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社会主义实践历史揭秘(之二)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6
/ 4
八 历史真相:斯大林本是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的反对者
──介绍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生死论战

反对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的苏联主要领导人名单

托洛茨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宁重病期间中央工作主持人
斯大林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民族委员会主席。
季诺维也夫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
加米涅夫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布哈林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
克鲁普斯卡娅联共(布)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主席委员。列宁夫人与战友,列宁遗嘱的记录者与保存者

以上人员几乎就是能够决定当时苏联命运的全部高官!!
斯大林的确是苏联社会主义的真正缔造者。是斯大林,1928年正式宣布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使苏联进入全面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之中。
1838年,斯大林领导下所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把斯大林包装成十月革命前就是与反对派“反社会主义倾向”作无情斗争的坚定革命者:

托洛茨基分子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议在关于夺取政权的决议上指出:只有西方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时,才可把俄国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反对这种托洛茨基主义的提议。
斯大林同志说:“很有可能,俄国正是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只有欧洲才能给我们指示道路的陈腐观念。有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我是主张后一种马克思主义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219页) 其实,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出编造的痕迹,因为托洛茨基不仅没有反对以革命夺取政权,而且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甚至还够不上说话的级别。
十月革命后,国际上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苏联已经不能盼望苏联革命能够成为欧洲以致世界革命的导火索,也不能盼望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的西欧来援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已经多多少少地意识到了,苏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眼光从国外收回到了国内。十月革命的胜利,人们不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会不会成功的问题存反对意见。但对于社会主义能不能在一国胜利,特别是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能不能建成,即使建成了又能不能坚持下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开始时,斯大林还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他在《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义正词严地提出:

无产阶级在一国夺取政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建成社会主义,要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没有几个先进国家无产者的共同努力,在单独一个国家内无法解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

(参见《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60—61页)
那么,斯大林是怎样从正确的立场上转变到极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的呢?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书中,对自己在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上的几种态度和态度的根本转变进行了辩解。他说,是为了反对托洛茨基分子一国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在保守的欧洲面前站得住脚”观点,才在《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的初版里提出了“可是,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呢?不,不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给我们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的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象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他说,用“这种说法”反对托洛茨基分子的观点,“在当时(1924年5月)是足够的,而且无疑地是有过一定好处的”。“可是,当列宁主义在这方面所受的批评在党内已经被克服时,当眼前已摆着一个新的问题没有外援而可能用我国的力量来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显然就有缺点了,因而也就不正确了”。“根据这一点,我就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那本小册子(1924年12月)里改变并纠正了这种说法,把这个问题分成了两个:一个是免除资产阶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的问题,另一个是可能在一个国家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用以下两种方法达到的:第一,把‘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解释为只是通过‘几国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的‘免除旧制度恢复的完全保障’”;“第二,根据列宁的《论合作制》那本册子宣布的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我们拥有为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的一切。”(中国人民出版社1971年12月版《列宁主义问题》第156-158页)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斯大林在对自己进行诡辩,说自己说的“几国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是指从欧洲无产者从外部制止资本主义的武力入侵,而不是说欧洲无产者从经济和科技方面对苏联进行援助。至于苏联能否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根据列宁的论述,他是始终坚信不移的。

