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到电影的演变探讨(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24
/ 2
电影利用影像的优势,借两个时空的不同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昏暗代表过去时空,萨拉抑郁的心境,大海朦胧的外衣,让整个“过去”都呈现出黑灰阴冷的气氛。然而,随着人物命运及心情的改变,画面由暗向明转变,这点从人物的服饰上就能表现出来,起初莎拉的
服装和帽子等均是黑色,由此可以反映出她内心的压抑。而当他遇见查尔斯,并且和他产生了爱情到最后的结合,她逐渐地脱区了一身黑色,到影片末尾她的打扮已经是暖色系的了。明亮代表现在,代表着安娜与迈克的生活,和很多现代人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着激情,激情背后隐藏着的是现代人的极度空虚。激情过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生活,生活大多数时间是平淡的,暗淡的。昏暗与明朗纵横交错,过去与现实自如穿梭,让观众沉浸在一种神秘莫测的变幻中,过去时空是被演绎的情节,是虚幻是梦境。却又是那般真实的表现在人们眼前,现在时空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但人物的情感却是那么的脆弱与不堪一击,生活就是这样的巧与不巧,这是值得我们玩味和思考的。
过去与现代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了人们的爱情与理想信念的不同。在过去,人们的情感是被压抑的,没有自由,而到了现代,人们完全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爱人,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安娜,她是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有事业,有婚姻,有爱情,当然这爱情完全是随自己的心意来。她清楚生活是生活,演戏是演戏,有时可以混杂但绝不能取代,这也许就是她的价值观。
影片给我们展示了莎拉与查尔斯,安娜和迈克两对恋人的感情纠葛。其中,莎拉和查尔斯并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他们只是被演绎的角色。而现实中的安娜和迈克,他们的情感看似真实,却又那样的脆弱。特别是全片的最后,迈克望着安娜的汽车离去,向着窗外竟喊了声“莎拉!”从迈克的表情当中,我们能断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追求与爱的那个人到底是莎拉还是安娜。那时候的迈克正处于一个自造的虚幻与癫狂的情境当中。
其实安娜就是莎拉,莎拉就是安娜,她们的内在生命特征是一致的,只不过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罢了。莎拉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查尔斯,也把现实里的迈克吸引住了。四人之间可以说是互相彼此吸引,是灵魂对灵魂的爱慕。他们都有极强的生命动力,这动力促使他们追求,在虚幻与真实中不停追求,目的和结果是什么早已不重要,重要在于,虚幻与真实间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回到电影,假设安娜没有离开,又或者她回头了,迈克是否会像在戏中的查尔斯一样放弃原本的选择和她在一起呢?这种设想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安娜知道她该如何选择,因为她认得过去与现代,虚幻与真实。
(三)“转身之时,众里寻她”——小说到电影
★关键语:差异的认识,改编的意义,《法国中尉的女人》;
针对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论战在影视文化圈内愈演愈烈。根据它的激烈程度,我们基本可以掌握其发展走势。改编作品层出不穷,如《广岛之恋》,《铁皮鼓》和《达芬奇·密码》等这些都属于成功之作,它对原著小说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利的。近些年改编作品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质量却没人敢保证。很多电影的制作者们急功近利,一切为了赢利,这样的事实着实让人担忧。除去着这些“商人”,还有的情况就属“好心办坏事”,那么,我们还是有必要来弄清些本质性的问题。
小说文本都是抽象符号(文字),是一个词汇的结构,其间充满了意义与观念,并且用它们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和控制着读者的意识。影视剧也是一个文本,它则是一个具象符号系统(直观的图像场景),是通过一组镜头与另一组镜头连接起来的。由于影视这种媒介的本质,这种文本类型的决定性是一种通过时间的运动讲述行动与事件的序列的叙述。
由于在叙述性小说中,基于叙述的偶然性的行动与事件的持续时间是占优势的。此外,叙述性作品需要话语的持续。这样,语言文本可以在故事世界的叙述时间和空间里往返,穿越,有时甚至停留。所以,即使细节描述打断了故事的进程,在语言文本构造的话语链范围内,读者意识也不会被打乱。但是影视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来不言而喻的“呈现”。由于详尽描述引起的对故事的打断,常常打乱只是跟随着影视镜头而行动的观众的意识。甚至当故事的行进没有被打断时,影视的镜头语言也要求观众去推断。由于它的感性形象并不完全像说文本那样,用通过词语命名观念结构的指称方式表达,影视的特性就不仅是概念性的,而且是形象性的。随着这些感性的、连续的形象的运动,观众必须通过自己推断来表达形象的意义。所以,影视剧通常很难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原貌照般。《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如果照搬小说的模式拍摄电影的话,我想不光观众无法欣赏,就连导演也应该不知所措。于是,就涉及到改编的问题,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足见该小说改编的难度,因为,不仅要对文本进行必要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对结构的安排处理,结构设计好,电影就已成功了一半。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难以成功,往往还有以下两方面因素:(1)影视中的形象与读者对小说的想象无法重叠,甚至存在很大反差。(2)文字内含的意义无法在影视中呈现,这突出表现在对经典名著的改编中。那么,事实证明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改编案例中极为成功的,虽然,在关于电影理念上有人持不同声音,但从电影改编本身《法国中尉的女人》无疑是做了诸多努力和尝试的。比如:电影大刀阔斧地削去了小说叙事的枝蔓,将因众多“离题”议论而显得散漫的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紧凑完整,这就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另外,电影套层结构的设计也为世人津津乐道。

小说与影视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因素,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点上,小说和影视作品具有同一性。特别是,小说与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分享同一个“潜文本”。它由特定的行动与事件串联在一起,为小说和影视提供了无法减缩的“叙述”的基本骨架。很多时候,这直接决定着小说如何改编成电影。改编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考虑到受众,特别是从读者到观众这一群体的能动作用。受众首先是一种社会性主体,而且还是多个文本的拥有者。他们的社会存在和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文本做出反应的期待视野和情感基础,决定了他们对不同文本的评价、取舍态度。如果我们的从业人员能按部就班,对应着踏踏实实的进行小说的改编工作,那么,我们的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市场将奏响又一曲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法国中尉的女人》,百花文艺出版社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美后现代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
《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影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红颜不再是祸水》,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