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1 个结果
  • 简介:万年石镇公社于去年冬季发现元代墓葬一座,随葬物中,有影青狮钮盖瓶两件。影青狮钮盖瓷瓶,通高33、口径7.6、底径11厘米。两件大小相同,造型一致。卷唇,小口,短颈,丰肩,平底。全器施影青釉,仅底部露胎。釉下有暗刻花纹三组:肩部饰缠枝牡丹纹,腹部饰云龙纹,近底部饰仰姿莲瓣纹。盖顶塑坐狮,蹲踞卷

  • 标签: 影青 缠枝牡丹 莲瓣纹 丰肩 底径 墓主
  • 简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 标签: 太湖县 银锭 清代 鼎盛时期 政府支出 迅速发展
  • 简介:土地契约是历代民间重要的文书,束鹿张氏家族保存有契约文书120余张,历明末崇祯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时间跨越300余年.契约文书中有买卖房地的地契、典当房地的典契以及分家析产的分单、日常生活来往账簿等,几乎涉及民间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反映华北农村经济生活的珍贵原始文献,有着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笔者对这些契约文书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 标签: 契约文书 崇祯年间 家族 史料价值 文物 明末
  • 简介:位于崇信锦屏镇的关村古堡,约建于清同治时期.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它是村民确保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理想防御避难场所。古堡设计构思奇特。选址得当;坐落的地势三面环沟,南面靠山;环形围墙和壕沟设计合理,门路奇异险要.防卫设计精密。古堡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单体建筑技术,建筑群体紧密组合,空间布局协调有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址。

  • 标签: 古堡 遗址 保护
  • 简介:<正>最近,大冶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草王嘴古城遗址。这是大冶在继鄂王故城、大箕铺五里界古城之后,又一新的发现。草王嘴古城遗址位于大冶县城关西北约9公里的金湖乡田垅生产队。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向。城内地势西南面高于东北面。城垣除局部被破坏和塌陷外,保存较好,且高出地面3—9米。城垣为灰褐色泥土夯筑而成,宽约12米,夯层为13——14厘米。据初步勘察,城垣周长945米,城内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堆积极为丰富,出土有东周时期的筒瓦、板瓦、瓦当

  • 标签: 大冶 普查 古城遗址 博物馆 东周时期 初步勘察
  • 简介:永清龙花寺刻经碑龙花寺刻经碑在霸州信安龙泉寺。原嵌于龙泉寺正殿墙内,著录于清乾降四十四年章学诚主修的《永清县志》,因无纪年,《县志》“以官衔推之,当是唐碑。”碑仅存碑额和上截碑身,额高55厘米,宽72厘米;碑身仅剩22厘米,与额同宽。碑首雕四螭下垂...

  • 标签: 永清县 《资治通鉴》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新唐书 比丘尼
  • 简介:《康熙御书碑》(图一)原为朱裴墓遗物,现藏于山西省闻喜博物馆,此碑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碑长116厘米,宽42厘米,厚14厘米。该碑四周阴线刻云龙嵌珠,碑文分诗、志两部分,左部为康熙御书中唐诗人常建的《三日寻李九庄》诗文,行书7行,每行4字。

  • 标签: 闻喜县 康熙 馆藏 博物馆 山西省 诗文
  • 简介:1992年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在陕西省麟游史家塬遗址进行了小面积发掘。所获遗存年代约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二期偏早阶段,其考古学文化属性应为郑家坡文化。该遗址的发掘,有助于先周文化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史家 遗址发掘 考古学文化 先周文化 殷墟 遗存
  • 简介:北营子汉墓墓地,位于内蒙古乌盟凉城县城东北2公里处。此地系蛮汗山东麓的丘陵山区,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山间盆地。墓地在村东小山子向阳坡地上。其南有浩瀚的岱海,这里自古是人类生活的好地方。1987年秋,砖厂生产用土时,破坏了汉墓两座。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管理所立即

  • 标签: 凉城县 汉墓 发掘简报 文物管理所 内蒙古文物 汗山
  • 简介:1998年12月19日,防疫站在蒲江南门外西河边修建楼房,民工在距地表2米深处,挖出1个钱币窖藏。文管所人员闻讯赶到现场,收回了这批钱币。这批钱币窖藏于一土坑中,附近有很多铁沙、炭烬、红烧土。在西河上游之西南乡永丰村、红炉村,有红高炉、双高炉等治铸遗址。

  • 标签: 蒲江县 古钱币 唐朝 宋朝 历史文化
  • 简介:<正>1984年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延津塔铺乡任光屯村出土一块宋代墓碣。方体、圆额、高130、宽68、厚21厘米。碑额上书“李君墓碣”四个大字楷书,下有“宋故尚书屯田员外郎李君墓碣”碑文。文行十九行,满行三十四字,均为楷书。碑下端有榫,可知原是插在跌上的,但出时碣与趺已经分离。墓碣之阳记述了墓主李成让的一生。李成让字德基,世为延津人。根据墓碣知道他卒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享年73岁。据此推算其生年当为后晋天福四年,即公元939年。墓碣说他“君生五代之季(应为际——笔者),遭天下兵荒,而能勤身节用,以货自力,用治生取予之术,……而资用益饶,遂为丰家焉”。致富之后“遂退居