斯大林的诡辩并不成功。
不必说他“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给我们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的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象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这样的论述,不能反对托洛茨基们一国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在保守的欧洲面前站得住脚”观点,因为这与托洛茨基们的观点一致。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列宁写于1923年1月的《论合作制》既然是那么地肯定苏联的合作制“就是我们拥有为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的一切”,那么斯大林在1924年5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列宁的这么有力的观点来作为武器,来反对反对派,反而同反对派站在了一起,同意了多国胜利论。而要到仅仅是相隔了6个月即1924年12月又才拿起这个法宝来作武器,反过来反对多国胜利论?
斯大林的错误还不仅仅在于这一点点自我矛盾。更重要的错误是他没有理解列宁对合作制进行论述的真正目的和意图。他只看到了列宁在文章开始时讲的“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列宁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4卷第768页)却没有记住列宁在后面两页:“新经济政策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适合最普通农民的水平,它没有向他们提出什么更高的要求,但是,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列宁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4卷第770页)等论述。
我们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列宁的本意和斯大林的曲解。
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并没有以合作社来反对自己的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而只是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没有向他们提出什么更高的要求”。所以才提醒大家别忘了在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它预定的目标成果时,要对全国人民提出合作社这样的更高要求,以向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列宁明确指出,合作社的提出和实现,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以后的任务。“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那么,在不好的情况甚至在战争和动乱情况下,这个历史时代就会更长。究竟有多长?多少年?其实我们不能用确切的年代的数字来回答。联系列宁给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制订的战略目标——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先进的物质基础,我们只能这么回答,也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已经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再用整整的一个历史时代来解决苏联人民的文化水平问题,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较高文化素质来认识合作社的优越性,然后才来谈论和开展合作制。显然,苏联至今都没有达到这一历史时代,理由很简单:因为宣布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和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的一国胜利的苏联现在都不存在了。
显然,列宁的《论合作制》并不能成为斯大林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支点,更不能成为1928年放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把苏联推进到社会主义的借口。
其实,斯大林转变自己的观点,走上了错误的道路,除了对列宁错误的理解,还有更多原因,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权力斗争的需要。
以托洛茨基为首的苏联反对派,大都是坚定的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的反对者。在苏联是否能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们都有激烈的反对言词,而且在革命前后还与列宁进行过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苏联的反对派,似乎就是因为与列宁的意见不一致而得名。在苏联建国前后,在党内进行这样的无拘无束的争论,而且双方措辞都很尖锐,但列宁从不利用职权对不同意见进行压制,更没有对不同意见者进行人身迫害,似乎是党内生活的一种正常现象(党内甚至还存在不同理论派别,这虽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规范,但后来被作为资产阶段的派别活动而给予了镇压),也充分表明了列宁以及列宁主义具有大海一样的容纳不同意见宽阔的无产阶级胸怀和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以及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因而他也赢得了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真诚爱戴。
但是,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打破了这种正常的党风,为了登上权力的最高位置,他完全变成了一个政治掮客,开始在不应该有权术存在的无产阶级政党内玩弄起非无产阶级的权术来。他瞅准了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列宁的真诚爱戴这一点,首先逐步实现了自己观点上的转变,把自己伪装成为列宁的忠实继承人和列宁主义的捍卫者,把反对派极力推向反对列宁的敌对位置,利用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列宁的感情,对反对派形成高压态势进行打压。而反对派则完全蒙在鼓里,以为今天和昨天仍然一样,仍然和昨天一样在无拘无束地大喊大叫。其实他们早已象困兽一样钻在了斯大林的笼子。
在斯大林与反对派的斗争中,斯大林为了与他真正的权位对手托洛茨基作战,他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都采取了先利用后打击的办法,而使这几个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其立场和观点也随斯大林的态度而前后变化。我们在研究他们的时候,要排除这些对他们真正的观点和立场产生歧义的因素。比如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布哈林,他针对苏联农村的实际情况,著书立说,提出了“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只有白痴才会说,我们永远应当贫穷;现在我们应当采取的政策,是要能够在我国消灭贫穷的政策。”(《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68页)。他的本意是坚持列宁新经济政策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反对在苏联过早实施社会主义。鼓励农村中富农和富裕农民(实际上是苏联农村中的先进生产力。本作者注)通过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他的社会主义需要有物质基础的基本观点实际上与托季反对派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他把目光盯在国内,认为没有农民的富裕,苏联的工业也就没有市场,苏联也就形不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托季的目光则盯在国外,认为不管苏联怎么奋斗,都不能脱离国际环境这个事实,如果没有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国外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的援助,(他们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大多数国家所形成的国际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这个理论高度)苏联最终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们其实是各有倚重,各有道理,也各有偏颇。但都有同一目标:不能马上在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只是因为布哈林认为苏联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斯大林这时所主张的观点一致,与反对派有抵,便被斯大林利用。斯大林让他与反对派互相攻击自相残杀。在联共(布)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这个攻击和残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托洛茨基这个十月革命的实际领导者,这个托洛茨基主义的图腾人物,这个聪明一世的糊涂蛋,并没有看到布哈林与反对派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只看到斯大林对布哈林情有独钟而不去团结布哈林,反把布哈林当成了攻击对象,抓住了布哈林的次要缺点大做文章,他大力嘲讽布哈林把苏联与国际客观环境割裂开来的观点时说:


