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审美趣味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它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在我国,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事情。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趣味。

  • 标签: 审美趣味 道德教育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情感体验
  • 简介:蒙古人"大元"的建立,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和物质力量骤然增强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特点来,即它们的异变性、民族性、开放性、质朴性和阶段性五大特征.

  • 标签: 审美风尚 温柔敦厚 颠覆 元代 物质力量 质朴
  • 简介:看了浙江省文史馆编纂的《古今谈》杂志刊载的两篇文章:《陈仪在浙江的三次任职》、《陈仪之死》,心里有很多感触。1948年,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任命其亲信,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的李铭本为省政府主任秘书(相当于秘书长)。而我父亲葛一训当时任省政府办公室机要秘书,直接在李铭本指导下工作。李铭本的父亲与我祖父是很亲密的朋友,因此李铭本和我父亲葛一训也成为世交和知己。当时李铭本和我父亲都亲密地以兄弟相称,李铭本是大哥,父亲是小弟。

  • 标签: 陈仪 爱国情结 遭遇 不幸 部属 政府办公室
  • 简介:笔者在日本学习几年期间,结识不少日本友人。其中一些日本朋友热衷于中国历代钱币的收集和研究。笔者初习钱币,虽痴迷于灿烂的祖国钱币文化,知识面却远不够广泛。在与日本泉友的交往中,获益匪浅。

  • 标签: 中日友好 货币文化 情结 中华 钱币文化 日本
  • 简介: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道家影响而对自然山水和简单真朴、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而王阳明的隐逸情结中所交织着的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正反映了其所包含的亦儒亦道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一种儒道圆融互补的人生境界。它在王阳明中后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王阳明 隐逸情结 道家影响 儒道互补
  • 简介:在壮族社会里,假托汉人后裔(其心理表现即“汉裔情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岑毓英是近代历史名人,他出身壮家,却自称为汉人后代,并通过编撰族谱、营建祖墓等途径,极力打造“汉裔”身份。他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斗争,是壮族“汉裔情结”的典型个案。这种情结的产生,是古代夷夏观、正统观、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先祖传说及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多维视角审视下,“汉裔情结”具有现实功用,是利益驱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的鲜明例证。

  • 标签: 岑毓英 壮族 “汉裔情结”
  • 简介:<正>1953年2月16日至1974年10月12日,毛泽东同志曾下榻东湖宾馆44次,每次少则十天半月,长则达半年之久。毛泽东同志爱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美丽的东湖之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继北京中南海之外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共在这里接见64个国家94批客人,东湖宾馆因此享有"湖北中南海"之美誉。2003年10月,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高度重视下,毛泽东当年在东湖宾馆的主要办公、起居之所——梅岭1号经修复整理成"毛泽东同志故居",对外开放。2013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整体装修改造,分成了毛泽东原物和图片实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武汉东湖 中共湖北省委 装修改造 杨开慧 黄鹤
  • 简介: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性,所以不能单纯地把摄影称之为摄影艺术,就如说话并不都是朗诵艺术,写字并不都是书法艺术一样。缺乏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只不过是一般的图片而已,虽然它能保存和传播某种信息,但不能冠以艺术品的美称。因此,不论科技如何发展,设备如何更新,摄影艺术必须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

  • 标签: 摄影作品 审美价值 摄影美学
  • 简介:审美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能,提高整体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乏足够关注,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应提升自身情操和修养,家庭应重视与支持,社会应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国家应给予制度性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 标签: 中学生 审美教育 对策思考
  • 简介: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以“中正和平”为总体要求,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沈德潜身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已充分展开的清代中叶,他强调兼取诸家诗学,于对立的诗论里求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容审美派的某些见解的“中和”主张,体现了道德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诗歌审美理想。

  • 标签: 沈德潜 诗歌 诗学 审美理想
  • 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而未来社会也需要发现、追求、创造美的人。散文具有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等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然”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能力。

  • 标签: 审美能力 “实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 能力的培养
  • 简介:中国山水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湛,堪称天下无双。山水文学的繁荣肇基于古代文人的山水审美观:他们审视山水的焦点不在山水而在人生,其宗旨是透过自然美景凝神探索冥契自然之道的人生真谛。法国汉学家侯思孟有鉴于此,在其《山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中说:“在古代世...

  • 标签: 山水文学 山水审美 生命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 乐生精神 柳宗元
  • 简介: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探讨:传说瑶族先民"飘洋过海",是指渡过洞庭湖."飘洋过海"的原因是饥荒、世乱、大旱、疾病流行等.洞庭湖壮丽的自然景观造就了瑶族先民以湖为美的审美心理;渡湖中与滔天巨浪搏斗,表现了无以伦比的动态美;遇险关头,盘瓠王给崇高美的感受;最后,到达彼岸,是审美理想的实现.

  • 标签: 瑶族 飘洋过海传说 美学研究
  • 简介:历经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徽州古民居中仍然保存着大量的楹联,这是十分罕见的,更是难能可贵的。目前在民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今天,古村落的整体形象和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古民居的楹联文化却重视不够。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面对的不仅是全国各地的游客,而且还有世界各国的游客,所以有必要对徽州古民居的楹联文化,作一番系统的审美。一、古民居楹联的地方特征

  • 标签: 古民居楹联 徽州古民居 文化审美
  • 简介: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于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十六年四月)袭封为淮南王,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被迫自杀,为王43年,其间经历文、景、武三朝。刘安学识渊博,在音乐、诗歌、辞赋等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以及学术研究方面成绩都相当突出。

  • 标签: 辞赋 诗歌 刘安 文学艺术创作 审美鉴赏 汉高祖
  • 简介:文章从功能美原则的体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多重审美象征意蕴的物态化、审美追求中蕴含的宗教意识等四个方面,对青海消费民俗中蕴含的审美特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青海的审美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青海 消费 民俗 审美蕴涵
  • 简介:藏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长期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并与汉、维吾尔、彝、羌、回、土族等密切交往,情深意笃,各族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自属难免。同时,青藏高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地势挺拔、长年有积雪覆盖山顶,造成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其文化与审美也有一些特点,分论如下:(一)崇高美崇高美是地理环境影响人们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又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紧密相关。青藏高原上峻岭林立,拔地数千米、气势夺人心魄,威严异常,这对于居住其中的古代藏族——吐

  • 标签: 民族大家庭 藏族人 审美意识 文化交流 地理单元 兄弟民族
  • 简介:清代浙西派词的中期领袖厉鹗集诗人、词人、学者于一身,锐意于词,继承朱彝尊的衣钵,推姜张、尊南宋、尚清空。他论词标举清华、剐裁浮艳,主张“骚雅”、“意趣高远”,以清空微婉之旨、窈眇绵渺之音,追求清、婉、淡、幽的澄澈意境,追求空灵自由的人格精神。本文试从他的幼年环境、成长经历和交游圈子等方面,就其论词审美取向背后的成因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 标签: 词风 审美 取向 成因
  • 简介: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

  • 标签: 藏族 舞蹈 审美特征 身韵 动作 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