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节气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对自然物候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间观紧密相关,表现为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的背后,往往是对时序节律的一种文化选择与秉承。在晋中黄土文明背景下,对介休三月三源神庙会、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等几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考察中,其背后依据纠合着不同的历法系统,蕴含着晋中一带的水文化、敬土迎新及祭祀等传统。这凸现出节气民俗在时间观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三种类型,反映了以介休为范例的晋中地区人们对时间节序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认同,体现了晋中人们对黄河流域一带自然物候及生产生活的认识,呈现了不同时间观念相互交织的黄土社会。

  • 标签: 节气民俗 时间观念 文化选择 黄土社会
  • 简介:陆丰市碣石镇新酉村有一座军城隍庙,人称"外城隍",坐北朝南,建筑面积颇大。庙前是戏台,两侧有庆福庵及其他附属建筑。该庙现存碑记共74块。在后殿东西两庑的墙壁上,镶嵌着大小55块清代碑记~①,另有18块碑记镶嵌于庆福庵庭院东墙上。庙门左侧还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巨大碑记。2005年以来,我曾多次到军城隍庙考察,并重点将碑记拍照、存档。引起我极大兴趣

  • 标签: 碣石卫 海丰县 庙前 后殿 两庑 题刻
  • 简介:"五凉"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连年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前凉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后凉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南凉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西凉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99年,历时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期相始终。

  • 标签: 优婆塞戒经 写经 南凉 张轨 八年 大般涅槃经
  • 简介:2015年8月21日,我校区域发展战略主题展馆创意设计团队在苗登宇副院长率领下访问巴黎高等教育集团,并与巴黎高等教育集团总裁利维尔·德·拉卡尔德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谈.我校代表团首先在利维尔·德·拉卡尔德的陪同下考察了巴黎高等教育集团的纺织品与时尚设计专业教学环境与设施.在之后的座谈会上,利维尔·德·拉卡尔德介绍了集团的学校、学生、专业与对外交流等情况.利维尔·德·拉卡尔德回顾了3月份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进行访问并与潘鲁生院长会谈的情况,并就与学校初步达成的相关意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相关合作建议与合作方式.

  • 标签: 教育集团 创意设计 代表团 巴黎 艺术交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简介:2015年1月,在四川音乐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历经两年多的精心筹备和艰苦努力,根据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教育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授予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的决定(川社发[2014]31号),四川音乐学院申报的“西南音乐研究中心”获批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2015年1月16日,学院院长林戈尔教授、科研处长雍敦全教授出席授牌仪式。

  • 标签: 四川省教育厅 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科学 音乐研究 西南 四川音乐学院
  • 简介:本文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对象,讨论日记主人如何运用绘画实践及其作品,建构并经营其社交生活,着重分析书画在其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沟通功能,也使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首先,仪式性和非仪式性场合的赠礼画在谢兰生与友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了沟通的功能。其次,谢兰生与人会晤雅集时,往往通过书画创作增加社交生活的文化内涵。再次,在携友出游这种流动雅集中,谢兰生与僧道、寺庙的交往,为繁嚣的商业城市注入一份从容幽雅的闲情逸致,也为广州文化的丰富面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脚注。

  • 标签: 谢兰生 日记 广州画坛 文人生活
  • 简介:清初画坛,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浓重的一笔,各绘画流派风格林立,百花齐放。由于明亡清兴的特殊时代背景,文人与画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际遇,从而针对外族统治所呈现出不一样的政治态度与处事方式。

  • 标签: 新安画派 金陵画派 清初 地域性 作品 馆藏
  • 简介:2014年12月27日,“浦江行一马锋辉水墨画作品展”在浙江省浦江仙华文景园书画会展中心举行。展览展出艺术家马锋辉近年创作的水墨作品110余件,是马锋辉首次举办大型综合个展。马锋辉现为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浙江美术馆馆长。此次“浦江行”所展示的水墨画作,是马锋辉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同筑中国梦、共绘浦江韵”浦江行采风活动以及多次往返家乡中写生创作的作品。展览分为“浦江行”“松风在怀”“笔意墨韵”三个部分,即以写生的方式描绘故里,以独特的笔墨抒写松树,并在山水花鸟间展示其恢弘之气。

  • 标签: 会展中心 浙江省 作品展 水墨画 浦江 书画
  • 简介:随着天竺、西域、日本、朝鲜等地信众的巡礼和官方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东亚多地完成信仰空间的复制。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建构及信仰空间复制对于研究佛教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方志、僧传、行记、灵验故事、敦煌遗书等相关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发生多层次演变的原因及"文殊一五台山"信仰的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关注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模式。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简介: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是世界顶级的电子艺术平台,在数字艺术领域拥有最为前沿的理念与最优秀的作品。在数字技术进入艺术家视野的半个世纪后,林茨电子艺术中心向世界展现了数字艺术与科学深度结合后的全新作品,数字艺术的视觉面貌由此发生了新的转变。

  • 标签: 林茨电子艺术中心 数字艺术 科学
  • 简介: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存续问题成为多方讨论的热点。然而,在对当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同时,也应孕育出一种如何看待民间传统文化并使其活态传承,进而保护当代文化多样性的"非遗"话语。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回族民间传统技艺焕发生机创造了契机,这门传统技艺既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是现实生活中被延续的,是一种"活"的文化。文章以宁夏首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的黄渠桥清真爆炒羊羔肉制作技艺为个案,运用民族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传统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该项技艺中所包含的历史记忆、民族生存智慧及其面临的问题。

  • 标签: 回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活”态
  • 简介:各位理事、同志们: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标签: 第六届理事会 第五次会议 文艺工作者 中国 导向 创作
  • 简介: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根植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明,是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代表形式,蕴含着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作被称为"草原活化石"的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正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如何在进一步认识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生存环境与价值基础上,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游牧文化日益遭受现代化进程冲击下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是解决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 标签: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演变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价值 传承与保护
  • 简介:作为西湖博览会金牌会展项目之一,这场展览将全面展示包括国大师作品在内的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这里,有一群掌握手工技艺的匠人,有一些历经时间雕琢的工艺,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生态艺术集群,有一股由“制造”转为“智造”的匠心力量。

  • 标签: 国际会展中心 西湖博览会 工艺美术 杭州 和平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