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血管病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现已明确Ⅱ糖尿病患者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是一般人群的2.4倍,死亡率高^[1]。颈动脉作为许多大规模心血管临床试验的一个替代终点,已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2]。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病变 彩色多普勒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外科治疗、术后康复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1年3月~2004年5月对36例DeBakeyⅠ、Ⅱ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Bentall手术;11例行Bentall手术+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或降主动脉支架术(腔内隔绝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次全弓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瓣动瓣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术后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术后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功能恢复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正确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总死亡率为2.78%,其中急诊手术为12例,死亡1例,急诊手术死亡率为8.3%;择期手术24例,无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与气管拔管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P=0.029和r=0.624,P=0.004,有显著相关.主动脉阻断时间>100分钟和体外循环时间>200分钟与分别≤100分钟和≤200分钟的病人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出院35例患者全部接受术后康复治疗及中期随访.术后康复治疗3个月至36个月后(平均治疗9个月),31例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患者中30例(96.78%)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术前左室舒张未内径和与术后康复时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724,P=0.0016,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后康复时间呈负相r=-0.83,P=0.002,有高度相关.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随访25.7个月.随访病人无心血管相关事件.结论DeBakeyⅠ、Ⅱ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尽早手术治疗及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可望进一步减少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并可减少ICU插管时间.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大和左�

  • 标签: 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 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 随访
  • 简介:目的总结椎动脉颈椎病致高血压的CT、MRI表现特征,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60例椎动脉颈椎病致高血压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各80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主要病理表现检出率,总结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CT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扭曲、闭塞、走行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3.75%、86.25%、5.00%、57.50%,与MRI组患者的95.00%、90.00%、5.00%、5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小关节增生硬化、后纵韧带骨化的检出率分别为78.75%、66.25%,较MRI组患者的62.50%、50.00%的高(P〈0.05),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检出率分别为47.50%、61.25%,较MRI组患者的63.75%、77.50%低(P〈0.05)。结论CT和MRI用于诊断椎动脉颈椎病致高血压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CT的骨质分辨率更高,MRI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高血压 CT MRI 病理表现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胸闷、黑矇史2年,近期间歇胸闷较明显。查体:血压120/75mmHg,神志清,呼吸平稳,心率56次/分,律不齐,各瓣膜无杂音,双肺无啰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2s,QRS时间0.16s,QRS起始粗顿,V1、V2导联呈rS,V5、V6导联呈R,为B预激综合征(WPW),为右侧旁路。梯形图对应的是V6导联连续记录示:

  • 标签: B型预激综合征 窦房文氏阻滞 QRS时间 V2导联 窦性心律 右侧旁路
  • 简介:目的以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为金标准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对于诊断2糖尿病的可行。方法对788名无糖尿病史的糖尿病高危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HbA1c。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OGTT试验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423例,检出率为54%;而HbA1c≥6.5%者362例(46%)。ROC曲线最佳切点6.35%,此时灵敏度为0.80,特异度0.89。HbA1c≥6.5%时,灵敏度为0.74,特异度0.93,阳性预测值(+PV)93%、阴性预测值(-PV)77%。Kappa检验显示HbA1c≥6.5%与OGTT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好(Kappa系数为0.68,P〈0.01)。若增加HbA1c≥6.5%这一指标,糖尿病的检出率可增加至57%。结论HbA1c≥6.5%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2糖尿病的检出率。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辅治心绞痛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西医形式常规疗法开展治疗工作,实验组的患者在西医形式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开展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通过心电图检测,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低于实验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心绞痛冠心病的患者,在西医形式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开展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较少,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绞痛 血栓通注射液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对86例(A组)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和150例(B组)2糖尿病无高血压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以频发室期前收缩(占24.42%)多见,传导阻滞(22.09%)次之,短阵房心动过速(10.47%)及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8.14%)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增高。结论A组患者易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定期行心电图及DCG检查,对检出心律失常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心室晚电位在阳性、阴性两种不同状态下患者室期前收缩(PVS)、室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方法对85例同时做心室晚电位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患者PVS、VT的发生率作临床回顾分析。结果85例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为35例(A组),阴性为50例(B组)。A组有多源、多形性PVS者8例(22.9%),B组有多源或多形性PVS者1例(2%),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A组VT7例(20%),B组VT2例(4%),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A组单纯PVS〉1%者为4例(11.43%),B组为2例(4%),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其多源多形性PVS、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单纯PVS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 标签: 支架 大脑中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降血脂药
  • 简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旁路定位主要依据初始向量(δ波),近年来,预激综合征对终末向量的影响已引起关注,但终末向量变化在预激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性预激综合征RFCA术前、术后心电图,观察术前QRSv1呈rSr′在预激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电描记术 旁路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诊断及分的准确.方法收集近两年经射频消融治疗的SVT病例,选择其中食管电生理和心内电生理资料完整的41例,将两种电生理检查对SVT诊断及分比较,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电生理检查诊断房室结双径路(DAVNP)、慢快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常见的顺向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管电生理对房室旁路(AP)的粗略定位准确较高,但对快慢AVNRT、慢AP参于的AVRT与房心动过速不易辨别.结论食管电生理虽不易辨别少见SVT,但诊断常见SVT及分准确方面与心内电生理有相似的价值,且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等优点.

