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朦胧"诗人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的,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诗学观念."朦胧"诗派的心理诗学观认为,诗歌是心灵的舞蹈,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在由文本、创作主体意念和客观世界所构成的审美张力结构中,强烈地突出创作主体意念在文本审美张力场中的作用.这既是"朦胧"诗派的主观心理诗学观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朦胧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主要标志."朦胧"诗的主观心理诗学观念既与中外诗学传统有着紧密的历史继承性,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诗学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 标签: 诗学观念 创作主体 审美张力 诗派 创作实践 独特
  • 简介:《蒹葭》之美,意蕴只占其一。作为民谣,其吟诵之韵或更重于诗文之意。我们在欣赏《蒹葭》时,意蕴只是其一,切不可忽视音律中的情致。此外,《蒹葭》全诗文字多与“水”“草”有关,恰恰为我们从字形入手展开联想、鉴赏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 标签: 《蒹葭》 声韵 声调 字形
  • 简介: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代初中国诗坛上出现的朦胧诗,有其共性的特征,比如对“自我”意识的追求,诗意的朦胧模糊,创作手法上大都采用暗示、象征、隐喻等,对之前的诗歌的批判性借鉴等;但如果具体到诗人,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抒情形象、独特的诗思,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我”的诗,朦胧诗的魅力正是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显现出来的。

  • 标签: 朦胧诗 特征 共性 个性
  • 简介:本文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红极一时,争论不休的朦胧诗现象,从言、象、意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朦胧诗语言有意叙、短缺、重复三种模式及特点;意象特征有随意性、不定性、多层次、跨跳性强、喻意多情调的特点;意蕴特质是张扬贵族精神,粉碎盲目崇拜,在孤独和衷婉中寻索崇高的人文精神。

  • 标签: 朦胧诗 语言 意象 意蕴
  • 简介:文章在分析艺术想象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大师的具体创作体验,探讨了通过偶然形式的启发(即朦胧的示意)开拓艺术想象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 标签: 艺术想象力 形象思维 形式 朦胧刺激
  • 简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沉睡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它是生命之灵魂,也是人自主发展的源动力。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产生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才会催生学生朦胧的学习理想。利用成功人士的正面引领,唤醒学生学习理想的朦胧意识;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疏导,催生学生追求学习理想的热情;逐步放大可以达成的目标,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理想的舞台。

  • 标签: 意识 理想 心理疏导
  • 简介: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新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复义”、“多层结构”等等都是为揭示语义结构的朦胧性和复杂性这一基本目标而服务的。是否具有语义叠加、语义冲突、语义交织、意义复杂等特征成为新批评区分文学文本和其它文本最根本的标准。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本语义结构 审美意识 语义结构
  • 简介:“具象传播思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象”的倚重。这一传播思维模式中意指的模糊与体验性是形成《蒹葭》朦胧之美的主要原因。此外,诗歌对于语言弱点的清醒认识和巧妙弥补是形成这种美感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

  • 标签: 具象传播思维 《蒹葭》 朦胧之美 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言不尽意"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言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赋予"言不尽意"以理论活力,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就体现出了这种效果。通过分析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可以看出"言不尽意"不仅开拓了"意在言外"的美学领域,而且紧紧抓住了诗美的特质,使诗学理论和诗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高。

  • 标签: 言不尽意 李商隐 朦胧 多义 无题诗
  • 简介:上世纪中国“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时期的重要批评家徐敬亚,同时也是一位坚持诗歌创作已达四十年之久的诗人,其“诗人”身份一直被“批评家”身份所遮蔽,有必要重新加以认证。徐敬亚的诗具有典型的“朦胧诗”特征,虽然其诗歌美学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其“朦胧诗”的底色不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鲜明的政治美学追求;理想主义的坚守;现实主义的底蕴。具有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身份的“徐敬亚”,作为一个当代诗歌符号,其内涵远丰富于单纯的“朦胧诗人”标签,完全可以升级为“朦胧诗/人”而被视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汉语诗歌文化在总体性上的最佳象征性人物。

  • 标签: 徐敬亚 朦胧诗 朦胧诗/人
  • 简介: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与中国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世界文学史坛上的两株馥郁的奇葩,这两部作品都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唱出了一曲自由爱情的颂歌,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春香传》与《西厢记》可堪称为双峰并峙。但作品也表现出不同的韵味,各具不同的特色。

  • 标签: 《西厢记》 春香传 古典小说 王实甫 张生 梦龙
  • 简介:一、初识“陌生”师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因其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陌生化的特征,给人以新鲜之感,从而生发出朦胧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星星变奏曲》来感受一下它的味道.现在请自由读诗,找出诗中陌生而新鲜的言语并将它勾画出来.

  • 标签: 陌生化 课堂实录 星星 表现手法 新鲜
  • 简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风格鲜明、匠心独具的创作手法使她被公认为杰出的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布里尔小姐》作为曼斯菲尔德代表作之一,因其出色的现代主义特色而受到评论家们的青睐。本文将以文体学家利奇(Leech)以及肖特(Short)的理论为基础,拟对《布里尔小姐》中的模糊语做全面的分析,阐述其如何彰显布里尔小姐真实的内心世界,并赋予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独特魅力,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合一,形式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目的。

  • 标签: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布里尔小姐 模糊语
  • 简介:人的发现,是五四时代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但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却是大量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过强的“社会角色”意识,这导致了中国儿童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缺失,并进而导致作品中类型化的成人人物形象和类型化的儿童人物形象,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在强调“儿童观”的同时,反省我们的“成人观”,走出“成人本位”的观念误区,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 标签: 类型化 儿童形象 成人形象 父意识 主体意识
  • 简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朦胧诗以启蒙、反思、诘问的姿态确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和历史价值,对稍迟于其出现的第三代诗而言,它是当之无愧的前驱。根据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这一诗歌理论,第三代诗作为迟来者对朦胧诗产生焦虑便成为一种必然。对此,第三代诗采取“克里纳门”“苔瑟拉”和“魔鬼化”三种“修正比”进行超越,虽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建立起一套独有的诗学观念,成功实现了超越。

  • 标签: 朦胧诗 第三代诗 影响的焦虑 超越
  • 简介: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成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叹不已.以为是鬼斧神工。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

  • 标签: 最佳状态 斋戒 力气
  • 简介:<正>我对听歌和唱歌,一直并不十分刻意,基本处于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的状态。多数时候也只是锦上添花的意思。比如朋友之间,向晚时分因了一个非常正式或隆重的理由,聚在一起喝了一肚子酒了,这时心情一般是好的,如果有人提议,咱们去唱歌吧,差不多就响应了。

  • 标签: 朋友之间 在乡下 乡村生活 第一声 家院子 牛羊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