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IgE在西班牙指南下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如A型肺气肿或慢支非频发型,B型慢阻肺-哮喘重叠综合征(ACOS),C型肺气肿为主频发型及D型慢支为主频发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诊治A组患者20例,B组患者20例,C组患者20例及D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4组患者FeNO、血清IgE差异,排除干扰因素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频发次数等因素。结果四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两两对比标准差P>0.05,无统计学意义,频发次数各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FeNO、血清IgE表达水平为B组>C组=D组>A组。结论FeNO、血清IgE、频发次数在ACOS患者中表达增高,有望成为诊断ACOS的客观指标,FeNO、血清IgE及频发次数同时升高的患者需注意ACOS的存在。

  • 标签: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 血清总 IgE 慢阻肺-哮喘重叠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道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酶底物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对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分别对比研究,找出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不同温度和培养时间不同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同,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在温度28℃、32℃、40℃下检测结果和温度为36℃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大肠菌群培养时间在16h、18h、20h、32h的检测结果和24h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环境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结论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分析,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5~37℃)和时间(前者为22~28小时、后者为24~28小时),才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酶底物法 总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影响 因素对比
  • 简介:目的通过对前列腺膜支动脉阻力指数(RI)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浓度、fPSA/tPSA比值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的比较研究,以探讨前列腺膜支动脉RI在前列腺癌预测或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列腺病患者203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行膜支动脉RI、血清TPSA浓度、fPSA/tPSA比值及PSAD检测,并将患者分为前列腺癌组(118例)与前列腺增生组(85例),建立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前列腺癌组与对照组RI、f/t、PSAD测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血清TPSA浓度4~10ng/ml(灰区)患者共34例,占总数的16.75%,其余患者均在灰区之外。ROC曲线分析显示:前列腺膜支动脉RI曲线下面积为0.77与TPSA、PSAD的0.84、0.86相接近,三者对前列腺癌的预测或筛查价值相同,而fPSA/tPSA比值AUC仅0.49。灰区内fPSA/tPSA比值、PSAD的平均值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3.94,P均<0.01),但在灰区外高值区fPSA/tPS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腺膜支动脉RI的平均值无论是在灰区还是在灰区外高值区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5.10,P均<0.001)。结论单项前列腺膜支动脉RI因数据恒定能准确地用于前列腺癌预测或筛查,其不受灰区内外的影响,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线摄影中心线对准照射部位中心对DR摄影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90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DR摄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两次DR摄影,一次为中心线未对准受检部位中心进行拍片,另一次为中心线对准受检部位中心进行拍片。结果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中心的DR摄片所摄甲级片比例明显高于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中心的DR摄片,乙级片比例明显低于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中的DR摄片,且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中心后无废片产生,而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产生较多废片,P<0.05。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的DR摄影电压、电流耗能明显低于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的DR摄影,P<0.05。结论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中心可有效提高DR的摄片质量,减少DR拍摄时的耗能,临床拍片时需要严格掌握DR中心线的应用,提高DR摄片质量和准确率,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 标签: X线摄影 中心线 摄影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应用白芍苷联合雷公藤多苷的作用。方法2017年2月--2018年5月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收诊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分成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n=41),给予雷公藤多苷治疗,另一组设为研究组(n=41),联合雷公藤多苷与白芍苷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中,白芍苷与雷公藤多苷联合用药,疗效满意,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白芍总苷 雷公藤多苷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芍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皮肤科12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3例,对照组单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白芍苷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皮损面积及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及PA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在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白芍总苷 复方甘草酸苷 寻常型银屑病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完善的血清蛋白测定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血清蛋白测定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方法参照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本实验室实践,以血清蛋白为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该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性改进。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全面了解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其实施的必然性。

  • 标签: 血清总蛋白 全过程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罗布麻黄酮(ApocynumvenetumL.totalflavonoid,ALT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造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ALTF1、5、25μg/ml组。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连续记录离体心脏停灌、复灌过程中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左心室形成压(leftventriculardevelopedpressure,LVDP)。取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LVDP、±dp/dtmax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增高;可见明显心肌细胞凋亡。与I/R模型组比较,ALTF5、25μg/ml组的LVDP、±dp/dtmax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ALTF具有显著的抗心肌I/R损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相关。

