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上海居士林集会纪念能海上师诞辰110周年本刊讯上海佛教居士林于1月30日上午隆重集会,纪念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能海上师诞辰110周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发来电报,电文如下:“上海佛教居士林:能海上师110周年诞辰纪念,谨致仰...

  • 标签: 佛教协会 居士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诞辰纪念 赵朴初 副会长
  • 简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自然山水被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体悟"道"的工具,被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在和隐逸的终极归宿,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人自然观的阶段性演进过程;而作为这种山水自然观影响下的产物,越来越多地把山水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从而展示了东晋诗歌从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轨迹.

  • 标签: 山水诗 中国文人 东晋诗歌 隐逸 玄言诗 自然观
  • 简介:清末民初,西方珂罗版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后,不仅引起中国印刷界的巨大变革,也给兰亭序的传播带来革命性变化。举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兰亭序摹拓本,几乎都在本时期由珂罗版技术影印出版。因此,通过对这一时期国内兰亭序珂罗版影印的版本考察,不仅能从一个侧面记录那个时代珂罗版影印的力度和范围,也能了解并记录新的印刷技术对兰亭热所带来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 标签: 兰亭序 珂罗版 影印本
  • 简介:20世纪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古史辨派在史学界掀起了一场疑古辨伪思潮。其影响也直接波及到了书学界。有关《兰亭》的考证、辨伪及其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早在唐代《兰亭记》里就已全面记载。而20世纪60年代的兰亭论辨乃是书学界乃至学术界人士对《兰亭》的一次综合性讨论研究。这表明书学研究已汇入学术研究的主流。本文通过对兰亭论辨的学术思想、论辨方法、学术意义等多方位的阐述,逐渐认清了兰亭论辨在当代书学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感到建立书法文献学和制订书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的迫切性。

  • 标签: 古史辨 兰亭论辨 书学研究 书法文献学
  • 简介:提起大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书法界一点儿也不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就读到了他的书法入门专著《书法艺术答问》;[1]90年代又陆续从《中国书法》读到他的长篇书学论文,如《“聿学”讨源——中国书法奥秘的通俗解说》[2]和《中华汉字书法源流与“聿”字出现的意义》;

  • 标签: 周汝昌 红学家 《兰亭序》 《中国书法》 述略 书法艺术
  • 简介: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文人王羲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它的诞生得益于中国文人史上一次知名的派对一兰亭雅集.由王羲之做东的盛大聚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有很多地位很高的“大V(重要人物)”到场.

  • 标签: 《兰亭集序》 古人派对 中国 《艺术启蒙》
  • 简介:兰亭雅集是中国士人交游聚会的典范之一,始自东晋王羲之邀集四十二位江南名士在会稽举行雅集;此次活动,参与者众多,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场景,有诗文、书法与酒为媒介,与图像化的绘画相结合,形成诗书画融合的景象。江南士人三月初三日的兰亭雅集,将古代袚除污秽、男女相会的习俗,转化为文人群聚,以诗酒会友的春游雅集,成为古代士人高雅的群体活动。这种中古时期以门第高士为主的活动,随着唐宋科举取士、新兴士人阶层崛起,士人集会的类型增多、资源更丰富,活动内容愈趋多元,以兰亭为名的雅集在形式与风格上,对东晋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与变化。特别是南宋到元朝间,由于政治、社会的骤变,士人交流集会趋于多元、样态复杂。本文探讨南宋到元代士人官僚以兰亭为名的雅集内涵与组织、结构变化,并呈现易代之际士人群体集会的差异现象。

  • 标签: 南宋 元代 士人 交游 兰亭雅集
  • 简介:集体行动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之下,由聚合的人们进行的一种群体行为。集体行动有利于弥补代议制度的不足,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并提供产生社会影响的公共论坛。在人权的意义上,集体行动表达了“不平则鸣”的人性诉求,有利于成熟人的心智,并避免个人怯于公开表达的心理障碍,为人们的政治历炼提供了契机。“共同目标”与“一致行动”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内在、外在价值,正是通过这些价值的展现,人的联合在集体行动中得以有序的进行。

