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的血管周干细胞(humanperivascularstemcells,hPSCs)的特点,并探讨其成骨、成脂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流式荧光细胞分选技术(FACS)在12例行吸脂手术患者的脂肪标本中分选出人基质血管成分(humanstromalvascularfraction,hSVF)和由周皮细胞(CD34^-、CD146^+、CD45^-)与外膜细胞(CD34^+、CD146^-、CD45^-)组成的hPSCs进行培养,比较其克隆增殖能力,然后将2种细胞进行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诱导结束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并检测成骨诱导后的成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结果hSVF和hPSCs均以纺锤形成纤维样细胞生长,hPSCs呈现出更快的融合趋势,且细胞形态更均一。hPSCs细胞相比于hSVF具有更强的克隆增殖能力(P〈0.05)。hPSCs细胞在成骨及成软骨方向比hSVF具有更强优势,而hSVF在成脂方向比hPSCs具有更强优势。成骨诱导后,hPSCs的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相对表达量要明显高于hSVF(P〈0.05)。结论hPSCs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且其在成骨方向具有很强优势,可成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人血管周干细胞 人基质血管成分 成骨分化 成脂分化 成软骨分化
  • 简介:对1998—2007年间收治的58例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人口学资料、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结果。结果:男19例,女39例,64%的患者病变位于头颈部.3例合并卡-梅综合征.21例无影像学资料.37例行B超和(或)MRI检查,85%的患者B超为混合性回声。

  • 标签: 血管瘤 影像学特征 流行病学 治疗效果 儿童 卡-梅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治疗策略。方法:将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入的26例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分为合并DIC组与未合并DI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检查指标及治疗经过。结果:(1)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中性粒细胞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9.73±3.97μg/mLvs.3.20±1.61οg/mL,(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8.95±3.06svs.11.01±1.15s,(P〈0.05)、纤维蛋白原5.95±1.64g/Lvs.2.70±0.54g/L,(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7.2±10.48svs.38.34±4.26s,(P〈0.05)、行紧及气管插管人数7/4vs.2/13s,(P〈0.05)、行床旁血滤人数5/6vs.0/15,(P〈0.05)、死亡人数3/8vs.0/15,(P〈0.05)、平均住院日23.45±15.66vs.12.20±3.87,(P〈0.05)数值均高于未合并DIC组。(3)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入院处理不当时白细胞计数9.93±2.71%vs.14.09±3.31%,(P〈0.05)低于未合并DIC组。结论: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患者病情危重,处理不当有严重出血可能,需结合凝血指标及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对于确实合并DIC者,在纠正DIC的前提下先行通畅气道,紧急治疗全身中毒,改善微循环,局部病灶应视情况于全身症状稳定后再行处理。

  • 标签: 口底蜂窝织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老年人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A系小鼠胚腭突细胞增殖和DNA、蛋白质及PGE2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9组,每组设平行4孔(瓶),分别加入VEGF,使其终浓度为0.005ng/ml、0.01ng/ml、0.05ng/ml、0.1ng/ml、0.5ng/ml、1ng/ml、5ng/ml、10ng/ml、50ng/ml.每组均设空白对照.在实验后第1、3、5天分别检测细胞的OD值、DNA、蛋白质和PGE2的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VEGF促进DNA及蛋白质合成,明显刺激A系小鼠胚腭突细胞的分裂增殖.VEGF对腭突细胞PGE2的合成具有双重效应,即加入VEGF后,培养早期促进PGE2的合成;而在VEGF作用后期,则抑制腭突细胞PGE2的合成.结论VEGF促进腭突细胞的增殖,与其他生长因子一起,共同调节腭突的发育.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腭突 细胞培养 增殖 代谢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人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牛作崩,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整合素α1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c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Blot结果提示Ang-1和整合素α1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和整合素α1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黄芪多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胶原 血管新生
  • 简介:先天性血管瘤是婴幼儿血管瘤的特殊类型,分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和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2种亚型,临床少见,治疗意见尚不统一。本文报告1例右下颌下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病例,经口服普萘洛尔(14个月)治疗,获得理想效果。认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或消失,应早期干预。口服普萘洛尔的不良作用少且轻,可作为一线治疗。

  • 标签: 先天性血管瘤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下颌下区 普萘洛尔
  • 简介:人们已经对牙体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便未来能应用于再生口腔医学。本研究从正常阻生的第三磨牙中分离人类牙髓干细胞(DP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DPSC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别用茜素红S和油红O染色进行评估),显示出其多能性。在正常培养条件下,DPSC造血干细胞标志(CD45、CD31、CD34、CD144)呈阴性,间充质细胞标志(CD29、CD90、CD105、CD166、CD146、STRO-1)呈阳性。在成骨诱导液中培养3周,这些标志的表达均有所下降。

