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文化混搭与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下设计调查问卷,以期揭示汉语语(CSL)学习者在华适应压力的群体特征、心理成因与缓解途径。研究1报告了一起心理危机个案并通过访谈分析其文化休克的表现;研究2随机调查了52名在广州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结果显示,CSL学习者的文化适应遵循U形变化规律,思乡情感和与中国文化的焦虑型依恋关系是适应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3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抽样了110名在北京和广州学习的留学生并分析其文化适应的影响和缓解途径,结果表明思乡情感造成了CSL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焦虑,进而形成文化适应压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者的文化探索行为、文化承诺、学习满意度带来影响,然而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与中国文化的交际经验来缓解。

  • 标签: 汉语二语者 文化混搭 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
  • 简介: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500名大一、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大学城大一、大学生的颓废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生将颓废理解为生活没有目标,无所事事,沉迷游戏、网络、电影等。大学生颓废现象主要受到学习动机、人生目标、意志等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影响,其中意志对颓废现象的影响相对较大。

  • 标签: 颓废现象 学习动机 人生目标 意志
  • 简介:[目的]通过课堂活动了解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生涯设计的具体内容,分析其生涯规划的现状与特点并给出参考意见,为提高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139名来自文、理、工科35个专业的大学生为样本,以"生活生涯规划———展望未来"的课堂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态度积极、视野开阔但准备不足、目标模糊,对生命广度和和生活空间的认识还不足,男女生的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生涯规划知识较欠缺,规划的内容还不够清晰,还需要从学校和个人层面给与更多更专业的关注和努力。

  • 标签: 生涯规划 生涯发展论 生命广度 生活空间
  • 简介:2017年1月1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届“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高层论坛在天津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邀请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内部分高校心理学机构负责人参加。

  • 标签: 人文社会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特色 中国心理学会 心理与行为研究 评审组成员
  • 简介: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124名小学一年级儿童的阅读流畅性对其、三年级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推理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及多种阅读相关认知技能之后,儿童一年级时的字词流畅性可以预期其、三年级时的阅读理解水平,句子流畅性对年级时阅读理解的变异有独特解释作用,但对三年级时阅读理解的变异没有显著的解释作用。相对于句子流畅性,字词流畅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阅读理解的贡献更大。

  • 标签: 阅读流畅性 阅读理解 汉语儿童 追踪研究
  • 简介:“90后富代”的问题,是我国发展到当前阶段所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该问题的产生,是当前阶段中国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依托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以成材教育为目标,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其他社会力量教育为辅助的综合教育引导模式,是在改革发展的当前阶段,解决“90后富代”面临的群体性困境的有效模式。

  • 标签: “90后富二代” 家庭社会引导社会化
  • 简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也被不法分子“瞄上”,成为新型犯罪工具。据悉,微信犯罪案件在一些地方层出不穷,并呈蔓延趋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教授王斌君表示,微信犯罪既有常规通讯工具犯罪的共性,也有特殊表现形式,亟待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注意。当前除了加大打击防范力度外,强化手机实名制、维码等管理,加强源头整治,才是遏制此类犯罪的治本之策。

  • 标签: 犯罪案件 手机实名制 二维码 专家建议 管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简介: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答题指导: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4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 标签: 国家职业资格 心理咨询师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解析 试题
  • 简介:第一部分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本部分由十一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 标签: 国家职业资格 心理咨询师 参考答案 技能 解析 试题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正>浙江省心理学会第十届第次心理学学术会议,于1993年12月23日至25日在杭州市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共有70余人,来自全省的高等院校、研究所、教师进修学校、医院、司法公安机关等。他们中既有老一辈的著名心理学家,也有许多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心理学工作者和一批朝气蓬勃的研究生。24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由第十届理事会副秘书长许树铭副教授主持,理事长朱

  • 标签: 学术会议 心理学会 应用心理学 理事会 浙江省 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