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农家肥中加入秸秆、杂草和有机物料腐熟剂混合后堆肥腐熟而制成有机肥料。其营养比较丰富,具有肥效长和稳定的效果,同时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利用堆肥法处理农家肥制作有机肥是畜禽粪便的最佳利用途径,可达到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通过2019每年设置不同的处理模式,对堆体不同部位温度进行检测,观察记录腐熟农家肥的外观表现。通过对不同模式处理堆体堆肥技术研究,为南疆地区农家肥腐熟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农家肥 腐熟 堆肥 有机肥
  • 简介:摘要:南疆地区作为全国重要油气资源生产基地,已建设多条大口径国家骨干管道,势必在未来建设更多能源管道。本文以西二线轮南支干线工程实例,重点介绍长输管道在南疆地区建设过程中的水工保护措施及水毁治理的方法,为今后在南疆地区的类同工程在水工保护及水毁治理措施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及施工经验。

  • 标签: 南疆地区    长输管道    水工保护     水毁     治理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南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南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文化多样,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对现状分析,探讨解决之道,以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 标签: 小学教育 道德教育 法治教育 南疆地区
  • 简介:随着全球气温普遍的升高,高寒地区的季节长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农作物栽培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气温升高可栽培的农作物种类增多、生长成熟期缩短、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植株增高增粗等;另一方面农作物有可能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无法生存,而且高温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等。故高寒地区农作物栽培随着气候变化下的反应过程及应对措施成为国内外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 标签: 高寒地区 气温升高 农作物栽培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欧洲EC、美国GFS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14年1月30日至2月2日(春节期间)江苏淮北地区日最高气温预报明显高于实况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4年江苏淮北地区春节期间对流层中低层强暖平流有利于大幅升温,期间低云较多、雾较浓且空气污染较重,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较低,吸收大气热量,对暖平流的升温有明显的抵消作用,不利于淮北地区的大幅升温,甚至造成局地降温,垂直方向的温度层结上易出现逆温。当逆温层维持时,层结较稳定,地面风力较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和水汽的扩散,雾霾加重,形成一个降温正反馈机制。低云和雾霾及逆温层对地面气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造成此次最高气温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模式预报的形势场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未充分考虑近地层的相对湿度条件,预报的云量少于实况;对白天雾霾的降温效应估算过低;强暖平流增强850hPa气温时,当地面气温较低时,地面吸收大气热量,升温不明显,850hPa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减弱,过高估算了强暖平流的升温作用;对EC和GFS等模式2m气温数值预报产品过度依赖,未对形势和要素的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检验。

  • 标签: 预报误差 温度平流 低云 雾霾 逆温层
  • 简介:摘要:模型固有误差及地形影响均可对预报造成影响,因此,模型产品的订正应用对于提升气温客观预报准确性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ECMWF集合预报产品,评估了集合预报、集合回归预报、偏差订正预报和偏差订正回归预报四种方法在预测祁连日最低和日最高气温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研究发现,集合预报在预测最低和最高气温方面表现最弱;集合回归预报虽然提高了准确率,并在某些月份对气温预测产生修正效果,但总体未超过省气象台;偏差订正预报在最低气温预报中最为准确,并在全部预测中拥有最高精度;偏差订正回归预报虽未显著改善偏差订正预报,但在最低气温预报中优于省气象台。这些结果对提升祁连地区气温预报准确性具有参考价值,但考虑到ECMWF模型更新和数据获取限制等因素,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不断更新以保持其有效性。

  • 标签: 集合预报 偏差订正预报 一元线性回归法 准确率
  • 简介:利用查干哈达苏木1960-2016年气温降水量以及天然草地产草量的资料来分析气温降水量变化对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查干哈达苏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气温增高了1.5℃,每10年递增0.25℃左右。1964-2016年降水量下降了159.6mm,每10年下降30.7mm。气温降水量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关系为:随着气温的增加,产草量逐渐减少,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不显著(P〉0.05)。气温的R~2=0.9357较降水量的R~2=0.4334更接近于1,即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更为密切。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草地 产草量
  • 简介:本文利用1959-1993年冬春季节(10月一次年3月)青南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春季节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几种典型的气温距平场和降水距平场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的时间系数。对这些典型场和时间系数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雪灾与气温异常和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

  • 标签: 青南高原 气温距平 降水距平 综合EOF 高原雪灾
  • 简介:利用吉林省45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积雪深度、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该省积雪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吉林省积雪初、终日的空间差异显著,东南山区积雪开始早且结束晚,可积雪期长;西北平原区积雪开始晚且结束早,可积雪期短。(2)吉林省积雪平均始于11月9日,止于次年4月1日,可积雪期达144d。(3)近56a积雪初、终日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阶段性特征显著。其中,1980年代之前,积雪初日偏早、终日偏晚,1990年代后积雪初日偏晚、终日偏早,可积雪期缩短;积雪初、终日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前后发生显著性突变。(4)积雪初、终日期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8—11月月平均气温与积雪初日呈显著正相关,而3月、4月平均气温与积雪终日呈显著负相关;积雪初、终日分别受0℃开始日期、10℃终止日期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0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积雪终日与4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吉林省 积雪初日 积雪终日 气温 降水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1991-2020年昌吉市的气温降水探测数据,采用常规的线性趋势法对近30年昌吉市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并提出防灾减灾策略。结果表明:1991-2020年昌吉市年平均气温总的来说表现为下降趋势;从四季平均气温变化来看,近30年昌吉市除了春季呈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均呈降低趋势;昌吉市平均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是由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温度变化造成的。近30年昌吉市平均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保持一致均呈下降变化趋势,而昌吉市平均最高气温与全球气候变暖保持一致,呈上升变化趋势。近30年来昌吉市降水量、降水日数均表现为减少的变化趋势,昌吉市降水量、降水日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8.407mm/10a、-9.695d/10a;昌吉市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4-8月,5 月为昌吉市年降水量的最高值;春季、夏季是昌吉市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秋季较少,冬季降水量最少。昌吉市气温降水量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极端灾害性事件的不断攀升。因此,针对异常气候变化,应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响应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 标签: 昌吉市 气温 降水 变化特征 防灾减灾
  • 简介:利用环渤海地区6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各站超临界值日极端降水拟合广义帕雷托分布。结果表明,广义帕雷托分布能够很好地拟合环渤海地区日极端降水的概率分布,其尺度参数、形状参数与极端降水重现期的地理空间分布密切相关,重现期50、100年一遇的日极端降水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山东南部、河北西南部、辽宁西部与河北东北部等区域具有较高极端降水值。

