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小RNAs(MicroRNAs,简称miRNAs)是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剪切mRNA、调节靶基因、抑制蛋白质翻译,进而调控多种生物学行为,如发育进程、干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本文将介绍miRNAs作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扩散转移的研究进展,并对人类现有miRNAs作为肿瘤基因诊治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述。

  • 标签: MICRORNAS 乳腺肿瘤 调控因子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法国里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200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中,乳腺癌的新发病例达115万,仅次于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死亡率却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早期的诊断及有效的综合治疗。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 女性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 统计数据 研究机构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临床研究的进展方面进行介绍。1芳香化酶抑制剂(AI)辅助内分泌治疗AI方面的Ⅲ期临床试验主要分为4种:起始方案(upfront)、后续强化方案(extend)、转换方案(switch)和序贯方案(sequence)。起始方案试验的设计为直接比较他莫昔芬和AI单药治疗5年的疗效及安全性,如ATAC研究、BIG1—98研究和TEAM研究,纳入的患者在随机分组前未接受内分泌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内分泌治疗
  • 简介: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可能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对其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上,乳腺癌动物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抗癌药物的药理研究中更为重要。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制作、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乳腺癌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评价乳腺检查对子宫肌瘤患者防治乳腺疾病的意义。方法以自愿原则,对参加本院宫颈癌筛查项目中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458例(子宫肌瘤组)和子宫正常者498例(对照组),进行乳腺的物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采用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判读结果,用SPSS15.0软件包对两组资料的患病率比较进行x^2检验,乳腺变分级结果进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458例子宫肌瘤患者中,乳腺患者117例,患病率为25.55%(117/458),而498例子宫正常的人群中,有乳腺肿块者55例,患病率为11.04%(55/49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4.01,P=0.000)。两组BI-RADS判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4,P=0.000)。子宫肌瘤患者合并乳腺疾病者以30~49岁居多,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9,P=0.001)。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定期检查乳腺对早发现、早诊治更多的乳腺良性或恶性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子宫肌瘤 超声检查 乳腺疾病
  • 简介:约2.7%的女性乳腺癌发生在生育高峰期(25~35岁)[1].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和乳腺癌病死率的降低,未生育期女性乳腺癌患病率呈增加趋势,由此引起的生育相关问题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对后续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引起的一系列妇科问题,如子宫内膜增生/息肉甚至癌变、卵巢功能受损、生育、哺乳及避孕等.现将乳腺癌临床监测及干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卵巢功能
  • 简介: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cellcarcinoma,SRCC)多见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而原发在乳腺的SRCC非常罕见。本文就本院1例表现为特殊炎性乳腺癌的乳腺原发性SRCC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印戒细胞癌 病理学 免疫组化
  • 简介:胎儿监护是采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对胎儿宫内安危进行评价的方法,有效的监护手段应尽可能地减少产前、产时胎儿窒息所致的不良围产儿结局。目前胎儿电子监护是胎儿监护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展,近年来胎儿电子监护技术亦不断更新。本文就胎儿电子监护及其应用进行客观阐述。

  • 标签: 胎儿 电子监护
  • 简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一般是指手术侧的胸壁及腋窝淋巴结的复发。局部复发通常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第一征象,其发病率为4.0%~32.0%,且多出现在初次治疗后的2年以内,不过初次治疗数年后才发生局部复发的情况也不少见。在1997年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的分期标准中,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是全身性转移的范畴,但在2003年AJCC新的分期标准将其归为局部复发的范畴,现国内也广为采用。复发部位以胸壁最为常见,占所有局部复发的50.0%~94.0%,其次为锁骨上淋巴结。

  • 标签: 乳腺肿瘤 复发 治疗
  • 简介:乳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文献报道的例数很少,而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更为罕见,大约只占乳腺癌的0.04%~0.10%~[1]。大多数的乳腺鳞状细胞癌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激素受体一般为阴性且进展较快,对其治疗方案和预后尚存争议~[2]。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无意中发现右乳外上象限一绿豆大小结节,轻压痛,两个月后自感肿块增大,遂于2011年9月7日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活组织检查+右乳囊肿穿刺抽吸术。术后病理提示:纤维腺瘤囊性变,穿刺液中未见恶性细胞。术后两个月因肿块再次增大入院并体检:

  • 标签: 乳腺肿瘤 鳞状细胞癌
  • 简介: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是转移发生的内在分子基础,所谓转移相关基因是一族功能上能够促进或阻断肿瘤转移潜能而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乳腺癌转移过程不仅伴随着增殖相关分子和转移相关分子之间的程序性互动,而且也受到细胞微环境、宿主因素、免疫调控等多元影响。近年来,通过应用消减杂交、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机制
  • 简介: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发病年龄轻,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与一般乳腺癌相同,但常延迟诊断,分期较晚,带来不良预后。现就妊娠哺乳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breastcailcer,PABC)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妊娠期 哺乳期
  • 简介: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是指通过给予乳腺癌患者某些生物物质,刺激宿主产生免疫防御应答以取得抗乳腺癌效应的治疗方法,其包括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之后,又一种潜在的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案。研究者最初发现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如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以及抗肿瘤免疫因子制剂如细胞因子、干扰素-a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乳腺癌[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也相继问世,如封锁免疫检测点和T细胞疗法等[2]。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毒性较低和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笔者就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胃癌乳腺转移非常罕见,到目前,全球报道不足500例。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与胃癌、乳腺癌双原发癌的鉴别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胃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长度约22nt的内源性短链RNA,不编码蛋白质,可通过与编码蛋白质的mRNA互补结合,沉默其表达,从而起着调控细胞分化、生长、增殖、代谢、凋亡等功能。而肿瘤的发生、发展正是细胞无限增殖和凋亡失控的结果,因此miRNA和肿瘤的关系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如果miRNA的靶基因是癌基因,那么miRNA的表达低于正常水平,将引起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增加,导致肿瘤发生;反之,若miRNA的靶基因是抑癌基因,此miRNA的表达高于正常水平,将引起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减少,亦可导致肿瘤发生。一种miRNA可以同时调节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因此以miRNA作为治疗靶点也许比单一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作为治疗靶点更有效。miRNA的发现及其和肿瘤关系的揭示为寻找乳腺癌新的生物治疗靶点提供了一个极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就miRN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MICRORNA 乳腺癌
  • 简介:乳腺癌的改良根治与保乳手术是可手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种手术方式,但是对于某些较早期的乳腺癌采用改良根治不但对外观影响较大,还可能会有过度治疗之嫌;而采用保乳手术又可能增加局部复发率,如:有导管内扩散的导管内癌,病灶不大但有多中心病灶者等。同时,乳房较小的较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术后,双侧乳房明显不对称也影响保乳手术的美容效果。近3年来,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开展了全腔镜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 标签: 内窥镜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 简介:目的建立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筛选高危人群,为乳腺癌的早期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门诊患者和正常体检的妇女中,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选取35~60岁乳腺癌病例284例,以1:2成组配对原则在相应年龄段内选取非乳腺癌妇女673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数据时,首先将数据按绝经前后分层;以是否为乳腺癌患者为结果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分别通过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绝经前、后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判别。结果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服用避孕药史、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有不良情绪、有不良事件、劳动强度大、无乳腺组织活检史、很少参加运动等。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4.314+1.333服用避孕药+1.167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0.404有不良情绪+0.613有不良事件+0.754劳动强度大-0.716有乳腺组织活检史-0.839经常运动)]}。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65.83,P=0.000),并且其预测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4.2%,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8.4%。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文化程度低、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1.211+2.269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1.617文化程度高-0.635情绪调节能力强)]}。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16.32,P=0.000),并且其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8.9%,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5.2%。结论绝经前、后妇女患乳腺癌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发生乳腺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绝经前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不�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测模型 绝经前 绝经后 判别分析
  • 简介:脂肪瘤是临床上的常见,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背、肩、颈以及四肢近端。发生于乳腺部位的较为少见,近年来文献报道不多。本科于2007年3月接诊1例患者,其乳腺脂肪瘤瘤体巨大,且为一侧多发,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 脂肪瘤
  • 简介:目的总结乳腺、卵巢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讨论其可能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例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24-3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0个月.结果9例患者中,6例首发乳腺癌,2例首发卵巢癌,1例为同时性乳腺、卵巢双原发癌.2例患者进行了BRCA基因检测,1例患者存在BRCA1基因突变.9例患者乳腺首发临床症状均为乳房包块;卵巢首发症状中6例为腹胀,2例为阴道异常流血,1例为卵巢肿物.有乳腺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5例患者中,ER均阴性表达,其中4例为三阴性乳腺癌.9例患者均进行了乳腺癌根治术,并全部接受了化疗,有3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1例患者术后接受了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无患者接受抗HER-2治疗.9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拒绝卵巢手术外,其余8例患者均进行了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9例患者均接受了静脉化疗,3例患者接受了腹腔灌注化疗,无患者接受放射治疗.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36-51岁),中位发病间隔时间为93个月(0-300个月),确诊第二癌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9个月(7-22个月).7例患者发生卵巢癌复发转移,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6例无家族史者发生两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2个月,3例有家族史者发生两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1个月;3例患者发生首发癌时年龄〈45岁,其发生第二原发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58个月,6例患者发生首发癌时年龄逸45岁,其发生第二原发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6个月.结论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首发起年龄较小,诊断卵巢癌时多已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两癌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

  • 标签: 乳腺肿瘤 卵巢肿瘤 肿瘤 多原发性
  • 简介:临床上乳腺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笔者报道1例并复习文献,就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因“左乳肿块1个月”于2015年5月25日到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行健康体检时发现左乳外下象限一肿块,约蚕豆大小,未行特殊治疗。

  • 标签: 乳腺 血管瘤 海绵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