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食管炎患者应用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探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食管炎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将50例患者均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25例,予以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25例,予以埃索美拉唑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中有7例(28.00%)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18/25),研究组中仅有1例(4.00%)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有效人数为24,总有效率高达96.00%,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经验,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18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例患者发病到确诊时间2~10年,临床症状有乏力、纳差、皮肤瘙痒等,体征有黄疸、肝掌、黄斑瘤、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ALT、AST、ALP等升高,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阳性。18例均进行了肝穿活检,都符合PBC改变。结论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容易漏诊误诊,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是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最好做早期肝脏病理学检查。

  • 标签: 肝硬化 胆汁性 抗线粒体抗体M2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 简介:1993年7月~2000年5月笔者等治疗了胆道手术后拔除"T"管后引起的胆汁腹膜炎4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2例、女2例,年龄为23~79岁,均为胆道结石患者。术前1例伴阻塞黄疸,3例为低蛋白血症,其中合并中度贫血、胆源胰腺炎各1例。均在置

  • 标签: “T”管 胆汁性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对其病理特征进行更全面的认识。方法 随机纳入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在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食管炎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为给予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进行治疗的43例患者,观察组为给予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进行治疗的44例患者。在给予不同治疗方式8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76.74%),药物不良反应率(2.27%)低于对照组的患者(18.60%)(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在食管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多潘立酮 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3种抗消化性溃疡药(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与铝碳酸镁)联用对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食管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与铝碳酸镁联用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与莫沙比利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2.00%(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为6.00%(P〉0.05)。结论:采用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与铝碳酸镁联用治疗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与莫沙比利联用治疗。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莫沙比利 铝碳酸镁 奥美拉唑 临床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艾普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食管炎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2月我院确诊的 72例食管炎患者进行研究,诊断参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餐前加服增强胃动力的莫沙必利 (H19990317 , 5mg*24s )一天三次, 1s/次。两组患者治疗 4周 /一疗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均早起空腹服药,观察组服用艾普拉唑 (H20070256 , 5mg*6s ), 40mg/1次 /天;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 (H20010787 , 10mg*28s ), 40mg/1次 /天,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结果两组食管炎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服药治疗后,经内镜检查,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 (8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康复总有效率 (63.89%),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χ2=13.847, P= 0.024)。两组食管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组内具有明显差异 (P< 0.05);治疗前组间症状评分对比无差异,治疗后组间症状评分具有差异性 (χ2=0.722, P= 0.0031)。结论艾普拉唑在治疗食管炎的康复效果要优于奥美拉唑,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患者采纳。

