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78例作为讨论目标。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体位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体位组实施转变体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血氧和呼吸频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SpO2、HR、RR指标水平差距不明显(P>0.05);护理后,体位组SpO2高于对照组,HR、RR低于对照组,组间差距明显(P<0.05)。结论: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转变体位护理,患儿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均明显改善,建议推广。

  • 标签: 转变体位护理 新生儿肺炎 血氧 呼吸频率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药综合疗法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不同频率听力损害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28例(32只患耳)和西药组30例(34只患耳)。针药组采用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电针主穴选择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西医疗法使用扩血管药物、促进神经功能药物、缓解内耳水肿药物和高压氧综合治疗;西药组单纯采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及电测听评定,并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50.0%(16/32),西药组为55.9%(19/34),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在250Hz、500Hz和1kHz水平,两组电测听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恢复(均P〈0.01);在2kHz水平,针药组在治疗1疗程、2个疗程后较治疗前电测听数值有显著改善(P〈0.05,P〈0.01);在4kHz水平,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结论: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综合疗法对于突发性耳聋的低频听力损害均有效,高频听力损害均无效,对中频听力损害,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优于单纯西医综合疗法。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 电针 听力 不同频率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人群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情况,并为前列腺癌发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北京地区居住20年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134例及135例年龄在50~79岁长期居住于北京市的PSA<4ng/mL、超声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外周带结节的肾肿瘤、肾囊肿或泌尿系结石患者作对照,采用问卷、电话访问的方式调查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婚姻史、首次射精年龄等情况,应用SPSS19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20岁、30岁及40岁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在4次/周以上较其以下的病例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OR分别为0.93(95%CI:0.57~1.51)、0.78(95%CI:0.48~1.25)和0.91(95%CI:0.54~1.53),P值分别为0.7651、0.298和0.7224。而50岁以后的性生活频率的增加对前列腺癌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大于8次/月的性生活频率者较低于该水平者OR值为0.47(95%CI:0.24~0.92,P〈0.05)。结论50岁后增加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性生活频率 病例对照
  • 简介:[目的]研究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的可行性.[方法]在对63名护士进行为期半小时熟悉音乐节拍器的节拍后,应用节拍器使用120/min的频率引导心肺复苏(CPR)胸外心脏按压,并对操作者进行节拍器使用态度的调查.[结果]有5人(7.94%)认为节拍器对胸外心脏按压有很大干扰,37人(58.73%)认为有干扰,21人(33.33%)认为无干扰;45人(71.43%)认为需要使用节拍器,58人(92.06%)认为规范培训后节拍器能起到引导频率的作用.[结论]护士经过规范培训后认为节拍器可有效引导胸外心脏按压频率.

  • 标签: 音乐节拍器 反馈系统 频率引导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表面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的影响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l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等临床急救技巧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采用一定的胸外按压频率在本组研究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后,可以发现其中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21例,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6例,I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3例。结论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的复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是患者抢救成功的保证。

  • 标签: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 心肺复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眼调制传递函数(MTF)的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和FS-LASIK的近视患者102例102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SMILE组53例53眼和FS-LASIK组49例49眼。采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和WaveScan像差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检测角膜形态特征和像差,应用MTF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2个组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时间点MTF值变化和术后6个月2个组去除低阶像差后MTF值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SMILE组去除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后MTF值的变化。结果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3、6个月各空间频率的MTF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术后1、3、6个月各空间频率MTF值均高于FS-LASIK组。除55 c/d、60 c/d外,其余空间频率下2个组术后6个月MT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去除低阶像差后,各空间频率下SMILE组的MTF值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1 c/d空间频率下SMILE组去除球差、水平彗差后MTF值明显高于去除前MT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 c/d、3 c/d空间频率下去除垂直彗差后MTF值明显高于去除前MT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空间频率去除单项高阶像差后与术后6个月MT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后眼MTF均较术前升高,且SMILE术后MTF值较FS-LASIK术后MTF值略高。

  • 标签: 调制传递函数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光学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能量和频率ESWL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及肾组织损伤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ESWL治疗,对照组能量9.0~13.0kV,频率20次/min。观察组能量4.0~6.5kV,频率10次/min。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AG(1.08±0.05)u?mol-1、γ-GT(1.07±0.36)u?mol-1、治疗有效率97.67%、并发症发生率2.33%、生活质量(96.88±1.45)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C<0.05)。结论不同能量及频率ESWL治疗肾结石,疗效均较好。但适当降低能量与频率,能够有效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 标签: 能量 频率 ESWL 肾结石 肾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部手术患者在针药复合麻醉中接受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后对术后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2年10月在我院的48例即将进行腹部手术治疗并且给予针药复合麻醉患者,按照不同电针频率将分为A组、B组、C组和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术后认知功能指标。结果:在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发现没有明显区别,但在术后两天A组、B组和C组的认知功能明显高于常规组,同时B组和C组显著高于A组,C组显著高于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患者的针药复合麻醉中对特定人体穴位给予一定频率的电针刺激,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临床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针药复合麻醉 电针刺激 术后认知功能 不同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护理前SAS、SDS、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心护理 冠心病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立体定向颇内血肿穿刺尿激酶灌注时长剂量及频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接受颅内血肿穿刺尿激酶灌注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50例患者均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尿激酶灌注2万单位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开放,而对照组在尿激酶灌注4万单位后夹闭引流管1小时后开放,并持续引流3天。比较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00%),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复发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尿激酶灌注的疗效较为明显,需要重视对于灌注时长剂量及频率的考量。

