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升对炎纤维母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的可行。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肺癌或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实践分析研究,得出两种扫描方式下,GTV位置和CTV匹配的数据对比。结论螺旋CT扫描较轴位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快捷可行,值得推广。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孤立肺结节的CT诊断效果。方法:以2021年1-12月为研究时限,选取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X线和CT对其进行检查,比较该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CT影像下恶性结节病灶边缘多表现为毛糙,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以及其与支气管血管束关系密切,而良性结节病灶边缘多表现为光滑,形态及与支气管血管束关系均没有特异表现。结论:在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孤立肺结节诊断中,CT检查具有很高的诊断符合率,并具有清晰影像学征象,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恶性肿瘤病史 孤立性肺结节 CT检查 X线检查
  • 简介:盐酸、硝酸、硫酸、冰醋酸等酸性化合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石灰水等碱性化合物,以及其它某些化学物质溅入眼内会引起眼部灼伤。通常,碱性物质比酸性物质具有更大的破坏。碱性物质可与组织脂肪发生皂化反应,生成既能水溶又能脂溶的化合物,从而使碱性物质很快穿透眼组织,造成角膜穿孔或失明。若接触氨水,10秒钟角膜变混,15秒内进入前房;若接触5%氢氧化钠,30秒钟内眼内房水pH值升高。酸性溶液多具水溶性,可使组织蛋白凝固坏死,在结膜及角膜表层组织形成焦痂,减缓酸性物质向深部组织扩散。

  • 标签: 应急处理 灼伤 眼部 化学性 酸性化合物 组织蛋白
  • 简介:摘要婴幼儿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一组重要的病变类型,但此类肿瘤组织学形态常有重叠,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的帮助有限,给日常工作带来挑战。近年来基因检测在相关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重点介绍5个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期的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相关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真菌鼻-鼻窦炎是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较少孤立发生于蝶窦,但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蝶窦解剖位置隐蔽,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经常漏诊和误诊,易侵犯眶尖和颅内,危害较大。真菌性疾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且根据患者主诉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眼科等,首诊通常不在耳鼻咽喉科,因而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细菌学、血清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影像学的发展,真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该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鼻窦炎 真菌 蝶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介入孤立肾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入的38例孤立肾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肾囊肿切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治疗,各1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可发现超声引导下治疗孤立肾囊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放肾囊肿切除治疗,患者满意度比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介入治疗 孤立性肾囊肿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在低剂量螺旋CT(LDCT)检出的孤立肺结节(S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连续收治120例LDCT检出的SPN患者。术前检测CTC,并与癌胚抗原(CEA)比较,以术后病理为SPN良恶性诊断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C在SPN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CTC与恶性肺结节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20例SPN中,经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肺结节102例(85%),良性肺结节18例(15%);恶性肺结节CTC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10.5比7.5 FU/3 ml,Z=-3.834,P<0.01);CTC鉴别SPN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84比0.625,P<0.05);CTC截断值为8.15 FU/3 ml时,敏感度78%(79/102),特异度67%(12/18);单因素分析显示CTC与肺腺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12.894、4.073,P<0.05),与肿瘤最大直径、胸膜侵犯、脉管侵犯无明显相关(χ2=2.044、0.696、1.470,P>0.05)。结论CTC在LDCT检出的SPN良恶性鉴别上较CEA更具优势,且与临床IA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后TNM分期上调有关。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低剂量螺旋CT 孤立性肺结节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肺肿瘤/放射疗法 四维CT 位移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脏器炎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iofibroblastictumor,I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1例IMT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所有病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脏器IMT主要有三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炎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IMT的三种组织学亚型:(1)黏液-血管型;(2)梭形细胞密集型;(3)少细胞纤维瘢痕型。所有病例表达Vim、SMA和MSA,部分病例表达PCK和ALK。结论脏器IMT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鉴别诊断包括腹腔黏液囊肿和肿瘤,钙化性纤维肿瘤,孤立纤维肿瘤,伴淋巴组织浸润的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

  • 标签: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睾丸炎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男,61岁,盆腔MRI示左侧睾丸上份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T1WI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及散在小囊状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扩散加权成像示病灶扩散轻度受限,增强后实部分呈延迟强化。病理诊断:左侧睾丸炎纤维母细胞肿瘤