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我们是否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争论的是我国革命的性质。这种撇开是办不到的,如果“撇开”天气和民警,可以在正月间裸体走在莫斯科街头,但我担心,如果你们这样做,无论天气和民警都不会撇开你们。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第155页)
季诺维也夫也乘机起哄,挖苦布哈林:

如果“撇开”生理学规律,那就可以说,我们和布哈林同志可以活两百年,并且会一天比一天变得年轻,变得聪明起来。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第168页)
布哈林也不示弱,他说托洛茨基“力图给自己的所谓思想库贴上(诚然是用劣等胶水贴的)列宁主义的标签。”说加米涅夫“在你们的空话下面半俄寸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耳朵,并且还冒出一俄寸。”说季诺维也夫是在翻已经“被翻得破烂不堪的报纸,用这些报纸已经可以熬汤了。”(《“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第181—189页)
对于布哈林近似于无赖的回答,斯大林则乘机煽风点火,他在座位上不断高喊:
好样的,布哈林,好样的,不是在说,而是在砍!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第193页)
就是这样,布哈林与并不与他思想观点一致的斯大林走到了一起,来反对和攻击与他思想和观点基本一致的反对派。而斯大林这个政治上的狐狸借力打力达到了他的目的,把反对派一个个搞下台去,又才掉转枪口,另罪把布哈林打成右倾机会主义者、反革命和叛国分子予以枪毙。
同样手法,被斯大林成功地运用到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身上。他在最关键的时候诱降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把他们拉到自己一边来反对托洛茨基。许诺他们与托洛茨基划清界线后不追究他们的问题。作为在中央举足轻重的人物季诺维也夫,可能也有想在列宁之后成为继位人的非份之念,为了某些个人目的也就和加米涅夫一起向斯大林卑鄙地摇尾献媚,对托洛茨基进行排斥打击,而被斯大林利用,使本来已经被列宁的遗嘱所贬黜的斯大林又得以登上领袖位置,从而在关键时刻改变了苏联的前途和命运。而心狠手辣的斯大林等到把托洛茨基搞得流亡他国以后,就违背诺言,仍然把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与托洛茨基之罪绑到了一起,并不管两人苦苦哀求对两人进行了处决。
斯大林在枪毙了反对派的同时,也枪毙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科学。
其次,由于斯大林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功底,他不能正确地认识在全新的课题面前左右摇摆的列宁,他在与反对派进行权力和理论观点上的斗争中,在把列宁的错误当成正确的理论向反对派进攻的时候,受列宁错误言行的影响,弄假成真把列宁的错误言行当成了正确的东西加以继承,而把列宁正确的东西抛弃了。