  • 标签: 成骨性分化 牙髓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增殖 体外研究 人类
  • 简介:目的: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监护下一次性拔除多颗牙齿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安全拔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215例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血压、心率在麻醉时及术中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心率较麻醉中显著降低(P〈0.05),术后2小时血压会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术中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所有患者术后拔牙创均无明显出血。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术后镇痛及加强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次性拔除多颗牙齿是安全可行的。通过延长心电监护时间发现当手术时间延长及手术难度增加时,老年患者的血压会持续到术后2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 标签: 老年人 拔牙 心电监护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骨形成蛋白-2(BMP-2)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结方丝,抬高咬合0.5-0.8mm,建立1、3、7、14、28d组咬合创伤模型,通过拍摄X线片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观察各大鼠Vc内BMP-2mRNA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咬合创伤第1天BMP-2表达下调,第3、7、14dBMP-2表达持续上调,28d组BMP-2表达量下调趋于正常水平,14d组表达量最高(P〈0.05)。结论:BMP-2mRNA在咬合创伤大鼠Vc内表达,表达量的高低与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相一致,即牙周损伤程度重时Vc内BMP-2高表达,牙周损伤程度轻时Vc内BMP-2低表达。

  • 标签: 骨形成蛋白-2(BMP-2)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
  • 简介: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需要能提供足够组织量的游离皮瓣。背阔肌皮瓣可达20cm×15cm,适用于这类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本文报告1例外伤导致的颅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颅骨、颧骨、颧弓、硬脑膜暴露,既往有烟雾病病史,曾发生颅内出血,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及左侧肢体功能障碍,行双侧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该患者面临再次及反复出血的威胁。应用游离背阔肌皮瓣成功修复了颅面部缺损,并避免了颅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游离背阔肌皮瓣 烟雾病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评价emdogain对直接与间接共培养条件下成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成骨及成血管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成骨样细胞(MG63)按2∶1比例于12孔板内进行直接及间接共培养,并使用不同浓度(0、0.1、1、10、50μg/mL)的emdogain共培养细胞72h。采用细胞计数仪结合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共培养细胞。对分选后的成骨样细胞及内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蛋白(Col-1)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1(Flt-1)、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2(KDR)、vonWillebrand因子(vWF)、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EPCR)、E选择素(E-Selectin)、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直接与间接共培养条件下,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细胞增殖率逐渐下降。50μg/mL浓度的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MG63表面ALP和Col-1表达水平逐渐增加;50μg/mL浓度条件下,表达水平最高且与其他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1)。同一emdogain浓度条件下,直接共培养MG63表面ALP及Col-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P<0.01)。除10μg/mL组外,直接共培养条件下,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P<0.01)。50μg/mL组直接共培养的HUVEC表面Flt-1、KDR、vWF、E-select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及直接共培养的其他各组(P<0.01)。间接共培养条件下,HUVEC表面EPCR及Ang-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直接共培养(P<0.05)。结论:Emdogain对共培养MG63和HUVEC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50μg/mL可能是emdogain作用的关键浓度。在直接共培养条件下,50μg/mLemdogain抑制MG63及

  • 标签: EMDOGAIN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直接共培养 间接共培养 细胞增殖
  • 简介:目前,普萘洛尔已成为复杂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其究竞是通过何种机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仍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启示。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分子生物学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背景:在超重个体和西方人群中制备最佳厚度的股前外侧皮瓣是一项挑战。作者描述了一种新颖的蜂窝技术,用于超重患者的超薄股前外侧皮瓣制备。方法:40例体重指数大于25kg/m的患者需要薄的股前外侧皮瓣进行重建,随机分配到蜂窝技术组或显微分离技术组。蜂窝技术组使用Cavitron超声波手术抽吸器进行皮瓣修薄,显微分离技术组中使用常规显微分离技术进行皮瓣修薄。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皮瓣制备 荧光血管造影 超声吸引器 试验研究 吲哚菁绿
  • 简介:目的:颈动脉三角区肿瘤的准确诊断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关系的价值。方法:分析收治的19例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和4例颈动脉体瘤的MSCTA影像学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能提供高分辨率、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准确显示肿瘤实质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MPR能提供神经鞘瘤瘤体精确的影像,但与血管的关系显示较差;MIP和VR则能直观地显示颈动脉影像及其移位情况。MPR和MIP能从不同观察面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实质情况,同时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VR是颈动脉体瘤最佳的成像方式,能提供精确的瘤体与动脉的关系,如瘤体包膜与血管外膜的关系等。联合应用MPR、MIP和VR技术,能提供敏感精确的影像。结论:MSCTA后处理技术能为神经鞘瘤及颈动脉体瘤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信息,有效鉴别肿瘤;同时其能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三维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颈动脉 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 简介:牙周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两大口腔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是造成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牙周疾病是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牙周疾病都表现出牙龈的炎症,牙周炎时还有深层牙周组织的病变,轻到中度牙周炎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重度牙周炎患者才出现脓肿、不适、牙齿松动和移位等症状,在检查时会发现牙周的炎症和破坏表现,如牙龈红肿、易出血,探诊时可发现有牙周袋形成、牙周附着丧失,X线片上可显示患牙的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重度患者会有牙的松动或脱落,从而造成咀嚼等功能的丧失。

  • 标签: 牙周疾病 心血管疾病 全身健康 糖尿病 牙周炎患者 慢性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