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献血者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于本站献血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600例,将其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行常规血液检测,观察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并将其报废情况、报废人群、年龄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血液报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男性的报废率更高,于30~39岁的占比更多。结论于血液采集前行氨基酸转移酶检验,可降低其报废率,保证血液检测的效率及安全性,同时相关机构还需强化对献血者的健康宣传,以此降低血液报废率。

  • 标签: 血站血液检测 献血者 初筛检验 报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精神影像用于精神疾病及分型的诊断效能,拟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MR精神影像检查,且基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做出临床诊断的14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分别构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这4类精神疾病基于灰质体积的结构影像诊断模型。对于临床怀疑精神疾病的120例患者,对比影像结果及影像诊断模型中涉及的灰质体积改变脑区,计算相似度,选取相似度最高且大于50%的对应疾病作为患者的影像诊断,若无相似度大于50%的对应疾病,则认为其未见典型精神障碍脑改变模式;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精神影像用于这4类精神疾病及分型的诊断效能。对于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24例患者,分别统计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结果MR精神影像用于这4类精神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86.6%(84/97)、69.6%(16/23)、0.56、83.3%(100/120);用于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77.8%(28/36)、69.0%(58/84)、0.47、71.7%(86/120),58.8%(10/17)、91.3%(94/103)、0.50、86.7%(104/120),42.1%(8/19)、96.0%(97/101)、0.38、87.5%(105/120)和24.0%(6/25)、100%(95/95)、0.24、84.2%(101/120)。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患者中,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14/24)、91.7%(22/24)。结论MR精神影像实现了精神疾病脑灰质结构改变的可视化和可量化,尽管尚不能作为单独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但在提高精神、认知疾病诊断的时效性及客观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精神疾病 痴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型错误的原因。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焦作市18286例无偿献血者的血型结果进行复检确认,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原因追踪。结果有12例血型定型错误。造成错误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温度、试剂效价、方法局限、技术水平和无偿献血者本身状况等。结论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技术检测水平有利于血型的正确鉴定。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型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型错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而降低血型错误发生率。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初次参与无偿献血者18409例,对其血液标本进行与复检,分析血型错误的原因。结果: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两年期间18409例献血人员中有56份血型错误,错误率为0.30%;56份血型错误标本中有22例参与团体采血任务,占比0.23%;血型错误标本来源包括街头采血、团体采血;造成血型错误的原因包括判读错误、电脑录入错误、以及正反定型不符。结论:分析血型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为因素,应掌握影响血型错误的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血型准确率。

  • 标签: 血型初筛 错误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献血者ALT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择我站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两个采血点共6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献血者检验项目不同进行分组,对两组血液的ALT阳性报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ALT阳性报废率为12.6%,研究组ALT阳性报废率为1.67%。研究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中,增加ALT检测,可以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保障血液采集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血站 献血者 初筛检验 血液检测 重要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血站血液检测中进行献血者检验的重要性。方法:本次研究的实施将以两个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将选取在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110人作为研究对象,为达成研究目的,探析献血者检验的作用,需将110例献血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对于其中55例,应进行常规血液检验,对于其他55例献血者则进行增加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查,两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并比较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从检验结果分析可见,观察组、对照组中出现1例、7例血液标本报废情况,报废率分别为1.81%、12.72%,其中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加强献血者检验,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对提高血站血液检测水平有重要帮助。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测 献血者 初筛检验 报废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本血站在血液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采取质量控制与改进措施、以提升献血者服务质量和血液采集后检测合格率。方法采用质量管理PDCA(计划、设计、检查、执行)理念,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针对性地消除影响的程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检查监控,提升献血者服务能力水平,提高血液采集后检测合格率。结果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主动召回108份因试剂特异性不足,易致“错判”的献血者;2015—2018年度血液采集后检测合格率平均值达到98.78%。结论血站应高度重视献血者血液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分析不足,加强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为献血者服务的能力,提高采集血液检测合格率和确保血液安全供应。

