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汉语辞书的核心类型——语文辞书为封闭域,依辞书理论发展的特点将书理论的发展分为五期,并梳理汉语辞书本体的收词、立目、体例、释义、参见、设例:要素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归纳了标志性的成果。希望能对总结我国汉语辞书编纂统以及理论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汉语辞书 本体理论史 转型
  • 简介:通过对乾隆改定辽金元三译名具体过程的深入考察,可知《通鉴辑览凡例》、《增订清文鉴序》只谈及金、元二译名的改定,并不能证明乾隆对辽存在忽视态度。《钦定辽金元三国语解》的始修时间并非在乾隆三十六年,而应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混用是三译名改定中的普遍现象,从词例分析上看,改译中使用的“索伦语”显然系鄂温克语,当时的译名改定尽管结论多误,但亦有其较为严格的操作方法。

  • 标签: 乾隆 译名 民族语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在他以世界的眼光,对中国古代思想全景的复杂多样的透视中,莘慈(BenjaminI.Schwartz)先生封於他的繁复、具有内在“紧张”(tension)和含有未扣牢部分的题材,进行了深切的探索。他的治学途径具有哪些特点?此一途径在理论上是如何阐明的?又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

  • 标签: 史华慈 思想史学 巴斯噶 “天命”观念
  • 简介:《闽都别记》是在福州以及整个闽东地区久负盛名的长篇白话小说,凡四百零一回,一百四十余万字,是明清白话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但迄今为止的白话小说语言研究都没有将其纳入语料采集范围;《闽都》的研究价值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以“梅洗”“公祖”“洋客”等词为例,说明这样的忽略是令人遗憾的。

  • 标签: 《闽都别记》 白话 梅洗 公祖 洋客
  • 简介:本文討論紀傳體書的紀與傳在《記》以後轉變與重新穩定的進程,發現紀的轉型明顯早於傳。轉型的動力來自東漢以來的官修史,新趨向主要在列傳部分受到《記》舊傳統的阻礙,其根本原因又是編年的帝紀上承先秦諸國記的傳統,與漢以後的官修史體系易於適應,列傳則是官修史體系面對的新體裁。由此,本文提出可以將漢以後的紀傳體官修史的發展過程理解爲在先秦編年官修史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的過程。

  • 标签: 史拓展 史紀 拓展紀
  • 简介:一个多世纪以来,赫尔曼·保罗所著的《语言原理》,一直被视作青年语法学派理论最重要的著作,甚至被后人称为该学派的“圣经”。保罗本人也因此而享有该学派理论家和系统建立者的盛誉。尽管他一直自诩为坚守传统领域的“语文学家”,并且坚信语言学只能归属到历史科学门下进行研究。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他的这部著作都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在西方语言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西方语言学史 青年语法学派 保罗 原理(科学)
  • 简介:华慈(BenjaminI.Schwartz,1916-1999),193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罗曼语言文学系,曾任过中学教师,教过法语,后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因为语言方面有天赋,二战中被美军派去学习日语,协助情报部门破译日军密码。由于这个机缘,华慈开始接触东亚问题。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中国思想史 勒文森
  • 简介:《德语语法》的编者廖馥君为我国早期日耳曼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涵盖德语语法、德语教学法和汉德翻译,因《德语语法》、《基础德语教材》和毛著《论人民民主专政》德译本的出版,廖馥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德语界享有极高声望。本文从德语学科角度研究廖馥君本人,通过查阅《廖馥君档案》和采访,评述廖馥君的德语教育生涯和学术成就,阐述廖馥君研究的学科意义。

  • 标签: 廖馥君 德语学科史 德语语法研究 汉德翻译
  • 简介: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 标签: 寻根小说 本土化 他者 现代性焦虑
  • 简介:由作为翻译家、编撰者和编辑的耶稣会士,驻外领事,商人组成的前汉学家(protosinologist)队伍,以及十九世纪中後叶第一批传教士汉学家,他们留给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汉学研究一种既粗糙又不成体系的方法论观点及研究课题,尽管两者都得自於中国本土学者和注经家(scholiasts)那里。

  • 标签: 回顾 学史 古典 西方 传统 二十世纪初
  • 简介:本文利用传统的汉语音韵学方法来分析《金》里的汉译女真词语,目的是建立一套复原女真语料的规则。这里提出的规则均以《元朝秘史》中的蒙汉对音为佐证,与当前流行的女真语音构拟方案略有不同——韵母系统中少了介音-i和-u-,声母系统中少了唇齿音f-,而多出来一个与满语h-相对应的小舌音q-。

  • 标签: 《元朝秘史》 《金史》 女真语 中古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字
  • 简介:发韧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汉语教育,至中美建交时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间,美国的汉语教育受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形势等外部因素以及汉语教学方法、语言教育思潮等因素的牵制,经历了初创、转折、跃进到停滞等一系列波折变化。美国汉语教育在这百年间所历经的波折变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折射出百年间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学习汉语动机的更移;同时,它亦启示我们,当下海外"汉语热"能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久性,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增强中华文化对海外人士的内在吸引力。

  • 标签: 中美建交前 美国 汉语教育 发展史
  • 简介:在民国所有名士中间,除了我的老乡——文学巨匠鲁迅,现在让我最熟悉的莫过于苏曼殊了。这种熟悉并非只对其身世和经历的了如指掌,而是以抵达其内心为衡量标准的。其实。在灿如星辰的民国名士中.苏曼殊算不上特别耀眼的一位,而作为既非苏曼殊研究者,又跟其无亲无故的我。为何如此斗胆放言?那应归功于涂国文长篇历史小说——《苏曼殊情传》。

  • 标签: 苏曼殊 心灵史 孤独者 长篇历史小说 研究者 名士
  • 简介:一、丛林法则和宗族秩序杂糅的乡村比起沈从文的湘西、路遥的陕北,《神》呈现的中国乡村更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中国乡村运行的主调从来不是田园牧歌,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样的诗歌后面,有着中国一代代乡下人多少辛酸、苦难和卑微的梦破灭后的忧伤。

  • 标签: 乡村 突围 家园 宗族秩序 丛林法则 田园牧歌
  • 简介:即使是从史学要素来讲,在欧洲的背景下,汉学最早似乎也为习惯于借助古典研究(希腊和拉丁研究)方法的一门法国专业①.它经受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标志着美国汉学突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为如此,

  • 标签: 法国 中国 哲学史 儒教 汉学
  • 简介:时光总漫漶。拨开历史尘埃溯游一次回去,却发现有许多人物许多作品,原不该被遗失被忘却。不只因为他们成就一段历史,也为了它们可以贡献于今天。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奥地利汉学家傅熊先生(BernhardFührer),由此写出这本《忘与亡——奥地利汉学》。

  • 标签: 之旅忘 亡奥地利 史简介
  • 简介:本文聚焦于在日温州人移民集团的历史和现状。由于早期赴日谋生的温州人多为劳工,所以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实证史学的方法,通过探寻当时在日中国人劳工的一般状况,阐明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的温州人劳工大量移民日本的这段史实。其次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访谈手法,通过对一个在日温州人家族的移民方式、定居过程、生活现状等等的分析,展现了在日温州人社会的历史变迁。

  • 标签: 海外温州人 在日中国人 移民 唐氏家族
  • 简介:  一  "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从侧重点上来说,全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疑惑--自己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 标签: 中苦难 再解读 地坛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