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A19-9、CA724、CA242和CEA4项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胃癌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为CAGD组;60例胃部黏膜正常或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4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结果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观察组均高于其它两组;CAGD组高于对照组。单检敏感度性高的是CA724;特异性最高的是CA19-9;4项标志物联检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高于任何单检。结论CA19-9、CA724、CA242和CEA4项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胃癌早期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QRS时限延长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疑诊冠心病患者176例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QRS时限和ST段下移值,分析上述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时限明显延长(87.13±7.47msVS76.52±7.63ms,P〈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QRS时限无显著性差异(72.51±6.83msVS75.66±7.42ms,P〉0.05)。以运动中和运动后QRS延长〉3ms、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ram(J点后80ms)作为阳性评定标准,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6%、77.2%,特异性84.5%、70.7%,阳性预测值91.2%、83.8%。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76.3%、87.9%和92.6%。结论QRs时限延长和sT段下移是可靠的诊断冠心病的运动心电图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 标签: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QRS时限延长 冠心病患者 诊断价值 阳性预测值 冠状动脉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3333例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结果3333例双源CI’冠状动脉成像中,共检测出心肌桥患者1349例,共1532段,心肌桥检出率45.96%。其中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1284段,占83.81%;前降支近段心肌桥7段,占0.47%;前降支远段心肌桥44段,占2.87%;右冠状动脉近段7段,占0.47%;右冠状动脉中段15段,占0.97%;右冠状动脉远段22段,占1.43%;左回旋支中远段58段,占3.78%;左回旋支远段心肌桥95段,占6.2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正常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心肌下的壁冠状动脉,是诊断心肌桥的重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
  • 简介: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术(angiocardiography,ACG)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11例临床确诊ARVC的患者行左心室、右心室造影,观察其形态及运动功能(特别是漏斗流出道、心尖小梁部以及下壁).结果11例均行右心室造影,形态上表现为漏斗流出道扩张,其中7例为局限性扩张,3例为局限性扩张并囊袋状突出,1例为局限性扩张并叠盘状影;心尖小梁部8例叠盘状影,2例囊袋状突出,1例叠盘状影并囊袋状突出;下壁9例囊袋状突出,1例叠盘状影,1例囊袋状突出并叠盘状影.在运动功能异常方面,运动减弱最明显,分别见于漏斗流出道8/11,心尖小梁部10/11,下壁10/11;其次为无运动,分别发生在漏斗流出道2/11,心尖小梁部1/11,下壁1/11.1例还另行左心室造影,表现为:小梁粗大,心尖囊袋状突起,切迹,室间隔光滑.结论右心室造影,征象明确,只要抓住发育不良三角形态及功能变化,就能作出正确诊断.ACG是ARV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心血管造影术 诊断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s、VIP、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中关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及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晕厥患者1054例.Meta分析结果示:N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真阳性(OR=1.16,95%CI:0.90~1.50,P=0.24)、真阴性(OR=1.50,95%CI:0.74~3.03,P=0.26)以及诱发晕厥所需时间(SWD=-0.30,95%CI:-0.78~0.18,P=0.22)与IUTT相似,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OR=0.31,95%CI:0.18~0.54,P<0.001);NUTT与IUTT的灵敏度分别为0.64(95%CI:0.59~0.69)和0.59(95%CI:0.54~0.64);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1~0.93)和0.83(95%CI:0.76~0.8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和0.82;SE分别为0.05和0.05.结论N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灵敏度、特异度、诱发晕厥所需时间与IUTT相当,但可明显降低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的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影响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有待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NUTT与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优劣.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非创伤性检查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受。为进一步探讨DCG在SSS诊断中的价值,本文对138例受检查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1月至1998年4月由临床拟诊窦性心动过缓和疑为SSS作DCG监测者共138例,其中男89例,女49例,年龄24-74岁(平均49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诊断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4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施行颈内动脉孤立术,其余8例行“假性瘤颈加固夹闭术”或“破口夹闭术”。并对取下的瘤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取下瘤体的病理学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Barthel指数(BI)评价预后,9例日常生活能力良好(BI≥75分),2例生活能力中度缺陷(BI:50~70分);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9例进行了3个月至7年的门诊随访,有5例复查了DSA,2例复查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有必要行Matas试验。必须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 假性 诊断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在间歇出现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中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TTM)和动态心电图的价值和效价。方法:100例主诉间歇性心悸、头晕、黑朦或晕厥的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51.38±12.64)岁。随机分为TTM检查组(TTM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组(动态心电图组)。TTM组患者平均佩带TTM(3.85±2.94)d,每天收费30元,动态心电图组患者佩带24h动态心电图,收费170元/d·人。结果:TTM组检出心律失常30例(60%),动态心电图组检出31例(62%),P〉0.05。前者检出心室颤动等重要心律失常比后者多(P〈0.01),检出心律失常每例所需费用动态心电图组约是TTM组的1.5倍。结论:对于间歇出现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价效更好。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费用效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colorcodesonography,TCC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对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可疑基底动脉狭窄(basilararterystenosis,BAS)患者130例(130支血管),所有患者同期进行TCCS、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测,记录狭窄位置距离体表检查深度(D)、基底动脉舒张期末流速(EDVB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BA)及平均流速(MFVBA),同时计算BA和两侧大脑后动脉PSV、椎动脉颅内段比值(PSVBA/PSVPCA、PSVBA/PSVVA)。结果130例患者中,23例(17.69%)正常,30例(23.08%)为轻度狭窄,36例(27.69%)为中度狭窄,41例(31.54%)为重度狭窄。MFV≥65或者PSV≥110时,对轻度狭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比较高,MFV和PSV准确度最高,为93.78%、94.29%;且PSV≥110时,其诊断准确性比MFV要高。PSVBA/PSVVA≥3.5作为最佳界点数值,假阳性率5.30%及假阴性率13.81%最低;选取MFV≥135或者PSV≥210时,诊断敏感度一致,但PSV诊断特异度比MFV高,所以选择PSV≥210或者PSVBA/PSVVA≥3.5为诊断重度患者最佳界点值。结论TCCS结合TCD对BAS进行评估时,选取PSVBA/PSVVA、MFV和PSV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对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准确评估。

