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儿子学琴四年多了,我也不知不觉地当了四年多的陪练。当中的苦乐,真是一言难尽呀!从决定送孩子学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条是漫长的。四岁多的孩子,正是玩的年龄,还什么都不

  • 标签: 学琴 琴路
  • 简介:瑞士建筑师赫尔格和德·梅隆公布了法国里昂市中心扩展后LaConfluence35公顷总规划中的前8座建筑设计。1998年开始的里昂改造计划现已进入第二阶段。这个宏伟计划意图将罗娜河和塞纳河的交汇地带的老厂房和监狱改造成更有张力的新城市。

  • 标签: 赫尔佐格 里昂 LA 改造计划 建筑设计
  • 简介:蓦然回首,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二个年头了。他在世时,剧院老少皆称他为“黄院长”。每次他到排练厅来,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站立迎接,直到他坐下大家方才落座。黄院长从不高声说话,大家对他的尊重都是由心而生。

  • 标签: 百年诞辰 黄佐临 艺术形式 话剧 中国
  • 简介:牟·罗古什花园美术馆建于1985年,全面收藏享有世界声誉的雕塑家伊牟·罗古什(IsamnNoguchi)的作品。罗古什花园美术馆是一颗深藏在蚌壳里的珍珠,因为它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现代设计外貌,又位于工厂仓库集中的长岛市,令人难以想象其中有这么一处丰富的艺术宝藏。1904年至1988年在美国出生的伊牟·罗古什,父亲是日本著名诗人,母亲是美国人,是当今美国的重要雕刻家。他的作品小至日本纸灯,大至公园景观设计,所采用的材料极广泛,其中包括纸张、木材、金属、花岗石等等,在美国许多建筑公共场所中,均可见到他的大型雕刻作

  • 标签: 美术馆 现代设计 雕刻作品 公共场所 公园景观 花园设计
  • 简介:在近当代的中国剧坛上,能够提出振聋发聩戏剧主张的人为数不少,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戏剧主张则显得匮乏,而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现出强大辐射力的戏剧主张则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四十四年前,黄临老师提出的“写意戏剧观”,不仅在当时搅动了中国的剧坛,而且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走向多元格局的精神力量,诚为近百年来中国戏剧不可多得的“醒世恒言”。

  • 标签: 精神力量 现代性 中国 戏剧艺术 戏剧观 多元格局
  • 简介:3月15日晚八点,在安福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第十四届临话剧艺术奘颁奖典礼隆重开幕,常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青年男女演员和老前辈们,共同登台献艺,庆祝这个属于话剧工作者们的特别节目.当晚颁发了最具潜质新人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及各奖顶的提名奖.而最佳男主角奖与最佳女主角奖却出人意料的双双空缺。

  • 标签: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颁奖典礼 话剧舞台 特别节目 女演员 工作者
  • 简介:案目产生于近代茶园剧场,是以接待观众、收取费用为主要职能的剧场工作人员,案目即以案目为媒介的戏园营销模式,它本身是中国传统戏剧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产物。从茶园时代进入到舞台时代,案目饱受诟病,其原因不在于案目素质低下,而在于这种营销模式未能适应从熟人社会、身份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契约社会的转变,从为少数人提供服务到为大众市场提供消费品的转变。案目的难以取消,也是因为案目和戏园之间存在基于熟人社会人情关系的产权与经营权不分、权利与责任不明的状态。

  • 标签: 案目制 茶园剧场 新式舞台
  • 简介:角儿在近代取代脚色。成为京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角儿推动了名角儿的独创性,促成了近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但是,如果各脚色间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平衡,容易使戏剧艺术流为“技艺”的卖弄。1949年后,角儿基本上被导演替代了,但其基本精神得以保留。

