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鼓浪屿是个好地方,蓝天碧海,红楼白帆,琴声人歌,鸟语花香,小路幽深,古榕参天,曾引多少画家竞折腰。上世纪30年代,这里集聚着一群画家,如高克恭、周廷旭、周碧初……今天许许多多的画家仍接踵而至,鼓浪屿成为画家之村,画家之岛。

  • 标签: 吴冠中 30年代 鼓浪屿 画家 高克恭
  • 简介:本文介绍著名歌“月子弯弯”八百年中歌词和音乐的发展轨迹。山歌南宋初年初被记录,是一首船歌。宋元之后发展为四句头山歌,并形成为一首流行歌曲[山歌调],通过昆曲演唱,曲谱传承至近现代。现代方言区各地仍有以船歌的形式演唱这首歌。

  • 标签: 吴歌 月子弯弯 山歌调 船歌
  • 简介:本文以《周·芣苢》为例,从“歌”的角度,对《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质及其艺术成就作出分析。文中认为,《诗经·国风》从本质上是用来演唱的“歌”而不是用来在案头阅读的“诗”,它与传统的文人诗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并在长久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诸如章句的重复,套式、套语的使用,中心词语的锤炼,情景的推进等一系列“歌”的写作(演唱)技巧。从“歌”的角度来研究《诗经·国风》,可以更好地认识其艺术本质,解释其艺术审美的奥秘,探索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发展的规律。

  • 标签: 诗经 国风 芣苢 套式 套语
  • 简介:2016年是文化大年,也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黄金开端,借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的机遇,很多文化交流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两国的文化交流第一次显得对等。

  • 标签: 大学生 英国 文化交流 莎士比亚 交流项目 汤显祖
  • 简介:山专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在北京长征空间的展览“kuoxuan”,通过篡改和组合常用的符号,创造了一个自身无限并能自我繁殖的图形。这是一系列后续增殖行为的起点。

  • 标签: 吴山专 英格 “形而上形” 美学 艺术
  • 简介:《永禁三掌教世袭序》是清代勒石立碑而保留至今的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金石资料。研究分析立碑的起因、碑文内容,对我们了解清代伊斯兰教在山东地区乃至更广范围里的传播、发展是有帮助的,进而对我们今天的宗教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伊斯兰教 清真寺 碑文
  • 简介:2008.4.20—5.18将在北京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酒厂艺术园F5艺术空间举办划过时空的呼吸——韩国艺术家春模当代艺术巡展。

  • 标签: 当代艺术 艺术家 巡展 韩国 呼吸 时空
  • 简介:日前,居住在伦敦的一对夫妇邀请专家上门对他们收藏的艺术品进行估价.由此意外发现了家中一幅收藏了20多年的冠中作品.预计价值超过100万英镑。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多切斯特的杜克拍卖行专家盖伊·施文格(GuySchwinge)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中国绘画大师冠中的真迹。

  • 标签: 吴冠中 作品 英国 媒体报道 中国绘画 时间意识
  • 简介:强在小时候是先拿毛笔后学的素描,之后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他认为,学设计最大的优势就是创新,设计的核心是每一次都要拿出新的东西;而设计中的“创意”和绘画中的“写意”殊途同归,说到底都离不开创新理念。

  • 标签: 创新理念 吴强 装潢设计专业 艺术家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责任
  • 简介:走进观真的画展空间,我还以为是到一个古墓发掘现场。它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汉代。那个时候,漆器的价值昂贵,堪比黄金,只有贵族才配得上用它们。观真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展出它的作品,突出了漆艺术的历史性,营造了一个让我们欣赏漆艺术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以前在参观漆画展览时从未有过的体验。

  • 标签: 漆画艺术 价值昂贵 艺术审美 壁画艺术 装饰画 绘画形式
  • 简介:念真“人间条件”系列戏剧取材于台湾本土不同的时代和人群。作者一方面在庶民的生命故事呈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地方空间、流行音乐等集体记忆的再现,召唤并凝聚观众对台湾这块土地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传统情感伦理的传承,使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不同族群的人倾听彼此的生命故事,相互了解、沟通和包容,构建超越族群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集体记忆与伦理认同。

  • 标签: 吴念真 “人间条件” 集体记忆 伦理认同
  • 简介:不同种类的舞蹈,都是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为了适应表现不同内容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同时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会不断地生出新的舞蹈艺术品种。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冲击着代表封建势力的一切旧事物,舞蹈艺术也不例外。黎锦晖创作的舞蹈不仅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戏曲中特有的品种,同时还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舞蹈艺术形式,并将其与我国的艺术传统紧密结合,创造了不少新的舞蹈艺术形式和舞蹈品种。

  • 标签: 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舞蹈动作 艺术形式 舞蹈艺术 创作
  • 简介:为山雕塑以其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写意性表现力在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而对他的这份极富灵性的艺术素养的神秘源头的探究正是笔者所指认的兴趣点.进而发现书法同他的雕塑之间.无论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神韵都存在着难以剥离的同构性关系。

  • 标签: 吴为山 雕塑 书法 同构关系
  • 简介:志达教授,著名小说史专家,原名文星,1931年8月出生于南京,原籍浙江东阳,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程千帆先生,1959年毕业留校。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顾问,武汉大学一、二、三届校长教学工作顾问。主要著作有《中国文言小说史》、《明清文学史·明代卷》、《唐人传奇》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由其主编的《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颇受学界瞩目,影响甚大。本刊特委托武汉大学中文系陈文新教授就有关学术问题采访志达先生,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 标签: 访谈录 武汉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 教学工作
  • 简介:甘南“木特”,藏语意为讲述传记故事,是18世纪流传于甘肃省南部藏族地区的一种讲述传记故事的戏剧表演形式,故称为藏戏。民国时期,“木特”受到京剧表演艺术的影响,在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木特”倡导者创造了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戏剧表演程式,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和“木特”艺术的生命力。

  • 标签: 藏戏 南木特 京剧 表演风格 审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