  • 标签: 献血者 血液初筛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髓细胞形态的识别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骨髓标本100份,患者来源包括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急性白血病7例、慢性贫血患者32例、感染患者6例及正常骨髓象15名。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52(37,66)岁,骨髓涂片经瑞-姬染色后,应用AI分析系统和人工审核对13种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分类,以人工审核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绘制混淆矩阵,人工审核结果与AI分析系统预分类结果符合度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应用Pearson检验分析AI系统预分类和手工镜检分类结果的一致性。选取临床已确诊的MDS和AML骨髓标本各30例,比较AI分析系统人工审核与手工镜检2种方法分类计数原始细胞百分比结果的差异性,以评估AI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应用AI分析系统扫描共获得76 630张13种骨髓有核细胞的高清单一彩色图像;13种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的加权平均实验诊断效率参数为:敏感度95.82%,特异度99.19%,准确度98.89%,假阳性率81.00%,假阴性率4.18%;AI分析系统预分类结果和手工镜检分类结果的相关性显示: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70,P<0.001);AI分析系统与手工镜检2种方法对MDS原始细胞的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ML原始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由于原始细胞计数均≥20%,符合AML的分型诊断标准。结论AI分析系统对13种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有核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 人工智能 手工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献血前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献血前进行ALT,对照组在献血前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对比两组因单项ALT不合格的血液报废情况。结果观察组因单项ALT不合格的血液报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8.50%,且差异较大,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进行ALT,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初筛 献血 血液报废率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脑小血管病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vs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vs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vs0)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3,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ratio,OR)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2.943~38.742,P〈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血管改变者高(P=0.010,P=0.013)。结论本研究中半数以上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常规手段之一。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初筛 数字眼底照相 眼底血管改变 颈动脉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献血者不合格的原因,降低单采献血者淘汰率,为扩大单采献血者队伍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站自2013年1—6月份参加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进行采前检测,对于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单采献血者总体不合格率为9.5%。转氨酶高、白细胞高、脂血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不合格的单采献血者,加强献血知识宣传教育,降低不合格率,做好单采献血者的保留工作。

  • 标签: 单采献血者 初筛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采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和核酸检测(NAT)并行的模式,同时结合蛋白免疫印迹(WB)试验结果,全面评估酶联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中的相关性.方法统计2015年5月~2016年7月281例ELISA呈反应性标本,分析2种ELISA试剂、NAT及WB检测结果.结果①ELISA试验281例标本中S/CO≥1的万泰试剂110例,伯乐试剂156例;S/CO值0.75~1.0中万泰试剂20例,伯乐试剂39例;②WB检测结果:阳性27例,不确定12例,阴性242例.检测S/CO值在0.75~1.0的所有标本,经WB检测没有阳性结果;③NAT检测结果:49例核酸阳性,232例核酸阴性.结论两种ELISA试剂检测标本反应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方法的检测结果处于强反应性水平时,NAT及WB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ELISA弱反应性标本中2种方法的符合率较低,减掉1遍ELISA对检测试剂和人员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献血前的招募、征询工作应加强,确保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HIV 酶联免疫检测 蛋白免疫印迹试验 核酸检测
  • 简介:目的:分析胃功能四项(PGⅠ、PGⅡ、PGR、HP)在胃癌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经本院胃镜检查且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4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30例,胃溃疡患者3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PGⅠ、PG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Ⅱ水平无差别(P>0.05);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功能四项联合指标监测适用于早期胃癌的,尤其适用于不宜做胃镜或不愿意做胃镜查。

  • 标签: 胃癌初筛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 简介:ALT在大部分采供血地区均作为献血前的一项血液项目,减少了因ALT不合格的血液报废。笔者对2002~2007年在赣州市参加无偿献血的不同职业献血者进行ALT不合格率对比统计,发现军人、学生献血者检与不检ALT,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职业无偿献血者的ALT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干化学法 无偿献血者 ALT
  • 简介:1目的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传播最广、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特别是对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中卫市镇罗镇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学效果,为采取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我院于2010年5月份开始对全镇的学龄前儿童做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普查。目的在于对乙肝表面抗原、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乙肝表面抗体 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 酶标试剂盒 血清法 酶标法
  • 简介: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方式的血液查结果及影响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在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互助献血者1907例、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18731例进行登记,并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N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互助献血中,18~30岁年龄段、本科以上学历及公务员占比例最高,汉族高于维吾尔族,无偿献血与互助献血结果基本一致;互助献血不合格数明显高于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的一种特殊献血模式,但互助献血多为有目的性的被动献血,故应该把握好互助献血方向使其顺利发展。

  • 标签: 互助献血 无偿献血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最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 标签: 胃癌 DNA甲基化 顺铂 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