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终南山,简称南山,又称中南山、太乙山,位于陕西西安市南40公里处。终南山是群山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山、圭峰山、骊山等。因千山横亘,奇峰峻峭,风景秀丽而成为古代祭祀的福地,现已成为西安市的游览胜地,1992年列入国家森林公园。

  • 标签: 汉班固 《终南山赋》 赏析 文化内涵
  • 简介:《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翘楚之作,该剧讲述了战国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时如何主持泰国进行内外征伐邦交的故事。一方面,剧作在情节叙事上,以战争故事与人物故事交织叙述的方式,展现出平衡舒适的叙事美感;另一方面,剧作在人物叙事上,准确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度”的问题。整部剧在叙事文本上呈现出“中和之”的独特叙事风格。

  • 标签: 历史正剧 大秦帝国 影视叙事 中和之美
  • 简介:妮·莫瑞森的名著《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评论界和读者的浓厚兴趣。它反映了主人公奶娃在精神上的成长道路,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会飞的黑人这一神话。从黑人神话的角度解读飞翔意象,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意象对于新大陆的美国黑人民族的发展有着令人兴奋的实用价值。基于全人类想飞的共同愿望,飞翔意象又把《所罗门之歌》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推动了对这本优秀作品的跨文化解读,提高了它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借助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还能够回答奶娃到底能飞多高这个似乎无解的问题。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神话 民族 意象
  • 简介:本文以第一联的五种英译本为探讨基础,从诗译的语言、形象、音韵、流动性及意境等几方面对汉诗的英译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任何翻译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目的决定着如何英译为最佳.

  • 标签: 《诗经·关雎》 诗译特征 翻译美学 比较分析 目的论
  • 简介: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学术界许多关注,但对其评价却两极分化:有的学者恭推它为上等的艺术佳作,有的却把它定性为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政治宣传品.确切地说,这样的评价都有失公允,或者说过于武断.本文拟用新历史主义和生态批评的观点,重新阐释这部文学名著,认为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在哲学思想、创作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兼收并蓄,这正是该小说既畅销一时,又能流芳于世的原因所在.

  • 标签: 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 目的论 非目的论 兼收并蓄
  • 简介:张若虚是唐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并非职业诗人。在《全唐诗》里他的诗仅存两篇,《春江花月夜》一篇,就确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很高的文学地位,该篇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因其淡雅清丽的绘画,余音绕梁的音乐,清幽邈远的意境,诗话时空的哲理,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咏叹、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诗篇由情入境,最后以景结情,写春江花月夜美景,写宇宙人生之哲理,写普通人世间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汇成了一种情、境、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编织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 标签: 《春江花月夜》 诗情 意境 优美
  • 简介:E.L.多克罗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进军》问世不久就获得很多殊荣,被称为作者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传记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与众不同的历史修撰风格,构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历史小说。

  • 标签: E.L.多克托罗 《进军》 元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 简介:近日,意大利塔兰双海华侨华人工商会隆重举行成立庆典仪式。前来参加大会的有中国驻意使馆参赞唐友京、塔兰省主席、塔兰托市政府市长、圣·乔治市市长、意大利宪兵总督以及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区侨界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近两百人参加大会。

  • 标签: 华侨华人 工商会 庆典仪式 意大利 市政府
  • 简介:诗歌具有同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性,它在语言外在形式上体现为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在内质上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心灵的律动。"九叶"诗人陈敬容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外在形式,更关注诗歌的内在音乐性,其诗依情感之需要,发生或长或短、或疏或密、或整齐或参差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陈敬容 诗歌 音乐性 节奏 自由诗
  • 简介:在60-80年代的三十年间,他是多么重要而又有影响,每年每天都响彻着他的声音,人们争论着他的作品,可是当今,在政客、市场和反文化的时代,他似乎被疏远和遗忘了,不为今天的作家和读者所熟悉!应从哪些方面来勾勒一下他的情形呢?他曾是多民族苏联文学的骄傲,是国际主义和各民族友谊造就而成的:一个吉尔吉斯人,能用俄语写作而且其作品能在世界上如此大量发行,以至使他成为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成为整个星球的作家……现在如何给他定位呢?定在什么文学史上?对