九 托洛茨基以及40万冤死的社会主义者的血,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的无情否定

托洛茨基,这个十月革命的实际组织者,苏联红军的主要缔造者和早期的统帅,应该与列宁一起并列的联邦共和国的缔造者,这个耿直的,赤胆忠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斯大林为首的唯心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面对面的斗争。
不能否认托洛茨基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华和职业革命家的才干,他的才华确在其他人之上,几乎和列宁并驾齐驱,他在军事方面也显示出了卓越的领导和指挥艺术,以至他在建国初期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但是,正是他的才华害死了他自己。他与列宁从来没有过从甚密,纯粹是革命原则的交往。这种情况的产生也可能是两人进行过不客气的论战,总有一股拂之不去的敌意时时在占据他们的感情和袭扰他们的理智。也只是因为托氏在关键时刻显示出来的与他一样的才能,列宁才出自公心地把他作为人才使用。列宁也的确把他放在了其他所有人之上的人来使用,在列宁遭特务剌杀身体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以及列宁想把斯大林从领导位置上调整下来的时候,都是与托洛茨基密切合作。书生气十足的托洛茨基,襟怀坦白,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他连列宁也要毫不客气地与之论战。但绝对没有抢班夺权取代或反对列宁之心。如果他有野心,作为苏联三军统帅,重兵在握,在列宁病重期间又为列宁所托主持中央工作,他为什么不利用这些条件顺其自然接管大权,而在列宁逝世前前夕还毫无戒备之心地去疗养地疗养?托洛茨基自以为别人也都是和他一样坦荡无私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他也没有去与别人建立什么不正常的联系,他以为别人都会很正常很正确地对待他,以为列宁死后,别人都会拥护他。但事实上因为他有才而被列宁重用,而他也恃才另眼乜视列宁以外的所有人,而虎视耽耽地伺伏在列宁身边盯着共和国和苏维埃的最高权力的人们,早已经在心里要置他于死地了。他本是作为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总结而写的《论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教训》,由于坦言过多,不免也给人以抬高自己之嫌,且文章再次揭起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伤疤,说他们在报纸上暴露起义计划事宜,首先招致当事人加米涅夫的攻击。加米涅夫为报一箭之仇,利用人们对列宁的无比爱戴,把他的“坦言”集中起来,在报上发表了《是列宁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给他扣上了妄图树立托洛茨基主义,并以托洛茨基主义取代列宁主义的反对列宁主义的罪名,从而引发了全国对托洛茨基的不公正的声讨,而把托氏轻而易举地推上了多数人的对立面和历史的被告席。而他自己也沉不往气,在与斯大林斗争的关键时刻,竟以“事业的利益要求尽快解除我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的下下之策,来还击自己的政敌。他以为他一提出这个辞呈,别人就会被他吓住,就都会停止对他的攻击,并联名恳求他不要辞去职务。而他也就可以反败为胜。结果他大错特错,如果是在战争时期,他这一招也许还灵。因为战争需要真正有本事的托洛茨基。他竟没想到自己已经处在了和平时期。而和平时期,即便是一个下三烂,也可以接过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之职,甚至在人的相貌举止上还可以比瘦干巴老头托洛茨基更神气。托洛茨基要是不意气用事,少说话,多办事,他军权在握,凭他的资历,凭他的才干,凭他的才华,假以时日,苏联不是他的天下又是谁的天下呢?结果是正中斯大林的下怀,托洛茨基分寸不差地钻进了斯大林设下的笼套。托洛茨基就是这样以自杀的方式,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黄泉之路。人们传说最后是斯大林派人暗杀了他,我们没有多少理由不去相信这个说法是一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托洛茨基其实是自己不断地放弃权力让位于斯大林而导致自己害死了自己。

由于主题不同,我们将不对在这里以及在前面提到的一系列人物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不打算对列宁死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在权力之争中表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联合和对立,我们简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一些情况是为了有逻辑地介绍他们在苏联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不管是新老反对派、托派还是托季联盟,他们除了权力上的争斗等其他因素,但始终贯穿在中间的就是对苏联唯心社会主义抵制和反对。因此我们在这里只围绕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的两条基本路线上的争论,对这些人物的思想进行介绍。以便看清苏联社会主义的错误。作为与季诺维也夫等人一样的反对派,托洛茨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问题上却与其他反对派不同,他不仅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且从实质上领导了十月革命(他的功劳被斯大林及其御用文人从历史中抹去了)。他只是不同意苏联马上进入社会主义。1922年,他从他的“不断革命论”出发,间接地第一次提出了苏联不能一国胜利论。他认为苏联的国情是农民占绝大多数,落后的农民将会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和对立,甚至会发生敌对冲突,说不定会断送苏维埃。他说:

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即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

(《托洛茨基言论》第177页)
托洛茨基在《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等大量的著作和著述中,论述了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来的这一思想:

生产力和国家疆界是不相容的。结果不仅带来了对外贸易、人力和资本的输出、强占领土、殖民政策和上次帝国主义战争,而且使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在经济上成为不可能的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早已打破国家疆界。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建立在最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