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针对器分析校准装置研制中的脉冲能量检测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能量检测模块的硬件设计方案,详述了器分析校准装置的系统组成和电压电流检测电路、信号调理电路、滤波电路、电压保护电路的功能特点及硬件构成。

  • 标签: 电压电流检测 信号调理 滤波 电压保护
  • 简介:摘要:为提升的使用体验,预防安全隐患,设计了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可实时显示工作区域环境质量,对指定区域进行螨。从而帮助用户改善卫生水平和调整卫生习惯。

  • 标签: 螨虫 除螨仪 单片机,
  • 简介:目的分析单线圈和双线圈电极临床疗效的区别。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收集与所有与单线圈和双线圈电极临床效果比较有关的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项临床研究627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6项是随机对照试验,其余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阈值测试结果提示单线圈组阈值高于双线圈组(95%CI0.2~1.29;P=0.007)且单线圈组高阈值发生率高于双线圈组(95%CI1.29~5.08;P=0.007),单、双线圈组室速/室颤时心律转复器(ICD)一次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95%CI0.96~1.05;P=0.81),单线圈组总病死率略高于双线圈组,但是差异不显著(95%CI0.75~1.26;P=0.85),单、双线圈组电极故障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95%CI0.48~18.44;P=0.24)。结论单线圈电极在阈值测试中的阈值高于双线圈电极,同时单线圈电极高阈值的发生比率高于双线圈组,两者在室速/室颤时一次成功率、总病死率、电极故障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有6项为非随机对照试验,仍需一定量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除颤 单线圈除颤电极 双线圈除颤电极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对不同构型的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犬心肌的急性力学行为进行测试,为心肌/电极界面的数字建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用犬麻醉后,开胸直视下暴露心腔,将不同头端构型的螺旋电极垂直旋入心肌,通过特殊设计的力学传感器记录电极头端的轴向及扭转受力情况,对比包括心房、心室共11个位点的差异情况;随即将旋入电极以外力强制拔除,记录受力-时间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排除间断施加力量的影响,电极旋入过程的扭矩曲线接近指数曲线,平均扭矩分布范围为0.0003至0.0015,不同构型的电极有明显不同;拔除位点受力以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HIS束区域最大,同时可见到明显的不均质性.结论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心肌的受力情况随植入位点、电极头端构型等而不同;心室的受力明显高于心房,其中最牢固位点分别为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及希氏束.

  • 标签: 螺旋电极 力学研究 螺旋电极旋入 心肌 起搏 除颤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复律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复律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揭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体外自动联合护理的临床作用效能。方法:2021年2月-2022年4月,将我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体外自动联合护理,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躯体疼痛评分指标、生理功能评分指标、生理职能评分指标、主观精力评分指标、情感职能评分指标、精神健康评分指标,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躯体疼痛评分指标、生理功能评分指标、生理职能评分指标、主观精力评分指标、情感职能评分指标、精神健康评分指标,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体外自动联合护理,效果优质,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 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护理 常规护理 临床效果 测算对比
  • 简介:摘要埋藏式心律转复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
  • 简介:高科技器械可以挽救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植入型心律转复器(简称ICD)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ICD可以监测心脏心律及心率,当检测到心率有稍微异常时,可以释放低能电击矫正异常。另外,ICD还能释放更强的电击,像在胸膛上迅速踢一脚,从而终止可能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

  • 标签: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生活 挽救生命 心律紊乱 ICD 高科技
  • 简介:植入型心律转复器(implantb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是由一个电池、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组成。它能持续不断的监测心脏的博动节律,当心律失常发生时,能自动采取电疗措施(超速抑制或电击),终止心律失常发生。ICD多应用于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室速所致的心脏骤停;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等自发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不明原因的晕厥;持续性室速;有猝死史等家族性心脏病患者.