  • 标签: 睾丸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32例IM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7岁)。肺及纵隔10例,胃肠道、肠系膜/大网膜12例,膀胱5例,头颈部3例,小腿软组织及腹膜后各1例,其中4例为上皮样炎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均位于腹腔。组织学肿瘤以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间质不同程度疏松水肿黏液变至胶原化,伴多少不等的慢性及急性炎细胞浸润;EIMS以上皮样瘤细胞为主,间质水肿黏液变,浸润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25/32,78%),除4例EIMS均为核膜阳性外,其余IMT均为胞质阳性;肿瘤细胞还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8/19)、平滑肌肌动蛋白(24/32,75%)、结蛋白(12/32,38%),其中4例EIMS均为结蛋白强阳性。15例行ALK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2例(12/15)可见分离信号,以非经典断裂信号为主。3例行二代测序显示1例小腿IMT出现CLIP2-ALK融合,2例EIMS均示RANBP2-ALK融合。随访29例,22例无瘤生存,4例复发(其中3例克唑替尼治疗并带瘤生存),3例死亡(其中2例为EIMS)。结论IMT形态学谱系广泛,需与多种良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抗体ALKp80、ALKD5F3)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LK断裂探针)可辅助IMT的诊断,不典型病例推荐二代测序检测。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 原位杂交,荧光
  • 简介:摘要钙化性纤维肿瘤(CF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纤维肿瘤,临床少见,胃内病变更为罕见,目前报道不足100例。现报道2例胃CF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分析39篇文献中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3例CFT患者(含本组2例CFI患者)的资料,总结其超声内镜特点,期望对临床医师诊治胃CFT提供借鉴。

  • 标签: 胃肿瘤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超声内镜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化性纤维肿瘤(C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2例)及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病理科(10例)2009年6月至2019年2月期间诊治的32例CF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波形蛋白、CD3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117、S-100蛋白等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行C-KIT、PDGFRA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是否有ALK基因重排或MDM2基因扩增。结果患者年龄范围15~63岁,平均40.8岁,男性12例,女性20例,11例发生于胃,4例发生于腹膜后,4例位于卵巢,阴囊、纵隔、头颈部各2例,胸腔、肺、肾上腺、肾脏、乙状结肠、附睾和输卵管系膜各1例。大体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实肿块,肿瘤最大径0.6~10.0 cm。镜下特点均为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织内伴有钙化或沙砾体形成,纤维母细胞稀疏,间质内散在或成片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恒定表达波形蛋白,9.4%(3/32)病例表达CD34,而calponin、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S-100蛋白、SOX10、STAT6、β-catenin、ALK、CD117、DOG1、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均呈阴性。全部病例行FISH检测ALK均无重排,11例发生于胃、4例发生于腹膜后及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的病例行C-KIT、PDGFRA分子检测均未见突变,4例腹膜后病例FISH检测MDM2均无扩增。结论CF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不同部位CFT应注意与其他良恶性梭形细胞间叶肿瘤相鉴别。

  • 标签: 组织细胞瘤 良性纤维性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习钙化性纤维肿瘤(CFT)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例CF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1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7至61岁,位于臀部及四肢皮下软组织3例,胃1例。影像学显示为孤立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无明显包膜,肿物内可见散在的大小不一的高密度钙化影。肉眼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结节,界限清楚,质略韧。镜检肿瘤由大量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成,瘤细胞稀少,可见散在分布的砂砾体及钙化结节,伴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CD117,CD99,β-catenin,S-100,SMA等抗体。随访4例均无复发。结论CF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还需与伴有钙化的其他间叶性病变鉴别。

  • 标签: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样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FH)和隆突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集FH 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4~76(37.67±17.71)岁],DFSP 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9~64(42.56±13.82)岁]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FH和DFSP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21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体表肿物,外观呈瘢痕疙瘩样改变,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FH 12例,其中CD68 10例阳性,SMA 9例阳性,S-100均为阴性。确诊为DFSP 9例,其中2例为纤维肉瘤样DFSP,7例DFSP中CD34全部阳性,CD68 5例阴性,SMA 6例阴性。2例纤维肉瘤样DFSP中CD34,CD68,SMA均为阴性。随访6个月至4年,FH病例无复发,DFSP 3例复发,其中2例为纤维肉瘤样DFSP,1例纤维肉瘤样DFSP出现远处转移。结论部分FH和DFSP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与瘢痕疙瘩有一定相似度,鉴别诊断困难,早期确诊和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瘢痕疙瘩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