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兰虹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说话成了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口才的重要性也逐渐为我国民众所认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既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其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会不会说,说不说得好,或者说是否真正掌握了演讲的技巧,是否使演讲水平获得了提高是其教学效果的体现。

一、《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顺应时势之所需,许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口才与演讲》课程。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地方大学还是高职院校,许多人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到位,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其教学规律的探索更是不够。概括说来,至少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多数院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或作为《大学语文》或《市场营销》课程的附庸或分支,根本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的演讲学或口才学,且开课面狭窄。

其二,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作为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课程,缺乏统一的大纲和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明确的考核标准,教学随意性、盲目性很大,还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体系中。

其三,缺少必需的教研支撑,教学观念、方法陈旧,教学多半还流于形式。《口才与演讲》的教学仍以理论为主,教材内容过于抽象概括,大都只是一些基本概念、理论或一般技巧的介绍,没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内容,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其四,课程安排不合理,不是时间少(一般只有4至6天),就是课程密度太大(一般在半个月或一个月上完),很难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因为仅凭一两天的理论讲解、一两个小时的录像观摩、一两篇演讲稿的写作,根本不可能达到提高学习者的演讲能力或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结合实际授课经验,笔者认为,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施应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案、实现对学生主体性教学,并将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环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民主

1.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理念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却很少注重学生是否自主学习,是否得到了实践能力方面的真正提高。这种教学思想至今仍影响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演讲与口才》这门实践型的新型素质技能课程,教师需要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实践的过程,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良好的开端和动力,它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实施成功的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善于运用情感、兴趣等因素,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充分地调动学生演讲的兴趣,为创设轻松教学环境提供前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学生有了参予的兴趣和热情,才会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予口语交流,不断提高积极进行口语训练的主动性。

2.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首先,科学调整课时数目。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讲多、练少改革为讲、练对半,并在每学期中增设一个教学实习周;第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的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等基础上,适时采用经典范例赏析法、课堂讨论法、实训室练习法和情景模拟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经典的录音或录像资料,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第四,改革期末考核办法变传统的“闭卷笔试”为“抽签口试+单元实训+实习周成绩”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3.实现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在《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的初期,会因为胆小、自卑、紧张、失败经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怯于在公众场合说话,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亲切、互相信赖的和谐关系,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愿意主动配合、参与实训,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伙伴、搭档。因为在教学活动只有用“教”吸引“学”,以“学”促进“教”,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教学语言,避免使用命令口吻,要多运用平等亲切、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又能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进程,尽量将课堂设计得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边讲,边示范,边练习。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精讲多练,侧重于口语技能的训练;在训练方式上,尽量设计多种不同层次、生动活泼的训练方式,通过模拟场景、角色扮演、上台演说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多种表现机会。尤其要重视“自由发言”的教学环节。学生通常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得争先恐后、积极热烈。这种方式,让学生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表现欲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活了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将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及手段相结合

1.将多种教学实践内容相结合

众所周知,综合素质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其核心是表达沟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表达沟通能力既是一种智力、一种交际能力、一种竞争力,又是一种工作能力。学生们终将走出校园,去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而如今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学习成绩优良,但就业在求职面试的第一关就被淘汰出局,其中口才不尽人意便是出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相结合。在通用演讲、口才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口才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而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比如,法律专业应开设司法口才学,社会管理专业应开设管理口才学,医学专业应开设医护口才学等等。

2.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可采取将随堂练习与单元实训、综合实训相结合,使这三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相互兼顾,并加强了面对面的指导;其次,实际训练与观摩赏析相结合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许多相关的经典录音、录像资料,如:历届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魅力演讲与口才等。运用这些音像资料之前可预先设置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再次,仅靠几十个学时的课堂学习显然是不行的,它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广泛参与和身体力行。因此,要将第一课堂和二课活动结合起来的口才训练才最为有效;最后,可将课程学习、举办演讲竞赛和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培训相结合。因为,能否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决定语言准确性和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口才的基本标志。这样,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加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善用激励,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平台

曾经有不少学生深有感慨地说:“听名人演讲热血沸腾,自己一讲却大脑空空”,“在台下有千言万语,上台后却结结巴巴一两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激励政策,欣赏尊重学生,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如,对于上台演讲面红耳赤的学生,要着力表扬其敢于上台的勇气,减轻其心理压力。对于训练失败的学生,要特别注意保他们的自尊心与积极性,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其学习态度、参与态度、自身发展水平、大胆创新的过程上。需注意的是,在鼓励为主的基础上,仍要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不能一味称好,以免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同时,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愉悦,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式协作,以利于他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合作训练使其个体身份淡化,在大大促进其参与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与互相激励的意识,让学生从激励的接受者转换为激励的实施者,从而使激励产生最大的效益。

总之,在《演讲与口才》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是开展课堂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实训环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学生积极的学习劲头是教学实践的动力;实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手段;通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口才应用平台,使《口才训练》这门课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继续探寻那些有针对性的、符合教学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口才训练深入、有序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