  • 标签: 基底动脉狭窄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高频超声诊断肘管综合征并进行分度,通过分度选择治疗方法,探讨在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症状符合肘管综合征的患者167例,经过高频超声检查,计算其肿胀率,并分度分组,对不同分度组别予不同治疗方法,统计学分析相同分度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是否有差别。结果I度患者中,保守治疗具有较好疗效,II度患者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结论高频超声通过对肘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并分度,对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CTGF和NT-ProBNP联合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从收治的心衰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归为实验组;另外抽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归为对照组,使用CTGF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的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其左室的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实验组的血清CTGF水平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GF和NTProBNP联合检测在心衰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新的心衰检测指标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CTGF水平 NT-PROBNP水平 心衰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16例怀疑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儿,平均年龄5.94岁(1个月至13岁),所有病例CT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表面遮盖显示等技术进行三维重建.以外科手术的结果为标准,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6例病例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其中心内型3例,心上型及心下型各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例.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16/16);心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7.5%(14/16);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75%(12/16).多层螺旋CT对心内合并畸形房间隔缺损,有6例未能清楚显示,而心血管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均能明确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准确及可行的,可部分替代心血管造影检查.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诊断 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临床应用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5年2月~10月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60例,采用三维重建CT技术和磁共振短时间翻转恢复序列扫描实施术前诊断,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①螺旋CT检出率为91.6%,MRI检出率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减压术后经磁共振STIR序列扫描显示,XX%的患者视神经损伤明显改善。结论三维重建CT可清晰显示并定位视神经管骨折,STIR序列扫描可准确判断损伤情况,评价减压情况,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可提供更为全面的影像学支持。

  • 标签: CT MRI 外伤性视神经病
  • 简介:目的了解心电向量(VCG)T环变化在早期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时的特点、诊断价值、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观察10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VCGT环变化特点,并对比VCGT环变化阳性检出率与同时检查的心电图(ECG)T波改变阳性检出率。结果对早期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的诊断,需要对VCGT环的各项异常指标综合判断。VCG的T环改变比ECG的T波改变的阳性符合率高,VCG较ECG对心肌供血不足的检出率敏感性高,有关T环的变化常常是冠心病早期特征性改变。结论VCG的T向量环改变对早期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心电向量 心电图 早期冠心病
  • 简介: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levationmyocardialinforction,STEMI)估计年发生率25/10万,其中直接PCI患者占5%。2010年8月,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2015年,《指南》将重新进行修订。编辑部特邀本刊副总编、《指南》制定参与者沈卫峰教授就《指南》要点做一简介。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直接PCI 心肌梗塞
  • 简介:心电图(ECG)TV1>TV6为缺血性T波改变被多数学者认同。有人认为,在冠脉供血不足时就可以出现TV1>TV6现象。本文也认为TV1>TV6对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诊断 冠心病 临床价值
  • 简介:目前对显性预激旁道(MAP)的定位研究较多[1],而对隐匿性预激旁道(CAP)的定位研究较少[2-3].本组对124例CAP诱发室上速(PSVT)的标准,食管心电图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射频消融术(RFCA)结果为对照组,以探讨CAP诱发PVST标准食管心电图对CAP的左、右及后间隔旁道定位的意义,为RFCA术前奠定基础.

  • 标签: 食管心电图 隐性预激旁道 诊断 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