  • 标签: 广义帕雷托分布 L-矩估计 重现期 极端降水 环渤海地区
  • 简介:利用葫芦岛地区4个台站近40a降水资料分析葫芦岛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各地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沿海地区降水量明显高于内陆地区,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葫芦岛地区各地均呈典型的单峰型降水,干、湿季节变化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葫芦岛内陆地区的平均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降水日数均高于沿海地区,平均降水强度则低于沿海地区;葫芦岛地区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 标签: 降水 分析 葫芦岛地区
  • 简介:本文对闽北地区主要台站5、6月逐二时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通过高山站与一般台站的比较,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短历时降水的不同特征。这些将对汛期闽北地区短时降水预报提供较为可靠的气候背景。

  • 标签: 汛期 短历时 气候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内陆土地资源的减少,已经加速开发近海土地资源。同时为了扩大纵向空间,许多工程设计为双层甚至多层地下室,由于近海地区地下水位普遍偏高,故在近海地区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降水工作已经成为首要的前置工作。通过对近海地区的基坑降水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对基坑降水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 标签: 近海地区 地下水位偏高 基坑降水 增效
  • 简介: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1964~1997年冬季(11~3月)降雪进行诊断分析,归纳总结中-大雪以上降水的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前期天气形势特征,根据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的演变特点,筛选预报因子、指标,建立回归方程,从而做出冬季中-大雪以上降水预报.

  • 标签: 鄂尔多斯地区 短期预报 降水预报 年际变化 气温
  • 简介:摘要: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比较了4-6月份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得知,华南前汛期降水由两个时段组成,它们是夏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后者是冬夏季一种典型的环流模式,主要出现在4月份。华南地区大气稳定,高空为中亚热带西风急流。水汽的主要来源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输送和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在我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仍被副高所控制,华南水汽输送的主要来源是孟加拉湾西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输送和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这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有关。六月是夏季风降水的高峰期。在此过程中,华南位于南亚高压以东,上升到高原,而南半球赤道上空的强水汽经南海和孟加拉湾到达华南,对流发展在此过程中极其旺盛。

  • 标签: 华南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 简介:基于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99—2015年逐分钟降水数据,分析15个历时年最大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由短历时向长历时递减,短历时和长历时年最大降水量分别达特大暴雨和暴雨级别的年份最多;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多数历时年最大降水强度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5~15min历时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历时多数呈减少趋势;各历时多年平均最大降水强度大值均在西南部山区,山区各历时降水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空间差异由短历时向长历时缩小;多数地区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早出现在5、6月,最晚出现在8、9月,最多出现在7、8月,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年各历时最大降水出现日期随时间呈提前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不显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易从傍晚开始,随着历时的增加,开始时间由傍晚向上半夜推迟,南部山区沂源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凌晨和上午,而北部高青平原最多开始于下半夜和凌晨,其他地区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下午和傍晚,长历时最多开始于夜间和凌晨。

  • 标签: 短历时 长历时 年最大降水 变化特征
  • 简介:摘要:2020年5月的大连较往年有很大的不同,整个5月阴雨连绵,出现多场强降水,日照少,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和降水时间很长是今年5月的最大气候特征,平均降水量167.7毫米,比常年偏多2.3倍,是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大连气象局观测资料等对五月份降水天气进行统计和案例分析,总结预报经验。

  • 标签: 降水量大 强降水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内蒙古地区102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地区2013年夏季降水特征和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内蒙古夏季降水的整体特点是雨带偏北,6、7月全区大部降水偏多,8月降水强度、范围减弱、减小。大气环流特征为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北太平洋涛动处于负位相,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西北冷空气在内蒙古东北地区堆积,而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又将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此地,冷暖气流交汇造成该地区降水极端异常。

  • 标签: 内蒙古 降水异常 太平洋涛动 东亚夏季风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1990-2019年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降水量年、月值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法等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近30年大柴旦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大柴旦地区降水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是17.354mm/10a,达到了显著性检验水平,春季、夏季、秋季以及冬季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143mm/10a、11.89mm/10a、5.687mm/10a以及-0.081mm/10a,这意味着春、冬季两个季节降水量均呈略微减少变化趋势,减少幅度均不明显;而夏季、秋季降水量均呈增加变化趋势,夏季增幅较大;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起伏非常大,年降水量最大值168.2mm出现在2017年,年降水量最小值44.8mm出现在1995年,年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8倍;降水量属于正距平有14年,占46.7%,负距平年份占53.3%;大柴旦年内降水呈显著的月际变化,表现为中间月份降水多,两端月份降水少的态势,5-9月份降水较为集中,该时间段平均降水量是83.7mm,占年降水量的84.95%,7月份降水量达到最大值,月平均降水量为27.5mm, 11月、1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为1.3mm;四季中,夏季降水量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

  • 标签: 大柴旦地区 降水量 气候特征 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