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分别52例。单一组仅给予单纯的拜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则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比较单一组和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出血风险发生率。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48例(92.31%)明显高于单一组40例(76.92%),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4±4.6)分显著低于单一组(16.8±6.2)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出血风险率5例(9.62%)与单一组3例(5.77%)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氯吡格雷 拜阿司匹林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以及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2月到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 80例,患者在选取的时候完全是依照随机性的原则进行的。将这 80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人。参与到本次实验的患者均知情,并且已经签署了同意书。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进行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判断两种方式对冠心病治疗的整体应用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除此之外,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明显,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有效率更高。结论:与阿司匹林药物相比,在冠心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有效率更高。患者的凝血指标与病情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实际使用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冠心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0天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采用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相比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血管再通率以及血管再闭塞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结论采用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相比于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显著优势,而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联合在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阐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实施优质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定时服用,重点就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0.81%,对照组为18.92%;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比较有意义;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加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且不易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不利影响,高效安全。

  • 标签: 氯吡格雷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2月23日至2016年8月20日我院6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平均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观察两组血肌酐、左心射血分数、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112.73±3.44)umol/L、左室射血分数(53.45±3.03)%、Barthel评分(88.21±2.10)分、NIHSS评分(8.28±0.79)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优,P值小于0.05。结论脑梗塞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脑梗塞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选自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可自由选择加入对照组或观察者,每组3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分别为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阿司匹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的血小板凝集率作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凝聚率下降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组间数据,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急性心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效果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优越,是个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和奥美拉唑的联合应用,但是联用的治疗效果却低于各自单用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究两者联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上述原因,从而为临床更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提供指导。

  • 标签: 氯吡格雷 奥美拉唑 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按入院前后顺序,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所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前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前提下,对后者再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2.3%)高于甲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5);乙组患者胸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均少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与联合治疗对心肌梗死病人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例我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在确诊之后均给予常规治疗。8例对照组病人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另外8例实验组病人则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似乎优于对照组病人。两组病人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能会提升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因本次例数太少,还需要继续观察。

  • 标签: 心肌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塞102例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过治疗的脑梗塞病人102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人,对照组给予病人单一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给予病人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塞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联合对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4 年 3 月到 2015 年 3 月入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 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均 45 例,对照组患者行阿司匹林治疗法,实验组患者加行治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 意义 ( P<0.05 )。 结论: 在脑梗塞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能够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塞 临床效果
  • 简介: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ADPP2Y12受体,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VPR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种族、年龄、体重指数、依从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疾病状态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与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及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VPR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和ADP为靶点。总结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对实施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氯吡格雷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以及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在选取的时候完全是依照随机性的原则进行的。将这80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参与到本次实验的患者均知情,并且已经签署了同意书。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进行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判断两种方式对冠心病治疗的整体应用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明显,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有效率更高。结论与阿司匹林药物相比,在冠心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有效率更高。患者的凝血指标与病情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实际使用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冠心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设计,起病12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组(首剂300mg,之后75mg/d)和标准剂量组(75mg/d),连用14d。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HISS)评分,并观察出血、白细胞减少等安全及药物副作用。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标准剂量组122例,负荷剂量组120例;经过14d治疗,2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病情好转;与标准剂量组相比,负荷剂量组14d内NHIS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为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及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对血液系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负荷剂量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优于常规剂量的趋势,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 负荷剂量 疗效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