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百慕大》是马维尔早期比较有名的一首诗歌,在诗中诗人表现了对伊甸园的追寻主题:对美好的乐园的向往和对基督教传统的沉思。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文学典故的探源,认为《百慕大》一诗中对乐园的求索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待生活与社会的怀疑、矛盾的态度,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只有信仰上帝、理解上帝的意志,才能到达真正的乐园。马维尔以一个清教徒的矛盾心态,构想出了一幅理想中的世伊甸园。

  • 标签: 马维尔 《百慕大》 乐园 矛盾
  • 简介:唐人小说中出现了人格化龙形象,在这些人格化的龙形象中,尤以龙王与龙女的形象最为鲜明,他们不仅外在人形,还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丰富了唐人小说的人物谱系,更在于其在人格化的人形龙塑造方面的典型意义。而透过这些人格化的人形龙形象特别是龙王、龙女形象,又可见唐时民间许多独特的崇龙信。

  • 标签: 唐人小说 龙形象 人格化 崇龙俗信
  • 简介:从《大清镖师》到《天地公心》,王秀琴以两部长篇小说,在山西文坛争得一席之地.无论从时代风貌、胸襟视野,还是人物塑造、精神情怀,王秀琴新近创作完成的《天地公心》,都堪称山西当代文坛的一部精品力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形财产,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面临着逐步被同化、取代或贬损的危机。本文以妈祖信的保护为例从文化研究、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化方面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同时,从知识产权法、旅游法以及宏观立法的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妈祖信俗 立法保护 知识产权 旅游法
  • 简介:晋东南地区的花馍被当地民众喜爱,且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但随着产业化及机器化生产的到来,以家庭制作为基础的花馍制作工艺,逐渐被机器所替代,花馍所蕴含的寓意也正逐渐被民众忽视.

  • 标签: 晋东南 花馍 寓意 变迁
  • 简介:<正>元曲大家马致远早年积极用世,晚年历经宦海,大志消磨殆尽,对人世荣辱失去了热情,牢骚愤激之音,遂被恬澹的隐逸情怀所代替。【南吕】[四块玉]《恬退》小令四首,

  • 标签: 四块玉 马致远 文化内蕴 买鱼沽酒 用世 归去来辞
  • 简介:莱阳豆面灯碗信于2011年开始申请省级“非遗”项目.在2013年审批通过,成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期间,莱阳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李梦等人曾对该民俗进行过现场调研,并将文字资料发表于《烟台日报》。这篇名为《祈福纳祥的莱阳灯碗》文章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篇直接针对于莱阳豆面灯碗信的专题报道。该报道从面灯的制作、送灯的程序以及灯碗祈福纳祥的功能这三个角度对莱阳豆面灯碗信进行详细描述,故本文中对于该信活动本身不再赘述,而是从国家推行的农村土地政策的角度入手.

  • 标签: 农村土地政策 民俗活动 莱阳市 所有权变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人员
  • 简介:蒙元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元曲的发展。元曲是以杂剧(杂剧文学)和散曲两条脉络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促进而发展。戏剧则逐渐向完整的故事化、人物的性格化、表演的程序化而日益提高和成熟。杂剧作家产生了关马郑白风格各显的四大家。散曲则经过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及流派。文章梳理了蒙元以来六百年间各方家对元散曲作品及作家风格的认定和表述以及他们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基本取得的共识;文章对传统文献对散曲风格主要存在"豪放、清丽"的二分表述提出了质疑,并比较宋词的"豪放"与散曲的"豪放"的本质差别,指出这一词界定元散曲的不准确性;文章在对《全元散曲》全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散曲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相互关联又相互有别的风格体系,主张用"俏、旷达、清丽"来表述与界定,并用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为首的作家群若干作品实例予以佐证。

  • 标签: 元散曲 流派 二分界定 三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