  • 标签: 食管电生理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心内电生理
  • 简介:StanfordB主动脉夹层(typeBaorticdissections,TBAD)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主动脉疾患,其发病急骤、早期病死率相当高、晚期预后差。血管腔内诊疗技术及植入材料改良,大大改善了TBAD的术后临床疗效,同时,治疗TBAD理念亦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术后随访表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用于急性复杂TBAD提供了持久的长期修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显示了其优势的地位。对于解剖学合适的TBAD,早期行腔内修复术远期效果更佳,而亚急性期可能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最好的手术时机。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临床疗效 手术时机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评价2糖尿病患者早期股动脉硬化。方法选择60例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60名体检结果正常者(对照组),以上对象均已行双侧股动脉常规高频超声检查排除斑块形成及狭窄,应用血管ET技术检测2组的双侧股动脉,比较2组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AC)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糖尿病组的股动脉Ep、β、PWVβ均较对照组升高(均为P〈0.01),AC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血管ET技术能准确评价2糖尿病患者早期股动脉弹性改变,为临床提供血管早期病变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2型 回声检查 股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2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含量及其有关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2例受检者按照病情和年龄分为老年2糖尿病组(ED组)、非老年2糖尿病组(NED组)和健康老年人组(C组),测定空腹血清瘦素(F-Lp)含量及其他有关指标.结果ED组和C组男性F-Lp含量高于NED组男性(P<0.05),女性低于NED组女性(P<0.05);ED组和C组男性睾酮含量低于NED组男性(P<0.05~0.01),女性雌二醇含量低于NED组女性(P<0.05).ED组男性F-Lp及睾酮含量与C组男性比较以及ED组女性F-Lp及雌二醇含量与C组女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体重指数、睾酮、雌二醇与F-Lp含量独立相关.结论老年2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含量与老年健康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与非老年2糖尿病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2型糖尿病 血清瘦素 临床观察
  • 简介:糖尿病(DM)是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NCEP)颁布的成人治疗指南Ⅲ(ATPⅢ)将糖尿病提高到冠心病等危症的高度,糖尿病和冠心病两者互相渗透,因此重视学科交叉,加强多级预防,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本文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脂质代谢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 标签: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血脂 超声心动图参数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帕金森综合征(VP)对复方多巴的反应以及多巴反应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方法临床诊断VP的患者共61例(VP组)进行急性阶梯左旋多巴治疗试验,计算服用左旋多巴.苄丝肼后统一帕金森病(PD)评分量表(UPDRS)运动部分评分最大改善率。同期146例PD患者(PD组)作为对照。根据头颅MRI所示缺血性病灶部位,将VP组再分组,第1种分组:基底节区病变组(25例);白质病变组(21例);黑质病变组(3例);混合病变组(12例)。第2种分组:黑质纹状体通路病变组(28例);白质病变组(21例)。经t检验比较各组间UPDRS运动部分最大改善率。结果VP组和PD组的UPDRS运动部分平均最大改善率依次为(10.4±7.4)%和(40.1±14.9)%,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VP各分组:基底节区病变组UPDRS改善率(23.2±11.3)%,高于白质病变组的(6.5±4.3)%,低于PD组(P〈0.01)。黑质病变组UPDRS改善率为(35、4±8.7)%,但例数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黑质纹状体通路病变组UPDRS改善率(26.3±10.6)%,高于白质病变组,但低于PD组(P〈0.01)。结论VP组由于不同的病变部位,对复方多巴有不同的反应;以累及黑质、基底节等黑质纹状体通路病变为主的VP对复方多巴有一定的反应,而以白质病变为主的对复方多巴反应较差。可根据MRI提示的病变部位决定是否应用复方多巴治疗VP患者。

  • 标签: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纹状体黑质变性 诊断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主因"头晕恶心1d"入院。患者晨起活动后感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未引起重视及就医,无明显心悸及胸闷憋气等症状,无黑矇晕厥,后患者乏力症状加重,下午就医,行头颅CT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脑桥多发性腔隙梗死灶。考虑脑梗死入院。入院后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心率155次/min。

  • 标签: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 乏力症状 老年 入院后 临床资料 胸闷憋气
  • 简介:目的了解临安居民2糖尿病患病现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市范围内35周岁以上共4246人作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3.5%。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结论2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尤其对中老年人群特别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患者62例,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分成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对照组用常规2糖尿病治疗.4周后监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冯·威利布兰德因子抗原(vonWillebrandfactorantigen,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latetetalphagranulemembraneprotein-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activatorofplasminogen;plasminogenactivator,PAI-1)的变化,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2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糖尿病 血栓前状态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