  • 标签: 除颤器 ICD电风暴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埋藏式心脏转复器植入术的护理技术和质量,以保障病人生活品质。方法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器,实施术前、中、后的及健康指导。结果消除了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身心都得到康复。

  • 标签: 除颤器 安装 护理体会
  • 简介:深入了解AICD安置术的适应症和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对AICD安置术成功有重要意义,安置了AICD的病人一旦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例护理 复除颤器 心脏自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救54例临床病案从患者和AED使用者属性、AED临床性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应用AED分析后,54例患者未发生院外发生心博骤停患者9例;发生心博骤停患者45例,脑复苏出院40例(88.9%),死亡5例(11.1%),其中1例为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在院内死亡。AED对可节律识别及建议的正确率为100%。对室颤电击成功率为97.22%,无脉性室速成功率为100%。数据显示不同品牌的AED在工作核心指标上均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施救者的操作水平影响着AED的电击关键时间,这些关键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AED的电击决策和电击性能可靠、有效。加强人群培训,缩短电击关键时间,优化社会配置,加强运维管理可提高AED应用的整体效能。

  • 标签: 院前急救 院外心搏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器(implantablecardioreterdefibri11atorICD)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6例ICD植入术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良好的病人准备及环境准备,术中娴熟配合、关心病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用药观察、调节饮食,详细做好出院指导和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随访1.83年,未出现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围手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加强随访及出院指导,及时调整参数,是使ICD发挥最佳作用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经静脉植入 心律转复除颤器 护理 心脏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市区120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掌握电术现状,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自动体外(AED)配备现状、120急救车配备现状、人员培训现状、急救人员对电术掌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江门市区公共场所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AED);江门市区120急救车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AED),仅配备手动监护;被调查医院有70%的医院有对本单位的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基层医院的急救人员对电术技能掌握合格率(73.2%)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急救人员(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市公共社区和120急救车均缺乏自动体外(AED);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电技能水平欠理想,尤其是基层单位急救医护人员,应加强规范培训。

  • 标签: 院前急救 自动体外除颤仪 电除颤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 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 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 标签: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有甲亢病史5年,阵发性房颤间歇服用胺碘酮一年.于2002年8月19日因精神悲伤,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口唇发绀小便失禁,5min后送入我院急救中心,心电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前、后反复电10次,恢复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间歇短阵房颤,T波倒置,Q-T间期440~480ms,为防止再次室颤,于2002年9月7日安置单腔起博复律器(ICD),测R波幅度5.7mV,感知灵敏度0.5mV,电极阻抗420Ω,程控诱发室速室颤感知11秒,20J放电一次转复成功,术后半年平稳.于2003年4月~8月间,自感间断4次电击感,ICD程控资料显示:快速房扑,超过设定心率上限频率,误放电(5~10J)4次,均终止.后程控打开,增加QRS宽度识别,减少抗心动过速起博次数,增加放电能量,调整为8、16、20、30、30J能级,同时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5mg/d)控制心室率,至今未再放电.

  • 标签: 复律除颤器 单腔起搏 反复 2002年 放电 突然意识丧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样本为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急诊中心出诊救治的52例心搏动骤停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抢救,分析抢救效果。结果:52例患者中,经过干预后,33例由室颤转为窦性心律或者室上心动过速,成功率为63.3%;33例患者中,成功复苏29例,复苏成功率为87.8%。结论:院前急救中,对心搏动骤停的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搏动骤停 除颤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实习并接受临床教学的护生80名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案;观察组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体验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结果 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成绩、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度等维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护理教学中,能提高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沉浸体验式学习 除颤 教学
  • 简介:摘要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复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器(S-ICD),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符合SCD一级预防或1.5级预防的人群远多于二级预防,且相关临床研究及获益证据也更加充分。针对术后参数设置的多个临床试验对ICD诊断和治疗参数个体化调整提供了普适性的原则。本共识将ICD适应证按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不同疾病(如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等)分别进行了阐述。针对ICD不同类型(单腔、双腔、三腔及S-ICD)的选择及阈值测试分别进行了推荐。ICD术后随访至关重要,依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参数、心动过速诊断和治疗参数设置的共识。此外,对ICD植入注意事项及系统故障处理原则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临床应用 指南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