  • 标签: 罗布麻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 抗炎 抗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磷酰胺结合白芍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7年2月到我院诊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白芍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与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磷酰胺结合白芍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每日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环磷酰胺 白芍总苷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血清IgE检验在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内接收的小儿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患者,将其作为肺炎组,并选取同期来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正常人员42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IgE检验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检验,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肺炎组患者MP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的18例,其中,低滴度11例,高滴度7例。肺炎组患者血清IgE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肺炎组中高滴度组血清IgE水平及阳性率高于低滴度组与阴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血清IgE联合检验,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抗体 血清总IgE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采用吸附性机制修复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我院口腔修复患者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5例参照组和25例治疗组,参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修复治疗,治疗组吸附性机制修复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对比患者的口腔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满意度优于参照组,P<0.05。随访半年内显示,治疗组调改量2次,参照组调改量10次;随访一年内显示,治疗组调改量4次,参照组调改量21次,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吸附性机制修复在口腔全口义齿制作中应用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调改量,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吸附性机制 传统修复 全口总义齿 口腔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血清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BECKMANCOULTER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8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IgE和血液EOS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过敏性紫癜组外,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以及接触性皮炎组血清IgE及EO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组I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0.54r0.24)。结论血清IgE及血液EOS在大多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分别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解患者过敏的状态,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血清总IgE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血清IgE检验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提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肺炎患儿以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小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0例。对所有样本小儿进行血清支原体抗体、IgE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小儿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小儿,且MP抗体浓度越高,患儿的阳性率越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研究组患儿的血清IgE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小儿,且MP抗体滴度越高,血清水平越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血清IgE检验对小儿肺炎进行诊断,其有效预防患儿疾病的恶化,且在治疗小儿肺炎过程中具有辅助作用,适用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抗体 血清总IgE 小儿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清总蛋白 叶酸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目的:利用阿糖胞苷建立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研究肿节风黄酮对模型小鼠血小板以及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依据外周血小板数目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阿糖胞苷模型组、肿节风黄酮31.50、63.00、94.50mg/kg剂量组和阳性药物醋酸泼尼松龙组。除正常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阿糖胞苷建立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动态检测外周血小板数目,实验结束时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活力,观察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况,观察统计骨髓石蜡切片中巨核细胞数目及多倍体比例,免疫组化检测骨髓中基质细胞TPO以及巨核细胞相应受体C-mpl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肿节风黄酮63.00mg/kg和94.50mg/kg剂量组显著提升模型动物外周血小板数目,显著提高骨髓有核细胞活力和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长贴壁情况,显著提高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肿节风黄酮94.50mg/kg剂量组显著提高多倍体巨核细胞比例;肿节风黄酮63.00、94.50mg/kg剂量组极显著促进骨髓内巨核细胞周围基质细胞TPO以及巨核细胞中相应受体C-mpl的表达。结论:肿节风黄酮能显著提升阿糖胞苷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动物外周血小板数目,可能是影响了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况,以及促进其产生有利于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经过TPO-C-mpl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形成血小板。

  • 标签: 肿节风总黄酮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骨髓基质细胞 巨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黄疸时血清胆汁酸浓度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院2014年11月只2015年12月接收的49例新生黄疸儿进行分析研究,分成生理组29例,病理组20例,选取49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儿的血清胆汁酸(TBA)、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TBIL)水平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对照组TBA平均(9.17±0.69)μmol/L、IBIL平均(11.98±2.58)μmol/L、TBIL平均(19.04±3.64)μmol/L,生理组分别为(10.34±0.86)μmol/L、(127.68±20.58)μmol/L、(160.98±27.68)μmol/L,病理组分别为(31.67±9.23)μmol/L、(201.34±24.65)μmol/L、(251.67±29.99)μmol/L,生理组和病理组的以上指标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使用胆红素检测结合胆汁酸检测对患儿的病情能进行精准的诊断,为预后提供帮助,让患儿更快恢复健康。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胆素 胆汁酸 浓度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中脑腹侧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毁损组与对照组,在双侧中脑腹侧盖区(VTA)给予毁损组特异性多巴胺神经元毁损药6-羟多巴胺(6-OHDA)以减少多巴胺神经元。给予对照组双侧VTA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比较2组大鼠在丙泊酚及异氟醚全麻状态下翻正反射消失时间(LORR)、翻正反射恢复时间(RORR)及睡眠持续时间。结果:丙泊酚麻醉下,毁损组与对照组比较,LORR时间显著缩短,RORR时间及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异氟醚麻醉下,毁损组与对照组比较,RORR时间及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LORR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不同药物全身麻醉状态下,中脑腹侧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发挥的作用亦不尽相同。

  • 标签: 丙泊酚 异氟醚 翻正反射消失时间 翻正反射恢复时间 睡眠持续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胆汁酸在新生儿黄疸时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4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生理性黄疸新生儿29例(生理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20例(病理组),别选49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的血清胆汁酸(TBA)、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TBA为(9.17±0.69)μmol/L、IBIL为(11.98±2.58)μmol/L、TBIL为(19.04±3.64)μmol/L,生理组TBA为(10.34±0.86)μmol/L、IBIL为(127.68±20.58)μmol/L、TBIL为(160.98±27.68)μmol/L,病理组TBA為(31.67±9.23)μmol/L、IBIL为(201.34±24.65)μmol/L、TBIL为(251.67±29.99)μmol/L,生理组与病理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胆红素检测的同时给予胆汁酸检测时可利于临床对黄疸类型、胆汁淤积程度、肝细胞损伤和黄疸程度等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可以有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治及预后,可以保证新生儿的健康。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胆素 胆汁酸 浓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