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标本采集前标本容器的准备、患者的准备、尿标本采集种类的不同、标本采集后的处理4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总结这4个环节应注意的事项,确保尿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

  • 标签: 尿液标本 采集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样本溶血对申花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每位受检者的血液采取量为5ml,并均分为两份,标记为A、B。对于B管血液,采用玻璃棒进行搅拌,致使B管出现溶血。结果在Na、DBIL、ALT等项目上,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GLU、Cr和UA等项目上,其结果无显著性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生化检验中,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注意样本溶血问题。

  • 标签: 标本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护士采集标本的质量,以减少护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影响检验全程质量控制的护理因素分析,来提高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结果在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一环节的疏忽,都会使检验分析结果产生偏差。结论只有通过医、护、技各方面的相互协作,杜绝标本采集缺陷,才能提高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数据的准确。

  • 标签: 标本检验质量 护理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寻找相应的控制方法。方法研究影响标本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结果通过控制,避免了会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多种因素,有效提高了检验标本的质量。结论影响检验标本的因素较多,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法,提高检验标本的质量。

  • 标签: 检验标本 质量 因素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菌检验标本合格率的提高方法。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我科共接收2036例各类细菌检验标本。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1018例)和对照组(1018例),其中对照组标本采用传统的标本采集法,观察组则采用我院制定的规范标本采集法,对两组的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创伤组织标本上合格率,血液标本合格率,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合格率,痰液标本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优良率上占比,合格率上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的标本采集法在采集、运送、保存以及处理方法均有所改进,可以大大的提高标本检验质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标签: 细菌检验 合格率 标本采集 质量
  • 简介:摘要要提高尿液检查的质量,必须正确的进行尿液标本的收集和保存。选择合适的容器,容器的标示要明确,根据检查的目的尿标本可收集晨尿,随机尿和餐后2小时尿,24小时尿,尿培养尿标本;收集的标本最好在30分钟内进行检查,否则应该进行妥善的保存,最常用的是冷藏还有冷冻以及一些化学防腐的方法。

  • 标签: 尿液标本 尿标本的收集 保存 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某医院中2013年6月-2014年3月的患者进行临床血液检验,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探究。结果在55例不合格的患者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中可以看出,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检验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的水量不够或者是标本有凝块等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中由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科学而出现的不合格的症状占据23.6%,另外,采集标本数量不够和溶血问题分别占据38.1%和9%。结论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一个环节来进行,进而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常规 标本 分析
  • 简介:目的对标本溶血后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进行血液检查的标本资料140份,对由于溶血对各项血液临床检验多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标本出现溶血现象,会使得TP、AST、LDHE、CK、α-HBDH、γ-GT几项指标发生显著的改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会对血液临床检验的部分生化指标产生影响,溶血程度越大,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

  • 标签: 溶血 临床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测结果,分析造成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选我院采取的80例检测血液样本作为研究材料,对造成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接受检测的80例血液标本中,有14例检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5%,其中造成检测不合格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标本溶血和标本送检时间不符合规定。溶血导致胆红素、肌酐、钾、尿酸检测结果升高,钠检测水平下降标本送检时间推后导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检测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检测水平下降。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应足够重视对血液生化检验过程中对准确性有影响的因素,降低采集标本的溶血情况,按规定时间进行送检可有效控制血液标本的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准确率,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最可靠准确的依据。

  • 标签: 血液标本 临床检测 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临床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体检人士为本次研究对象,以管理方式为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予以对照组常规管理,予以观察组细节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细节管理应用于临床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中,可以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显著提升。因此,该管理模式值得被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临床血液检验 标本采集 细节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30例正常人群为观察对象,全部观察对象均抽取2份血液标本,分别进行不溶血和溶血处理,比较分析两份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不溶血标本与溶血标本的TBIL、DBIL、TP、ALB、CK、ALT、AST、LDH、K+、UA、GLU、BUN、Cr、TG和Ca2+等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现象的发生会对其生化检验结果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因而医务人员血压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尽量控制和减少血液标本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标本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标本溶血是在生物临床检测中较为普遍的检测方法,在升华检验过程中分析常见的干扰因素,对溶血标本的升华检测水平进行分析,确定溶血标准的检测水平。在抽血过程中通过压力、温度进行离心分离处理,确定血清速度,防止速度过高造成血红细胞的破坏,影响生物化学的检测标准,根据物质入血清水平进行分析,使血清成红色显示的状态。本文通过对标本溶血状态进行分析,以升华检验结构确定影响范围,根据溶血标签对生化检测水平进行论述分析,确保溶血标本检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 标签: 溶血 生化检验 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取152例生化检验患者,分析血液样本同异侧采集、是否溶血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受采集部位、血液溶血等影响,生化检验结果钾、氯、胆红素等相关指标将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规范采血流程标准对提高生化检验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标本 生化检验 样本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本采集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需血液检查的300例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检验并分析不同血液采集部位、溶血情况以及送检时间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同侧采血标本的钠、钾、尿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均高于异侧,肌酐的含量少于异侧;未溶血标本中钠和尿酸的含量高于溶血标本,氯、钾以及胆红素容量均低于溶血标本;采血1h内送检,血液标本中ALT、AST、CK、-HBDB水平高于超1h后送检组;而LDH、CK-MB水平则低于超1h后送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采血部位、不同送检时间以及溶血情况对于血液检验结果均有直接影响,在采血时采血部位应在输液异侧,送检时间应才采血1h之内且尽量减少溶血的发生,以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率。

  • 标签: 标本采集 检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检验结果与留取标本的关系方法通过观察病人,医护人员,检验人员留取标本与处理的方法,总结分析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标本留取及处理不正确影响检验的结果。结论必须规范标本的采集,送检及检查前准备,才有可能得出正确客观的结果。

  • 标签: 医学检验结果 留取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血液检验标本错误的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随机抽取600个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和搜索。总共发现了56个错误样本。找出了这56个样品的误差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改善测试结果。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对600份血液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6份样本有错误,占9.33。导致错误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因素(23例,41.07)和收集因素(15例,26.79)。检查因素(13例,占23.21),检查因素(5例,占8.93)。患者因素还包括饮食影响(7例,12.5),药物影响(7例,12.5),月经影响(7例,12.5),剧烈运动或过度紧张(2例,3.57)。采集因素包括不正确的采血时间(5例,8.93),采血管错误(5例,8.93)和采血不足(5例,8.93)。提交检查的因素包括检查时间过长(6例,占10.71),不同的申请形式和样品(4例,占7.14)以及样品剧烈振动(3例,占5.36)。测试因素包括抗凝剂使用不正确(3例,5.36)和治疗不当(2例,3.57)。其中,患者自身的因素是导致临床血液测试样本错误率最高的因素。结论:份临床血液标本有很多影响因素。因此,应加强管理,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加强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最终降低标本的错误率,为临床提供良好的依据。治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