  • 标签: 京剧 京班 角儿制 脚色制
  • 简介:凡戏剧青年,没有不知道大师黄临的,我也是。1959年秋,初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便对这位上海话剧的标志性人物景仰不已,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心中的高山很遥远。1963年夏季,毕业前夕在天津实习演出,剧目是俄罗斯名剧《大雷雨》。同时,排演现代戏新剧目《霓虹灯下的哨兵》,学院领导竟然为我们请来了大师黄临担任导演教师!全班同学的目光,把老师从走廊远处一直迎到教室里的导演席上。

  • 标签: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黄佐临 《霓虹灯下的哨兵》 《大雷雨》 标志性 话剧艺术
  • 简介:1927年暑假,英国牛津大学办了莎士比亚研究班,集中了全英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和教授前来讲学。正在英国中部伯明翰大学商科深造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旋即报名参加了这个暑假莎士比亚研究班。这位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日后驰骋中国剧坛,并始终热心将莎士比亚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导演艺术家、戏剧大师黄临。半个多世纪以来,黄临在莎剧研究、莎剧演出实践和支持、关心“中莎会”开展的各项活动等多方面,对中国的莎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观 莎士比亚研究 中国留学生 伯明翰大学 牛津大学
  • 简介:今年是临大师百年冥诞。回溯十七岁那年,便慕临之大名来沪投奔他悉心创办的上海人艺首届学馆,一瞬之间半个多世纪匆匆而过,在中国话剧半壁江山的上海,耳濡目染从人艺、上戏、青话直至话剧艺术中心,要记载的人与事可谓多矣!而临师一生的艺术轨迹,始终是我心中抹不去的幻影。

  • 标签: 中国 话剧艺术 奠基 艺术中心 上海人
  • 简介:1977年10月17日,杉村春子女士率领日本戏剧家代表团第二次访华之行即将结束。在一次晚宴上,我初次见到了黄临、丹尼夫妇。因为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中国话剧处于复苏时期,中、日艺术家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恳谈,每每提及“文革”时的遭遇,在场人士无不声泪俱下(包括著名电影演员赵丹)。谈到1975年千田是也先生率领日本戏剧家代表团首次访华曾到过上海时,杜宣先生含泪回忆说:

  • 标签: 黄佐临 艺术大师 戏剧交流 使者 中国 话剧
  • 简介:美术史论家、美学家葛教授,原名葛光植,1926年生于陕西定边。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期就发表过短篇小说和新诗作品。1947年在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求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曾是平津大学新诗社社联成员。1948年从鲁迅散文诗《》取义更名葛,奔赴解放区华北大学学习。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后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交际处、政务院人事局、中央人事部工作。1953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月刊编辑;1961年受聘吉林艺术学院,执教中国美术史;1979年受聘北京大学哲学系,在美学教研室担负中国美学史和书画美学的教研工作。从葛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到他从文学专业转向美术领域,完全是由工作需要决定的。葛踏踏实实在中国美术史论和美学园地辛勤耕耘数十年,锲而不舍,汗水与心血终于浇灌出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国绘

  • 标签: 中国绘画美学 中国艺术 绘画理论 中国美术史论 中国古代绘画 山水画
  • 简介:我们有幸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重走长征慰问团。同去的有冯巩、牛群、蔡明、郭东林、王铁成、刘秉义、游本昌等文艺工作者。慰问团5月23日由南昌出发,历时一个月,路经榆都、兴国、井岗山、成都、凉山、康定、贵州、陕西、延安,最后到达吴起镇。平均每天行程370多公里,共演23场。我们带去了《橱窗模特》、《摄影爱好者》、《口技》节目。"长征"路上,我们深深感到老区人民太需要艺术的滋润,他们几乎是强烈的渴求。这是中央第一次派团到这些老区慰问演出。许多人翻山越岭前来看演出,其中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沪定和嘉定,成千的群众自发前来夹道欢迎,令人落泪。我们赶路有时误点,群众等几个小时,依旧热情高涨。面对观众的渴求,面对

  • 标签: 长征 文艺工作者 文化部 渴求 凉山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