  • 标签: 文学评论 俄罗斯 艾特玛托夫 文学创作 创作视角
  • 简介:鲁迅在作品《野草》中,多处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意象来表达独特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感受,在《好的故事》中,鲁迅以和谐的色彩配合营造了神往中的美的意境,而在《死火》中则以冲突性的对比色彩形成奇诡的异景来表达痛苦、激越的现实生命感受,对比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色彩搭配意象,能更真切地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哲学。

  • 标签: 《野草》 色彩搭配 意象
  • 简介:隐喻绝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意昧着人对自己存在的诗性发现,既是人对世界加以符号化的过程,又是人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精神努力。可是,19世纪末踏入诗坛的康斯坦丁诺斯·卡瓦菲斯却自觉走上了一条放弃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书写道路。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蒂斯认为堪与艾略特“并驾齐驱”的希腊现代诗人在诗中基本不使用隐喻和意象,而是遵循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词与句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原生态,也很少使用形容词和感叹词,力求回到语言的原初意义上从事创作。诗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实际根源于他本身浓厚的抒情气质,他这种有意识的压抑令情感在反弹中产生了更大的能量,从而获得了理性与激情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的美学效果。

  • 标签: 卡瓦菲斯 历史诗人 诗歌的叙事性
  • 简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一部借旅行叙事来表达成长主题的小说。由于小说上下两部分分别聚焦于意大利旅行和英国本土生活,其叙事连贯性和主题统一性一直备受争议。这主要是由于对旅行叙事的狭义界定和对旅行隐喻的不完全理解造成的。这种局限性导致以往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凝视活动在主人公露西的身份建构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延续旅行叙事和实现旅行隐喻的一个关键手段,凝视活动在小说上下两部分贯穿始终。围绕凝视客体和凝视主体的"意义"和"真实性"问题,小说描述了露西在凝视对象、凝视方式和凝视关系上的转变,展现了她在凝视活动中对他人身份进行识别和分化、对自我身份加以认识和定位的成长过程。

  • 标签: 游客凝视 旅行叙事 旅行隐喻 身份建构
  • 简介:<正>古往今来,在众星争辉的诗的星空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少数星斗闪射出耀眼的光芒,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伟大诗人莱蒙夫,就是这样一颗放着异彩的诗歌巨星。莱蒙夫(1814—1841)只活了二十七岁,生前始终是个青年诗人,但他是不朽的,他比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活得更久长,他死后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上知道他名字的人越来越多。莱蒙夫的诗歌天才,由于他过早地离开人世而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成为一曲没有唱完的歌,但他身后所留下的文学遗产,就足以显示它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了。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枪声,惊醒了包括莱蒙夫在内的整整一代人,而作为这一代人的杰出代表的他,又被沙皇走卒致普希金于死命的枪声进一步唤

  • 标签: 抒情诗 诗人之死 四十年代 当代英雄 莱蒙托夫 思想深度
  • 简介:◇多克罗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是来自中国的一名教师.请问你去过中国吗?◆(高兴地)去过一次.那是1988年,我随一个作家代表团来到中国.我们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和西安.西安的兵马俑和羊肉泡馍令我难忘.记得那天我们在一家饭馆吃羊肉泡馍,有许多市民,非常热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的小说深受中国读者欢迎,到目前为止,有四部小说已被翻译成中文:《拉格泰姆时代》、《比利·巴斯盖特》、《上帝之城》和《大进军》;报刊和网页上都有关于你作品的论文、评论和介绍.

  • 标签: 之中美国 作品之中 多克托罗
  • 简介:E.L.多克罗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其作品经常以对美国历史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式来批判美国的社会现实,这在《自来水厂》和《大进军》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两部作品里,作者分别借助"镀金年代"和美国内战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想象,揭示了当代美国科学主义影响下的科学伦理危机:科学家在实验中对弱势群体的无情利用,科学与财富和权力的勾结以及科学家在对理性知识的过度追求中所出现的伦理情感异化,从而变成了科学主义"怪人"。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美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危机及其社会危害不仅可以增进读者对多克罗本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也更能让他们反思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 标签: E.L. 多克托罗 科学主义 科学伦理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