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岁。病程7天到12月不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以消化道出血、黑便、腹痛多见。B超、CT、消化内镜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GIST临床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判断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手术切除肿瘤为为原发GIST主要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成为间质瘤重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双源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的影像特点以及其良恶性的诊断。方法回顾的分析2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病理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结果本组21例GIST,良性病例11例,恶性病例10例,其中发生于胃13例(良性9例,恶性4例),小肠6例(良性2例,恶性4例),发生于结肠及肠系膜均为1例,且均为恶性。病灶大于5cm(良性2例,恶性9例),小于5cm(良性9,恶性1例)。良性病灶均呈类圆形,恶性病灶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占13例(良性10例,恶性2例),边界不清楚者占8例,均为恶性。平扫等密度的有12例.(良性10例,恶性2例),其中一例良性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平扫密度不均匀有9例,均为恶性病变,其中中央低密度有6例。增强呈均匀强化11例(良性8例,恶性4例),不均匀强化9例(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5例),1例病灶未见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见瘤内及瘤旁有成簇状排列的血管影。本组病例有7例发现转移,5例转移至肝脏,2例转移至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良、恶性GIST术前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增加神经源性膀胱长期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报告本院2014年3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并双肾重度积水患者诊疗经过一例。结果行导尿治疗,患者病情缓解出院。结论神经源性膀胱远期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双肾积水,造成肾功能损伤,当原发病因不明确或无法治愈后,可以行导尿治疗,缓解病情,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双肾重度积水 导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V阳性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的手术处理特点及经尿道等离子膀胱肿瘸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3年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HIV感染合并膀胱癌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膀胱肿瘤均一次性切除,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肿瘤复发6例,复发率为33.3%。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可重复施行等优点,是浅表性膀胱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总结了5例膀胱肠瘘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尿管护理,充分引流膀胱内容物,加强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积极进行肠道准备;术后做好引流管护理,加强营养支持;全程给予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5例患者均未出现膀胱肠瘘复发。

  • 标签: 肠瘘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膀胱全切腹壁造瘘术后的应用。方法分析12例膀胱全切腹壁造瘘术后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等方面都得到舒适护理,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结论实施舒适护理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有力于病人的恢复、且实施护理时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值得我们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全切 腹壁造瘘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4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以综合治疗及有效护理全愈出院。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首选。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 电切术 ?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国内外小儿麻醉准备间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在手术室设置小儿麻醉准备间的作用和必要性,为优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疾病恢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小儿麻醉准备间的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在手术室设置麻醉准备间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患儿应激反应、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麻醉配合度及麻醉效果、防止术后不良行为的发生.[结论]设置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麻醉准备间对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病人满意度、确保患儿手术成功及术后恢复有显著作用.

  • 标签: 麻醉准备间 小儿 手术室
  • 简介:小朋友,你在学校里的体育课上,接触到了哪些体育项目?你在课余又学会了哪些体育项目?你觉得这些运动让你变得身强体壮了吗?它们是否让你身手矫健?它们是否让你增加了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呢?生命在于运动。快快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吧,因为你就是体育场上的小健将!

  • 标签: 体育课 比赛 体育运动 体育项目 小朋友 体育场
  • 简介:本文主要的切入点是运动前必做的准备活动,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让篮球运动员提高身体柔韧性与灵活性。篮球是一项激烈的运动,而瑜伽可以增强自身的柔韧性,增加大脑对于自身身体的控制力,以及对自身保护力度的提升都有效果,是一项在静止中完成的运动。如果将动与静完美地结合起来,即在身体上帮助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期间充分活动开身体的各个关节,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出现伤病的可能。

  • 标签: 篮球训练 准备活动 瑜伽练习 篮球运动员 实验 运动前
  • 简介:摘要明天的物理人才和各个应用学科的人才,就得通过今天的实验室培养,因为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组织学生实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所需仪器的认真有效准备与合理使用。

  • 标签: 物理教学 实验仪器 准备与使用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膀胱灌注卡介苗加米托蒽醌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不良反应。方法对8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卡介苗加米托蒽醌治疗,另对53例患者膀胱灌注卡介苗治疗,50例患者膀胱灌注米托蒽醌治疗,作为对照。观察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不良反应主要为膀胱炎症状(尿痛、尿频、血尿等)及低热,卡介苗加米托蒽醌组低热发生率低,且膀胱炎症状也较卡介苗组轻。结论卡介苗加米托蒽醌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卡介苗 米托蒽醌 浅表性膀胱癌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猪肠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之一,凡是猪养殖地就有不同程度的猪肠道寄生虫病发生,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寄生虫感染的土壤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1。对猪肠道寄生虫虫卵的分离提纯工作是进行寄生虫病研究分析的主要工作,也是必备工作,对进一步研究猪肠道寄生虫的致病性、药物效应、产生的耐药性和对猪肠道寄生虫的免疫性有重要意义。在结合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猪肠道寄生虫卵的分离纯化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提高了虫卵的回收率和虫卵的存活率,简化了工作流程。目的利用更方便有效的方法分离纯化猪肠道寄生虫卵。方法利用饱和食盐水和33%硫酸锌混合溶液从土壤里提纯猪肠道寄生虫卵。结果悬浮法成功将虫卵提纯,省去了过滤的繁琐工作,提取的虫卵密集且存活率高,提取率饱和食盐水和33%硫酸锌溶液>33%硫酸锌溶液>饱和食盐水>蒸馏水。结论猪肠道寄生虫卵的分离提纯用硫酸锌和饱和食盐水的混合液提纯效率高于普通的虫卵提纯,且杂质少,虫卵密集,存活率高。

  • 标签: 猪肠道寄生虫卵 分离 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蛔虫病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肠道蛔虫病患者行钡造影检查。结果2例肠道蛔虫病X线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胃肠功能不良改变,直接征象为肠道内钡虫影。结论X线造影检查对肠道蛔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直接发现蛔虫找出病因。

  • 标签: 肠道蛔虫病 钡造影 X线诊断
  • 简介:大家吃饭的时候好好地咀嚼吗?接受肠内清洗的大都是被便秘所困扰的人,其中还有很多因腹胀而苦恼的人。抚摸这些人的腹部,胃部周围有时感觉很硬。每次遇见这样的情况,我就有这样的疑问:“是经常好好咀嚼食物之后再呐下去吗?”

  • 标签: 咀嚼 肠道 健康
  • 简介:目的研究肠道组织CFTR基因表达与分泌性腹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KM小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小鼠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实验组小鼠经腹腔注射LPS[6mg/(kg·bw)]分别作用1h、8h,于注射后通过小鼠精神状态、肠道组织形态学判定分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段肠道组织CFTR基因的表达。结果LPS成功诱导小鼠发生了分泌性腹泻;CFTR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中均有不同的表达丰度,以结肠最高,但各段肠道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LPS上调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CFTR基因的转录,下调了结肠CFTR基因的转录。结论提示肠道组织CFTR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与LPS诱导分泌性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在各肠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中空肠在氯离子(Cl-)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肠的作用最弱。

  • 标签: CFTR基因 小鼠 肠道 表达 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复方灌肠对肠道菌群的纠正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肠道菌群感染患者共10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的临床分析和质量,观察组患者给予积极的中药复方灌肠治疗,每日一次,分别在接受治疗4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在接受中药复方灌肠治疗后,大肠杆菌菌落计数明显减少,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计数明显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灌肠治疗肠道菌群性疾病,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帮助调节患者体内的大肠杆菌,控制菌群失调等不良现象,稳定患者肠杆菌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中药复方灌肠 肠道菌群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