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肾损伤患者诊断中尿糖与尿蛋白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社区2014年2月~2015年5月的早期肾损伤患者73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来社区体检的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均给予尿糖和尿蛋白检测,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组尿糖、尿蛋白检测阳性率。结果经检测可知,实验组患者的尿糖及尿蛋白水平、尿糖及尿蛋白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早期肾损伤患者时,通过检测尿糖与尿蛋白,可提高诊断正确率,促使患者尽早的接受治疗。

  • 标签: 尿糖 尿蛋白 早期肾损伤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69-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AP)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4例AP患者,测定起病后第1、3、5、7天血清CRP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行CT检查。按照AP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2例和SAP32例,比较各组间CRP水平。结果所有AP患者在起病第1天血清CRP水平均开始升高,存活患者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死亡患者CRP保持在较高水平;发病第3、5、7天MAP与SAP组间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CRP是监测AP病情进展的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指标,对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及预后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RP 急性胰腺炎 预测 评估
  • 简介: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抗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0.1(0.1μg)组(n=12)。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Western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r-OPN0.1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基底动脉p-JNK表达明显降低,脑脊液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抑制SAH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重组骨桥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率和临床用药情况。方法分析618例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雨花台区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实验室和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患病率为21.20%,使用ACEI或者ARB患者占41.22%。结论糖尿病合并尿微量白蛋白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抑制剂的使用率较低,社区医院需提高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力度和对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尿微量白蛋白 临床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越大、梗死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是脑梗死患者良好的检测指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乙肝病毒双阳性孕妇,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了人数均为30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孕28、32与36周时,研究组取300IU的HBIG行肌肉注射,对照组未注射;出生后,实验组于24h内给予HBIG肌肉注射,并连续几个月注射,对照组未进行注射,仅接受常规疫苗。结果1岁时,实验组的乙肝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过程中,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阻断作用,大大降低了双阳性母亲子女感染HBV的可能性,效果显著。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乙肝疫苗 乙肝免疫球蛋白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方法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3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时期来我院实行健康检查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行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和空腹血糖检测,并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结果和空腹血糖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差异P<0.05。结论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实行有效评估,值得推广。

  • 标签: 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 糖尿病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临床检验分析,探究其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在我院进行乙肝治疗的128例患者,按照病情将其分为A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及B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另选取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作为C组,比较其免疫球蛋白水平。再将128例患者按照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及未好转组,比较其免疫球蛋白水平及TBIL及ALT。结果A、B、C3组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A组最高,C组最低。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其检测结果判断患者病情。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检验分析
  • 简介:乙肝是一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人口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目前的疗法还很难实现乙肝病毒学治愈的目标,由于共价闭环DNA(cccDNA)可在感染的肝细胞中非常稳定的长期存在,导致HBV的持续感染和停药后HBV的再复制。

  • 标签: NTCP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类似物 肝细胞 携带率 转运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观察组,根据梗死程度分为三组,轻度患者10例为A组,中度患者10例为B组,重度患者10例为C组,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均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B组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A组(P<0.05)。C组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A组和B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具有正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且病情越严重,升高幅度越大,二者呈明显正相关性。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了胃癌肿瘤组织中BTG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接受正常胃镜检查的4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标本中BTG1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2组标本BTG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BTG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肿瘤组织中BTG1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TG1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G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分型、临床分期、肿瘤浸润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BTG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组织分型、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之一。

  • 标签: BTG1蛋白 胃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同时机体可伴发各个系统的异常变化,其中心脏功能紊乱和心肌损害是最常见的。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可伴发血清肌钙蛋白T及心肌酶谱的升高和心电图的变化,临床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并尝试其作为观察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及评价脑梗死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就心功能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进行阐述。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肌钙蛋白T 心肌酶谱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糖化血红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多种临床常见病联系密切,对两者的共同监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等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两者的生化特性、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感染采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价值。方法2016年1至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细菌感染患者139例,按重度感染组79例和局部感染组60例划分,选取同期病毒感染者60例,设为病毒感染对照组,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各组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情况。结果重度感染组、局部感染组PCT、CRP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感染组PCT与局部感染组PCT对比,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病毒感染组PCT同健康对照组PCT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细菌感染组PCT、CR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细菌感染病例,采用PCT与CRP联合检测,可有效及时诊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两项指标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利于评估疾病预后。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联合检测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指标中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恶性肿瘤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健康体检组,检测各组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组的FIB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的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其应用价值可做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恶性肿瘤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1~2015.3新生儿科NICU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新生儿采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对照组早生儿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两组早生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辅助灌肠排便天数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出院时间和出院后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护理后发现,实验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儿的辅助灌肠排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新生儿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出院时间与对照组出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随访至12个月,头围、身长、体重发育及智能发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成熟,降低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几率,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且出院后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同早产儿奶粉喂养的新生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临床喂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