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程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可能与年龄、性别、肥胖、体质量指数、心理因素等有关。了解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可有针对性开展预防工作,对降低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临床症状、反流症状程度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消化科门诊收治的因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痛等症状的年满18周岁的经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诊断为GERD的患者(经过内镜检查)患者34例临床资料,均填写Zung自评量表,同时记录反流症状积分。结果A组焦虑计分、抑郁计分、焦虑状态发生率、抑郁状态发生率均低于B组,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流症状严重程度与躯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5和-0.306,P<0.05);与焦虑积分、抑郁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2和0。361,P<0.05),与药物疗效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值-0.069,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反流症状、精神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NERD发病机制中精神因素起一定作用,GERD患者需整体治疗。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异质的症状特征和多方面的致病基础。食管粘膜阻抗是反流的标志。受损的食管粘膜完整性在引起GERD症状中起作用。测量了沿食道的粘膜阻抗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诊断GERD患者反流对食管粘膜造成的影响。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实验测量食管基线阻抗被认为是检查食管粘膜完整性研究的替代技术,有助于鉴别GERD与非GERD。内镜引导下粘膜阻抗试验是一项新技术,它利用一根直视导管接触食管内壁,以确定慢性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引起的上皮细胞变化。这个测试本质上是测量食管上皮细胞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慢性GERD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改变,细胞间的间隙扩大和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导致高导电性和低粘膜阻抗。内窥镜检查指导下的粘膜阻抗和粘膜导纳的实时测量可能有助于估计粘膜完整性,并可能以类似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方式成为GERD患者的有用诊断工具。
简介:摘要对45例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胃底折叠方式及进食后吞咽困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食管轻~中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Nisssen胃底折叠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食管动力正常患者;食管轻~中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行Dor胃底折叠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食管运动功能正常的Nissen胃底折叠患者,并且也低于食管运动功能轻~中度障碍的Nissen胃底折叠患者。根据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情况选择胃底折叠方式有助于降低术后进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
简介:背景:局部电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电刺激的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的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的电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电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的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的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的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的损伤,理想电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的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的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的LES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