  • 标签: 随机对照 反流性食管炎 奥美拉唑 艾普拉唑
  • 简介: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对胃食管咳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实验组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联合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治疗。结果联合组明显优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在胃食管咳嗽治疗中,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效果极佳,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拔罐法;胃食管;咳嗽在临床医学中,胃食管病(GERD)是极为常见的,它不仅仅是胃和食管疾病,它在消化道外的临床表现也是极为明显的。有数据研究指出,在胃食管病(GERD)中发生胃胃食管咳嗽(GERC)的概率相对较高,约有半数GERC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单独慢性咳嗽,同时GERC还无典型的GERD样症状,因此GERC在临床治疗中的难度系数与其他的慢性咳嗽相比更高1。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胃食管咳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所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纳入时间均控制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且按《胃食管咳嗽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规定对就诊患者进行筛选。在整群随机化原则的指导下将96例GERC患者分成三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57.4±5.0)岁;实验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7.0±4.5)岁;联合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19~76岁,平均年龄(58.0±4.8)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型等常规资料有对比价值(P>0.05)。1.2方法1.2.1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与多潘立酮治疗。奥美拉唑以口服为主,20mg/次,2次/d;多潘立酮也以口服为主,10mg/次,3次/d。1.2.2实验组予以半夏泻心汤拔罐法治疗。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9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6g,大枣4g,黄连3g;煎服,1剂/d,早晚各一次。拔罐法穴位包括定喘、肺俞、胃俞、大肠俞等;利用大号玻璃罐对患者背部进行闪罐,至皮肤发红,然后于上述选定的穴位上进行拔罐操作,3~5罐/次,15min/罐。1.2.3联合组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治疗。联合组的拔罐法与实验组相同,半夏泻心汤剂量也相同。半夏泻心汤加减在对照组中若出现呕吐明显者加左金丸;对出现呃逆、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6g;对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各4g;对脾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4g;对咳嗽严重者加浙贝母、苦杏仁各6g;对咳嗽日久和肺气耗散者加五味子6g;对气喘者加葶苈子、麻黄各4g。煎服,1剂/d,早晚各一次。1.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1.4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表示方式以(%)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2结果对照组总有效20例,占比为62.50%;实验组总有效25例,占比为78.13%;联合组总有效31例,占比为96.88%;联合组与对照组组对比,有差异(x2=36.515,P=0.000,P<0.05);联合组与实验组对比,有差异(x2=16.077,P=0.000,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差异(x2=5.852,P=0.016,P<0.05)。3讨论通常情况下,咳嗽主要位于肺部。但在《素问·咳论》中则有这样的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咳嗽的主要部位在肺,但它与心、肝、脾、胃、肾等脏腑功能较大关系2。据最新研究数据指出,当心、肝、脾、胃、肾等脏腑功能是失调时,极易导致咳嗽。胃食管咳嗽(GERC)作为常见的慢性咳嗽,它的常见表现以干咳为主,同时可能伴有少量白色黏痰,大部分GERC患者均发生在饮食时或饮食后,严重时甚至伴有烧心、反酸以及嗳气等症3,因此应引起重视和注意。在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在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联合组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均更具优势,且实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想来这与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良好的临床疗效是息息相关的。半夏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中,该方的主要疗效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与攻补兼施;方中辛温之物包括半夏、干姜,二者皆有发散脾气之效;苦寒之物为黄芩、黄连,二者皆有邪热消痞之效;而人参、大枣、甘草则有和脾胃、补中气之功,如此诸药合用,其效果是极为明显的4。外加拔罐法能有效的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驱邪、回阳救逆之效,通过对诸穴进行拔罐法治疗,又能有效的调理脾胃气机,缓解肺气宣发和起到肃降之功能,继而确保患者的快速康复5。综上所述,在GERC临床治疗中,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拔罐法治疗效果极佳,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肖锷,罗珍华.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拔罐法治疗胃食管咳嗽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4(22)64-64.2王北辰.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咳嗽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4(7)156-158.3黄少君,范良,王宝爱,等.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拔罐治疗胃食管咳嗽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305-307.4张微.兰索拉唑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病临床观察J.医药,2015,53(17)191-191.5章慧宏,吴元祥.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24(38)344-344.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铝镁加混悬液治疗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联合铝镁加混悬液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铝镁加混悬液联合治疗食管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次数,患者治疗依从应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兰索拉唑 铝镁加混悬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食管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2例,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多潘立酮治疗,实验组给予兰索拉唑+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食管炎具有明显疗效,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兰索拉唑 多潘立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伊托必利结合奥美拉唑在食管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20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炎患者随机抽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原则分为两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盐酸伊托必利结合奥美拉唑治疗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接近,P>0.05。结论:盐酸伊托必利结合奥美拉唑应用在食管炎中的治疗中,能够快速且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

  • 标签: 盐酸伊托必利 奥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目的评估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患者并胃食管病(GRED)的临床特点。方法分为实验组:选取2004.7-2012.2年期间单纯慢性肾病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一般情况良好,血压及贫血控制基本正常,透析充分的患者154例;对照组:我院职工随机选取360例(经常规体检无基础疾病的)。采用胃食管诊断问卷(RDQ)及胃镜评估其胃食管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症状特点。结果两则相比实验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食管炎发病率高(P〈0.05),症状突出(P〈0.05)。结论实验组患者更加容易出现胃食管病,同时症状明显,也是导致此类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胃食管反流 食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在胃食管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胃食管病患者4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患者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应用雷尼替丁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病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应用价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护理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鼻饲误吸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50例神经外科昏迷鼻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比两组各项指标。 结果:观察组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护理能够减少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鼻饲误吸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针对性护理 昏迷患者 鼻饲反流误吸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颞浅动脉跨区轴型皮瓣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12例。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12例,患者头部电烧伤创面均得到较好整复。除1例出现皮瓣远端血运障碍,经加强换药等处理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应用颞浅动脉跨区轴型皮瓣早期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反流轴型皮瓣 头部损伤 电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