  • 标签: 颅内血肿穿刺 尿激酶灌注 改良立体定向穿刺术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冲洗频率对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宫颈癌患者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冲洗频率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关联。结果表明,适当的冲洗频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和不适感,并且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过度冲洗或不足的冲洗频率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降低或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合理调节冲洗频率对于宫颈癌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宫颈癌患者,冲洗频率,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复用器械使用不同频率鲁沃夫润滑防锈剂的效果,以便达到控制医院交叉感染,又能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及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方法器械清洗后,按每次(A组)、隔1次(B组)、隔2次(C组)、隔3次(D组)分别应用鲁沃夫润滑防锈剂润滑保养,比较4种方法润滑效果及节约费用情况。结果每次或隔次应用鲁沃夫润滑防锈剂润滑保养复用器械,其润滑效果与灭菌效果都一样,但隔次应用鲁沃夫润滑防锈剂能节约成本。结论复用器械清洗后隔次浸油润滑保养,既能达到灭菌效果,防止器械返锈,同时也可减少器械的损耗,降低医院实际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鲁沃夫润滑防锈剂 复用器械 灭菌
  • 简介:(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100024)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心理干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患者且将其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同时对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等内容进行观察与研究,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心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等。结论心理干预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可缺少的措施。

  • 标签: 心理干预 不稳定性心绞痛 发作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构建小鼠肥胖模型,观察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在肥胖不同阶段脂肪及相关组织中的频率及亚群变化,探讨iNKT细胞在肥胖脂肪组织慢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记录小鼠体重和精神状态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iNKT细胞和巨噬细胞频率和亚群的变化;CBA检测血清和脂肪组织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差异。结果(1)高脂喂养4周后,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高脂喂养12周后,炎细胞浸润明显增多。(2)高脂喂养可致脂肪组织中iNKT细胞频率下降,iNKT1亚群比例增高,iNKT10亚群比例下降;胸腺iNKT1亚群比例升高,iNKT2亚群比例下降;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频率及M1亚群比例增高,M2亚群比例下降,上述变化在高脂喂养12周组更为明显。(3)高脂喂养造成脂肪组织中E4BP4、精氨酸酶1(Arg-1)表达下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增高。(4)高脂喂养使小鼠血清和脂肪组织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增高,抑炎性细胞因子显著下降,且12周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iNKT1细胞亚群升高和iNKT10细胞亚群降低与M1型极化的增强可能存在密切关系,iNKT细胞亚群的失衡可能参与了肥胖小鼠脂肪组织慢性炎症的进展。

  • 标签: 肥胖 iNKT1/iNKT2/iNKT10 M1/M2巨噬细胞 慢性炎症 细胞因子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率彩色多普勒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腹痛患儿均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以右下腹、脐周多见,散在或成串排列,血流信号较丰富。经抗炎治疗1-2周后,淋巴结明显减少及缩小占62.82%(49/78),淋巴结大小数目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占37.17%(29/78)。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能清晰显示小儿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对临床诊断、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愈合随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高频率超声 肠系膜淋巴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定量表(SCoRS)评分、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和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CGI评分和PAN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2.43 ± 0.37)分比(5.61 ± 0.58)分、(35.73 ± 6.57)分比(79.95 ± 8.98)分,t=27.346、23.512;对照组:(3.37 ± 0.48)分比(5.49 ± 0.62)分、(40.91 ± 8.17)分比(78.64 ± 9.63)分,t=15.996、17.675,P<0.05];观察组治疗后CGI评分和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t=9.176、2.923,P<0.05)。两组治疗后SCo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12.822;对照组:t=7.402,P<0.05);观察组治疗后SCoRS评分低于对照组[(27.92 ± 5.41)分比(34.25 ± 6.17)分,t=4.564,P<0.05)]。两组治疗后SSPI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9.252;对照组:t=3.671,P<0.05);观察组治疗后SSPI评分高于对照组[(35.74 ± 3.27)分比(30.85 ± 2.28)分,t=7.257,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睾酮和泌乳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t=13.853、15.198;对照组:t=10.075、9.225,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睾酮和泌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t=5.693、7.202,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且改善性激素水平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老年人 性激素 重复经颅磁刺激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SLE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频率及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mDC和pDC的频率,分析与疾病活动度及肾脏损伤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SLE患者外周血pDC[14.00%(7.92%,19.65%)和24.55%(19.68%,32.90%),Z=-3.163,P<0.01]和mDC[21.25%(13.28%,32.83%)和34.85%(24.58%,41.93%),Z=-2.607,P<0.01]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例初发SLE患者pDC[9.09%(7.31%,17.38%)和24.55%(19.68%,32.90%),Z=-3.033,P<0.01]和mDC[9.40%(7.88%,21.60%)和34.85%(24.58%,41.93%),Z=-3.231,P<0.01]频率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示SLEDAI水平是影响pDC(P=0.019)和mDC(P<0.01)频率的主要因素。活动期LN患者pDC频率[8.02%(1.00%,10.40%)和14.60%(1.73%,38.0%),P=0.045]及mDC[8.80%(5.20%,13.20%)和13.90%(5.27%,40.20%),P=0.038]频率均显著低于非LN活动期患者。此外,活动期LN患者pDC[8.02%(2.25%,9.97%)和16.70%(11.80%,24.60%),Z=-2.490,P=0.015]和mDC[8.80%(5.99%,12.80%)和20.20%(11.20%,42.80%),Z=-2.226,P=0.029]频率也均显著低于稳定期LN患者。mDC频率与补体C3(r=0.455,P<0.01)和C4(r=0.28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mDC和pDC频率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另外,pDC和mDC可能参与LN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肾炎 树突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