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16—18世纪的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处于动荡时期,新旧观念交叉、冲撞,巴洛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主题表达、整体美感、情感共鸣、典型特征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探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是理解巴洛克艺术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巴洛克 音乐 艺术
  • 简介:现在虽然有许多介绍巴洛克装饰音的书,但对于在演奏中初次运用装饰音的青年演奏者来说,几乎没有实用意义.这篇文章正是写绐初次运用装饰音的演奏者的。巴洛克装饰音基本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颤动(Shakes)2.连音(djvisions)3.力度(dynamics)颤动包括颤音(trill),波音(mordent),震音(tremolo)和颤吟(vibrato);连音包括回音(turn),倚音(appoggiatura),经过音(passingnote)和滑奏(sliole);力度包括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音的强弱全部等级。颇音是最常见的装饰音,通常以tr、t~或~为标记。根据罗伯特·多宁顿的《早期音乐译文》,颤音无论是否标有记号都应该在整个华彩乐段中演奏,除非这一华彩乐段是一个变格终止。颤音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颤音本身与结束。准备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通常是演奏上方邻音代替标记颤音开始的音高。上邻音具有标记颤音记号音符的一半时值,然后再发出下面的,加了重音的音符,在此之后才开始实际的颤音过程。颤音过程是在上邻音为标记着tr的音符之间,向上方的运动。颤音的

  • 标签: 巴洛克音乐 华彩乐段 经过音 三个组成部分 顿音 震音
  • 简介:“这里是国王和传奇之城,它充满了建筑美和历史感,文化当然是最最要的一部分,人们称这里为波兰的文化之都。”

  • 标签: 巴洛克 历史感 建筑美 文化
  • 简介:作为第九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重要项目之一,于4月24日登陆中山音乐堂的法国“和谐之诗”巴洛克音乐会,呈现出欧洲早期巴洛克音乐的精华,这也是今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项目之一,这场音乐会吹起一股欧洲古典音乐复古风潮。

  • 标签: 巴洛克音乐 复古风 和谐 中法文化交流 古典音乐
  • 简介:返始咏叹调(Thedacapoaria)是一种在巴洛克时期非常盛行的音乐形式,多出现在巴洛克时期歌剧与清唱剧等。返始咏叹调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咏叹调的第三部分并不单独写出,而是在第二段的结尾处标注“DaCapo”(D.C,从头反复之意),并在第一段结尾处添加“Fine”标记,将反复后的第一段作为第三部分呈现出来,形成一种“A-B-A1”的三部曲式结构。

  • 标签: 巴洛克 返始咏叹调 炫技 气息 音准
  • 简介: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巴洛克音乐同巴洛克建筑的特征之间的分析对比联系进行共性研究,从具体典型的建筑入手,探究该时期音乐与建筑艺术共同的创作原则,透过这两个不同的艺术分支学科,比较分析巴洛克音乐与建筑中立体的空间形象思维的联系,促进空间形象思维的培养。

  • 标签: 巴洛克音乐 建筑 空间思维 形象思维
  • 简介:2011年9月26—30日,天津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举办了“解读巴洛克”主题音乐周活动。该活动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策划并总负责,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熠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是天津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进行的一次高水平合作,借助中央音乐学院之资源,促进国际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国际知名度的一次创意之举。

  • 标签: 天津音乐学院 主题音乐 巴洛克 活动综述 解读 中央音乐学院
  • 简介: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上承文艺复兴,下启古典主义,成为了欧洲音乐发展中的重要桥梁。双簧管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迎来了全新的突破,特别是在维瓦尔第、巴赫和亨德尔三人的创作下,迎来了史上第一次大繁荣。本文从巴洛克时期双簧管的发展概况谈起,对上述三位大师的双簧管作品进行了分析,以其能够获得对该时期双簧管艺术更为本质和深刻的认识。

  • 标签: 巴洛克时期 双簧管作品 音乐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对巴赫中赋格曲的分析,阐述赋格曲结构思维的严谨性、精确性,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说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曲是欧洲音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 标签: 巴赫 赋格曲 结构思维 对立统一
  • 简介:本文通过从巴赫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看巴洛克时期美学追求,体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以及从"理性"到"感性"的逐渐转变。

  • 标签: 巴洛克时期 美学追求 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 简介:一部作品耐人寻味的关键,在于作曲中实现的独特而符合时代精神的完美性。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由于形式上的“高贵的简单”成为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古诺的改编实际上与原作本质相悖,成为了“伪劣艺术品”。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浪漫主义的“独创性危机”,作曲家“沉默”了。他们致力于从过去寻找突破口,“新古典主义”兴起。艾夫斯、巴托克、欣德米特再次从巴赫《C大调前奏曲》中寻找灵感,由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特征,使各自的作品在巴赫作品的基础上完成了完美的“弑父”,成功摆脱了巴赫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其的误读、评论和疏离,建立起富有个性特征的音乐作品。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精神诉求,他们通过成功地超越前辈,完成了自我话语更新。

  • 标签: 互文性 误读 影响的焦虑 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