  • 标签: 延津县 屯田 治生 碑文 公元 益州
  • 简介:“小兵马俑”是对重庆市铜梁所见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石质仪仗俑的俗称。目前仅在铜梁地区明代墓葬中发现有这种随葬器物。自1973年至今,在铜梁县境内共发现近70座明墓出土这种仪仗俑,出土数量达500余件,但发表的资料极见根据已发表的墓葬资料大体可看出明代分布在铜梁县境内的几个官宦大族如李氏、陈氏、张氏等。2012年11月,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修建过程中发现明代石室墓1座,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铜梁博物馆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了一套共计17件石质仪仗俑,这套仪仗俑身穿袍裙,头戴圆盆帽或圆形平顶帽,身材大体相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明代铜梁地区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等增添了—批新的实物资料。

  • 标签: 铜梁县 明代 石室墓 仪仗俑 考古发掘
  • 简介:1983年9月,内蒙清水河喇嘛湾镇贾浪沟村邬福财在修路时,于拐子上古城内挖到十件青铜兵器,送交内蒙社会科学院考古队,继而转交我站。为此,我们曾先后两次对该古城做了全面的调查,现简介如下。一、城址古城位于喇嘛湾镇拐子上村东侧山梁的西坡上,依山临水,黄河在此由北南流,东

  • 标签: 清水河县 青铜兵器 依山 灰陶 相邦 秦惠文君
  • 简介:<正>1983年6月,沁阳崇义乡金塚村电工,在挖电线杆拉线坑时发现一窖藏铜钱。沁阳文管会闻讯后,即派人前往调查,并将这批铜钱运回沁阳博物馆内收藏。据调查,该窖位于金塚村东北约百米处。窖口距地表约0.6米,平面近圆形,径约1、深1米。窖底铺5厘米厚的黄沙。窖内铜钱已锈结成块,总重量约300余公斤。该窖内的铜钱上迄西汉,晚至金代,包括两汉、新莽、隋唐、五代、两宋、辽金等十多个朝代的170多种钱币。现分述于下。一、两汉钱币“半两”钱:10枚。可分为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八铢半两共2枚。其中一枚径2.6厘米(图一,1)。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所铸。四铢半两共8枚。形制不一,重量不等,径在2.3—2.5厘米之间。书体

  • 标签: 窖藏 铜钱 元宝 开元通宝 沁阳 钱币
  • 简介:五台发现宋代陶棺忻州地区文管处1994年3月,我们在五台县城关镇蒲草沟村清理了一座古墓。墓室已毁,从残迹分析,该墓为六角形砖室墓,坐北向南,方向165°,内壁抹白灰,顶部墨绘有简单的天象图,正中绘莲瓣。墓内随葬有两件白瓷残碟和开元通宝、周元通宝、大...

  • 标签: 五台县 忻州地区 宋金时期 铺首衔环 开元通宝 穿铠甲
  • 简介:程村位于峨嵋岭南,涑水河西岸,隶属山西临猗庙上乡,在县城西22公里处。据初步调查,它是一处面积逾万平方米的墓地。在村西有一当地群众使用的取土场,约5000平方米,俗称“土塘”。1987年夏,当地群众在土塘取土时发现了墓葬。同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运城行署文化局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程村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延续了二年,共发掘土塘及其周围东周时期的墓葬52座、车马坑8座,共出土铜器、

  • 标签: 发掘简报 程村 车马坑 峨嵋岭 发掘工作 庙上乡
  • 简介:<正>青山在枝江问安公社境内,与当阳半月交界,位于沮漳河的西岸,南距长江约30华里,东与江陵县马山隔河相望,西临马半公路,是一处岗陵与湖泊相间地带。青山古墓群,为湖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此一古墓群的分布情况、宜昌地区博物馆派杨华、胡德容、李斌会同枝江文化馆黄道华组成调查小组,从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十五日进行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的步骤是由北向南,即先从袁码头、竹园、革新等大队起至新建大队为止。

  • 标签: 宜昌地区 调查简报 墓群 沮漳河 省博物馆 湖北省
  • 简介:蒲江大梵寺,位于蒲江县城东13公里处,属于寿安镇金家村,在寿安镇西2公里,地处平原,座落在蒲江通往寿安、新津、成都的古道旁(图一)。

  • 标签: 遗址发掘简报 蒲江县 新津
  • 简介:由于文献记载模糊,关于汉代鍚的地望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中的线索,将汉代钖的治所确定在现湖北郧县五峰乡的上庄遗址,并对两汉时期的钖县政区范围及其在魏晋时期的变化进行了推断。

  • 标签: 汉代 钖县 地望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