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 标签: 胡适 “活的文学” 民间文学 文学性
  • 简介: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最重要的两大源头。从文化传统上来看这两者是异质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永恒的对立和相互冲突。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世俗人本主义体现了个体本位对自己原欲和价值追求,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的宗教人本主义表现的是上帝对世人的博爱和救赎,两者都是从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从“两希”文学传统的差异入手,从文学史历时的视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及最后逐渐融合的过程。

  • 标签: “两希”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 对话 冲突 融合
  • 简介:《论文学文学》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切入点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大胆质疑、不懈追问以及强烈的历史意识,是本专著突出特点。在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中,作者坚持从细读文本出发,同时又以哲学、历史、文化的宏观视野为平台,对所考察的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审视。使其研究成果既体现出文学研究中应有的审美特性,又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品位。

  • 标签: 人道主义 审美立场 宏观视角 质疑与追问 历史意误解
  • 简介:<正>日本小说家石坂洋次郎战前凭借一部脍炙人口的《年轻人》在日本文坛声名鹊起,战后则以《绿色的山脉》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作品奠定了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被冠称为"青春物""中间小说"等,大多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然而石坂洋次郎的文学之路并不是始自大众文学,而是纯文学(即私小说)。一个原本决意投身纯文学创作的文学青年缘何中途放

  • 标签: 石坂洋次郎 文学世界 大众文学 私小说 葛西善藏 日本作家
  • 简介:东欧、拉美,伊斯梅尔·卡达菜、加西亚·马尔克斯,《梦宫》、《百年孤独》,这只是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的两块文学版图,两个人名和两本书。本次交流的主题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对话和互动。然而,如果没有翻译家,我们不会有机会亲近那些伟大的灵魂。

  • 标签: 文学杂志 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滇池》 交流 对话
  • 简介:11月13日老辞世的消息令我震惊、不敢相信,几天前他还和我、和我女儿在电话里谈笑风生。还介绍我女儿因工作上的事情去找一位马来西亚籍的朋友,还说他的名字和我只差一个字,并说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好心、热心的人。我女儿找到了这位朋友、通了电话。真如老所言深深体会到那位朋友的热情和真诚。话音还在回绕没想到老却默然离开了这个他十分酷爱的世界,离开了那么多热爱他、关心他的人。

  • 标签: 悼念 马来西亚 朋友 女儿 电话 真诚
  • 简介:网络文学的跨界发展是"互联网+文学"的最好注解。互联网是网络文学的物质基础,文学是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资本是网络文学的市场推手。

  • 标签: 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互联网 文学 资本
  • 简介:在近年的文坛上,新时期文学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复杂存在。对其时限、性质及与五四文学乃至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的界定一直未有定论,尤其是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有人称新时期文学是对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断裂甚至反叛,亦有人指出其应是一种对文革二元论的隐性回归。本文试图采取相对客观的态度,立足于文学的真实,对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关系作一梳理与探讨。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文革文学 十七年文学 延续 向内转
  • 简介:马华文学在60年代开始,与台湾、香港两地文学界发生密切联系,中国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与渗透,也由此而绵延。台湾、香港两地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是长期而多方面的,特别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即新马分治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流行于台湾的现代派文学,以及香港...

  • 标签: 马华文学 香港文学 现代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诗 现实主义
  • 简介: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文学沙龙上,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做过一次诚恳的检讨,他说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宣布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却告诉他网络文学的要害不在文学而在网络①。网络文学的要害真的在于网络吗?抑或还是在于文学?这涉及自它产生以来,对其本体构建的认知问题,大家争论的实质上指涉到当代所有艺术面临的基本问题:艺术究竟是技术的还是精神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焦点是它到底是为技术还是为艺术的文学

  • 标签: 文学本体论 网络文学 艺术 技术 北京大学 中国作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4
  • 简介:我认为文学不会终结的理由就在文学自身中,他的文学文学研究终结论,德里达和米勒的文学终结论

  • 标签: 人口文学 域文学 审美域
  • 简介:主持人语:对于英国这样的单一民族国家,无论是民族文学还是国别文学,都叫作nationalliterature,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显然有着更复杂的含义。首先,我们所接受的“民族”概念包含了作为民族国家之民族与作为文化、人种、地域族群身份之民族的张力。“中华民族”包含“多民族”,如何在尊重多民族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建构和维系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是这种民族张力的重要内涵。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始于晚清,基本完成于1930年代的文化想象和实践共同体,它通过对民族图腾、神话、历史地理的系统建构,建立了一种整体性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 标签: 多民族文学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多民族国家 “民族”概念 “民族国家”
  • 简介:“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 标签: 民族 国家 国民 民族文学 国民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02
  • 简介:我认为文学不会终结的理由就在文学自身中,他的文学文学研究终结论,德里达和米勒的文学终结论

  • 标签: 人口文学 域文学 审美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5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众化"文学运动产生的文学作品定性为通俗文学.本文在考察了通俗文学的特征后,认为"大众化"文学并不是从泄导人的生命的原始欲求的深层心理出发,也不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等通俗文学的必要特征,因而不属于通俗文学.无论在其学做目的,作品影响上,还是在该作者群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上,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现实情怀,因而"大众化"文学应该归属于严肃文学.

  • 标签: 通俗文学 “大众化” 文学运动 现实情怀 严肃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从比较文学的观念出发改革外国文学课程,有助于达到本科与硕士两个阶段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有助于增强课程本身的时代性与学术性,以解决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译本介绍、借鉴比较文学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可以提升文学史课的理论性,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学眼光。

  • 标签: 外国文学 教学改革 比较文学
  • 简介:泰华文学与中国的文化、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尤其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它们来自泰国的现实生活,具有泰国社会的特色。本文用文化眼光对泰华文学进行考察,探索它的传播及其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变化及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 标签: 泰华文学 泰语文学 影响研究
  • 简介:民族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中是一种富有统摄力的意识形态,其向阶级一民族主义的转换是把延安文学观念推向'党的文学'观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党的文学'是文艺整风后延安文学观念或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也是其至为关键的存在样态.至此,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也就由'民族形式'论争时期的民族-现代性转换为阶级-民族-现代性,进而言之为党的-民族-现代性,这是'党的文学'观的内在呈现,是文艺整风后延安文学观念的独特现代性表征.在毛泽东的理论建构中,'党的文学'观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因而此前学界根据把后期延安文学定性为'工农兵文学'是不准确的.

  • 标签: “党的文学” 民族主义 中国 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