学分析,各实验组之间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EB染色后可见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Hep-2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明显受抑制,存在剂量依赖性;Westernblot检测显示黄芪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cl-2蛋白表达。结论:黄芪可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表达,引起喉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发挥抗癌作用。

  • 标签: 黄芪 喉癌 凋亡
  • 简介:背景与目的:肺癌多发脑转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全脑放疗(WBRT)和X刀(SRS)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总结分析肺癌脑转移不同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肺癌多发脑转移病例,比较其不同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结果:肺鳞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7%,高于腺癌及其它类型癌(P=0.020)。转移瘤数目≤3个者的有效率为71.9%,明显高于>3个者(P=0.031)。SRS+WBRT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77.8%,显著高于WBRT+SRS组及单纯WBRT组(P=0.026)。结论:低剂量X刀(SRS)治疗+WBRT对肺癌多发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优于WBRT+SRS和单纯WBRT,特别是副作用轻,患者耐受性好。

  • 标签: 肺肿瘤 脑转移瘤 放射治疗 全脑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