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苏联作家协会”等陷入一片叫骂声中,这里发表的一组纪念苏联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的文章,反映了一种反思苏联文学和当今俄罗斯文坛状况的声音。虽然有些观点言辞慷慨激昂,甚至有派系斗争和泄私愤之嫌,我们不一定全部接受,但它们不失一种独特的视角,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因篇幅有限,文字略有删减。

  • 标签: 苏联作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苏联文学 作家协会 俄罗斯文坛 派系斗争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的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的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
  • 简介:<正>刚刚读完《我的骏马奔驰》(载《苏联文学》1986年第1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这个中篇是作者自身的回顾。他是从童年开始叙述的,并没有严格按流逝的时空不漏的写下去,结构相当自由,如行云流水。然而是一篇可读的小说。这里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成为

  • 标签: 瓦西里耶夫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作家 作者 结构相
  • 简介:<正>苏联军事文学作家代表团一行5人,于4月4日至18日在华进行了友好访问。团长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著名作家伊·斯塔德纽克,成员有作协理事会书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米·阿列克谢耶夫,军事文学作家协会副主席鲍·佐托夫,白俄罗斯作家维·科兹科等。代表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 标签: 代表团 白俄罗斯 军事文学 作家 阿列克谢耶夫 社会主义劳动
  • 简介:<正>1941—1945年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仅是苏联文学家,也是苏联艺术家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战争时期起直到今天,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断涌现,产生了如《丹娘》(库克雷尼克赛)、《游击队员的母亲》(格拉西莫夫)、《前线来信》(拉克季奥诺夫)、《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苏利缅科)、《黑海健儿》(普兹里科夫)、《胜利攻下德国国会大厦》(克里沃诺戈夫)等名作。画家们用艺术形象把无数可歌可泣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展现在人们面前,教育了人民,繁荣了苏联的造型艺术,使卫国战争史画成为苏联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苏联文学 创作源泉 英雄人物 四十年 母亲 游击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流亡”是贯穿中国俄侨作家巴维尔·谢维尔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作家笔下流亡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对母国的文化记忆,在流亡地的现实生活、情感遭遇、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等,无不带有深刻的流亡印迹。谢维尔内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思索,颇具意识流特色。整体上充满静态的、孤独的、忧伤的审美氛围。

  • 标签: 流亡 谢维尔内 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侨民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记忆对于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中的记亿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是其“绵延”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的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的呈现方式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的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的历史进程的方式。

  • 标签: 记忆 绵延 视觉记忆意象 流亡
  • 简介:……为了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谁还能珍惜自己的泪水?有谁还不用愤怒的烈火,去烧掉那野兽的暴戾?你,死难的灵魂啊,且在这青青的草地下安眠!这一笔血债啊,明天我们一定要讨还!(《血债》,1941)读着诗人在日寇的铁蹄下忧国忧民的铮铮诗行,我不禁记起另一位诗人在沙皇的皮鞭下?..

  • 标签: 人物报告文学 翻译家 作家 魏荒弩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叙述主观化是语篇建构的重要手段,是文学修辞学研究的传统内容。随着当代俄罗斯文学叙事方法的变化,叙述主观化的手段和表现形式随之改变。在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化叙述。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者意图、构建动态语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叙述主观化 女性文学 特点 作用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非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非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正>由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的谭得伶、潘桂珍、连铗同志主编的《苏联当代文学作品选》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这是受国家教委委托,列入国家“七五”规划的教材编选项目。我阅读了这部教材之后,觉得有许多优点,很适合于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以及相应的各类成人高校学生使用。以50年代初期为起点的苏联当代文学,

  • 标签: 当代文学 作品选 苏联文学 文学思潮 文学作品 肖洛霍夫
  • 简介:193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肖洛霍夫早期作品的评介,国内由于资料匮乏,了解甚少。针对这一时期肖氏的创作,苏联评论家们主要从社会学角度予以评析。但在主流声音的掩盖之下,却也不乏一些论述精到的“杂音”。评论主要围绕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对经典作家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本文试图立足于此展开述评。

  • 标签: 社会学 主题 创作手法 经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