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请求”为例,对汉语语用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语用实验的方法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在教学设计部分,文章设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而后文章运用以上的语用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汉语语用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汉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文章还随机对4名被试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也显示了语用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本研究语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 标签: 语用 请求 教学设计 教学实验
  • 简介:“要不是P,就Q”的语用条件可以从语用意图、信息类型、使用语境等方面分析。从语用意图看,该句式常用于表达“庆幸”(或兼“感谢”)、“惋惜”、“责怪”这几种心理;从信息传递的类型看,“要不是P”和Q大多数都是可推断信息,只有少数属于未知信息,个别属于半可推断信息;从使用语境看,总体上,上文与句式间存在着转折、因果、顺承和解说四种语义关系类型。该句式语用条件各因素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频率差异。本文试图对其成因以及一些相关现象作出解释。

  • 标签: “要不是P 就Q” 语用意图 信息类型 语义关系
  • 简介:'语用'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解读教材的专业眼光,呼唤教师提升'语用'教学的功力。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教学容易出现窄化现象、'碎片化'现象,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用'全息视角'观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文本解读的全息化、内容选择的全息化、语用策略的全息化三个方面,强调语用教学要有整体意识、关联意识。

  • 标签: 全息视角 语用教学 文本解读 内容选择 语用策略
  • 简介:语用学是七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关于语用学的定义,现在人们一直沿用莫利斯的说法,认为它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关系的学科。不难看出,作为符号学分支的语用学,把语言的研究范围从抽象结构扩大到语言的具体使用,它所关心的是流动着的语言,即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为不同的目的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

  • 标签: 语用学 修辞学 语言使用 简论 新兴学科 七十年代
  • 简介:确信情态副词在使用中表现出鲜明的语用特征:典型语境是对话,包括论辩会话情境和人际劝慰情境等,都包含怀疑和否定含义;涉及的主要言语行为功能是阐述、安慰、鼓励、确认、应允、承诺;一部分确信副词发展成话语标记,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一部分确信副词在对话中标记说话人立场和态度:赞同或反对;权威、团结或礼貌。确信情态副词的言语行为功能、话语标记功能、态度标记功能都与其典型语境有关。

  • 标签: 确信情态副词 语境 言语行为 话语标记 态度标记
  • 简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交际工具”的角度强调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这二者的关系同样密切。语文就是语言运用。用刘占伦的话

  • 标签: 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 语用学 语文教学 语境 语用策略
  • 简介:《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其语言新颖生动,思想内涵富有层次性。莎士比亚用模糊语言提升了戏剧的张力,为观众读者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本文主要从模糊语的角度解读《哈姆莱特》中人物的语言,以期帮助读者走进文本,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剧作。一、语用模糊理论综述语言的层次非常丰富,狭义上分为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两层。会话双方所处的环境是语言分层的重要依据,要想获知说话人的真

  • 标签: 哈姆莱特模糊 模糊语 视角哈姆莱特
  • 简介:教材是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英语教材却很少能提供足够的语用信息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本研究将对《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1—4册进行内容分析,目的在于探究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所包含的语用信息不多,语用信息的种类单一,大部分的元语用信息过于简单。本研究对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 标签: 大学英语教材 语用知识 内容分析
  • 简介:哥德尔早就从数学上证明,没有一个系统是可以实行封闭的自足论证的。本世纪以来,学者越来越注意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的交互作用。也许由于心理和行为方面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三者的关系至今还未能有经典性的精确描述。西方的“语用一语言学”曾尝试探讨某些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本文则拟尝试探讨某些语用功能的语法形式。当然,这两个相反的方向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讨论的语用成分在汉语句法结构上的投影,仅涉及有句法形式表现的语用问题。

  • 标签: 语用成分 句法结构 投影
  • 简介:语码转换是教师在外语课堂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或交际目的所采用的策略之一。本文根据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详细探讨了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语用顺应性,即对于语言现实的顺应、对于教师角色的顺应和对于教师言语意图的顺应。

  • 标签: 语用顺应性 教师语码转换 语言现实 教师角色 言语意图
  • 简介:本文首先论证“究竟”义“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的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的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的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的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义“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的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的编码手段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义“到底”创新意义的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的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和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的获取和固化过程.

  • 标签: “到底”句法限制 语用背景 话语模式 语义类型转换
  • 简介:间接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文章从语用学角度,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对听力的真实语料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设置言外之意的四种常用手段。此研究封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和测试等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 标签: 听力理解 言语行为 会话含意 语用分析 含意推理
  • 简介: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言语交际子系统,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视角转换和心理视域的角度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进行语用和认知方面的研究,可以把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理解和使用置于统一的、系统的框架之中。

  • 标签: 现代汉语 人称代词 指示中心 视角转换 心理视域
  • 简介:运用语调助词的概念,讨论了粤语用于求证是非问句“啊^21”和“啊^13”。认为“啊^21”是低语调助词覆盖叠加到“啊^33”上得到的变体,表达了“以说者为中心”的语义特征;语调助词可连用,“啊^13”是低语调助词和高语调助词连用在“啊^33”后形成的变体,同时带有了“以说者为中心”,以及说话人对话轮向前展望等语义。使用相同的方法可解释粤语用于求证是非问的其他若干个语气助词的来源路径。最后梳理了粤语求证问的相关形式,指出粤语有着比普通话更丰富的语气助词,语调多变,这在求证问句里表现得比较明显。

  • 标签: 粤语 求证是非问句 语气助词 语调助词
  • 简介:本文认为'经过'和'经'所引领的'经过/经+VP'的结构常常可以和被动观念发生联系,从而使结构及结构所处的句子具有一种受动倾向.文章以语料统计为基础,立足形式,注重语义,力图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经过+VP'结构及'经+VP,,结构的受动特性作出描写与解释,并从语用势能的角度考察'经过'句和'经'字句在语体风格、施为力、启因量等方面的不同反应.

  • 标签: “经过/经+VP” 汉语 句法 语用势能
  • 简介:自他对应动词这一表述范畴,可谓是日语语法的一大特色,亦是我们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以往的研究大多围绕其形态、构造及其分类而展开,从语用学角度展开的讨论似乎不多.

  • 标签: 他动词 对应 转换功能 语用 场合 自动词
  • 简介:摘要在中原官话中,“中”是指“好”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也比较广泛、用法也较为灵活。河南方言里,“中”也是使用次数比较频繁的一个词,对“中”的词性、语义、和语用辨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和使用“中”。

  • 标签: 词性 语义 语用
  • 简介:前人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界定、分类、语义特征、心理基础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很少从认知角度来解析移就辞格,故笔者试图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和关联理论对汉语移就辞格做出相关阐释和论证。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移就构式是词汇之间语义压制的结果,且具有不可推导性;构式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句法层面;认知语境是影响汉语移就辞格使用的主要因子,移就辞格和其他话语表达结构都包含着交际意图。

  • 标签: 移就 构式 语义压制 认知语境
  • 简介:语篇的隐性连贯不借助衔接手段,而是通过语篇参与者构建共同的"认知世界",运用语用认知推理机制,寻求语篇上下文的语域的一致性和推理的顺应性,获取心智上的连贯,然后达到理解语篇的目的。

  • 标签: 隐性连贯 认知语用 认知世界 心智连贯
  • 简介: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的界面研究,是一种诠释文学语篇的新视角。本文梳理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意义,并通过言语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式深入探讨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具体应用,指出目前认知语用文体学研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 标签: 认知语用文体 文学语篇 言语行为 认知指示 会话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