  • 标签: 集体行动 人的联合 集会 游行
  • 简介:集会游行法上的许可制和报备制属于对集会游行权最初发动的事先程序限制,采许可制或报备制是区别各国和地区规制集会游行立法例的主要方法。不过,无论是采许可制或是报备制的立法例,其表现形态又存在多种可能,有的许可制立法实为报备制,而一些采报备制的立法又近似于许可制。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权利行使的限制程度不同,而非两种性质截然对立的制度。我国1989年颁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法》因采非准则主义许可制,导致对公民行使该权利的限制较严,也致使无法透过该法律来规制现实中出现的大量聚众集会游行活动。立法后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修订该法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从现实情况考量,对该法的修订仍可以采许可制,但从保障人权的长远考虑,则应朝报备制的方向发展及完善。

  • 标签: 集会游行 许可制 报备制 立法规制
  • 简介:兰亭序》真伪论辩的本质是汉字形体史上的学术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论辩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波及文献、书法、考古等学界,独唯缺少文字学界的加入,无疑大大影响了讨论的学术价值。本文指出论辩的起因,分析隶书、隶意的差别,列举20世纪初以来的有关重大考古发现,依据客观事实论证三国吴到东晋的字体、书体演变,证明东晋时代出现王羲之《兰亭序》字体是可能的。

  • 标签: 王羲之 兰亭序 八分 隶书 真书
  • 简介: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了碳排放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0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印染业被列于9大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之一。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绍兴印染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势在必行。本文就绍兴市郊兰亭镇的9家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的能耗排污现状、节能降减潜力及低碳发展之路作了调查与思考。

  • 标签: 印染企业 碳排现状 低碳潜力 发展方向
  • 简介:阐述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定义,通过对兰亭集势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社会化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其营销策略特点,并对跨境电商如何做好社会化媒体营销提出建议.

  • 标签: 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交网络 跨境电商
  • 简介: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书法史上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论辨,其缘起、阶段进展、论辨焦点及其反思。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民国以前《兰亭序》真伪之疑的历史回溯,包括清代以前及清代至民国两个阶段。主要讨论宋人对此帖的怀疑及清人对此的着力考证。(二)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的概况评述,包括60、80、90年代三个论辨阶段。主要讨论论辩双

  • 标签: 中国大陆 《兰亭序》 书法艺术 真伪论辨 历史渊源 东晋时期
  • 简介:摘要:以赫尔巴特的教学理念作为理论基础,立足其提出的教学过程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兰亭集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地探索创新,其教学模式可以设计为:“直观导入,激发兴趣—情为线索,新旧串联—构建体系,深化主旨—知识运用,探究升华。”

  • 标签: 循序渐进 《兰亭集序》 情理
  • 简介:摘要: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网络成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主流方式,但是以集会、游行、示威等方式的社会运动,仍然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而且,关于公民政治参与与集会、游行、示威等社会运动的结合研究甚少,所以,深入研究公民政治参与与集会、游行、示威等社会运动方式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集会游行等群体聚众行为施以场所限制是发达国家以法律规范集体行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集会游行的场所限制大致分为公物使用限制、禁制区限制和私人场所限制三种。公物使用限制主要集中于"公共用物"和"营造物用物"使用限制两个方面,"公共用物"对集会游行的限制较少,而使用"营造物用物"举行集会游行则应以不对该营造物本身功能使用造成较大妨碍为限。禁制区之于集会游行的限制,除特殊情况外,乃属绝对禁止性限制。私人场所也可绝对禁止集会游行的举行,但对于那些具备"准公共场所"性质的私人场所,仍涉及如何平衡私人财产权与公民表达自由之间关系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限制聚众群体行为的法治经验对于我国当下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群体聚众行为 集会游行 群体性事件 场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