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以”的词类定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4

“借以”的词类定性分析

盛译元

盛译元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现有的辞书或者把“借以”定性为连词,或者定性为动词,本文通过对实际话语语料的检测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结论:“借以”是副词,这一新的结论对我们重新认识该词的句法语义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借以词性删除测试副词

【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013-03

“借以”是一个现代汉语中书面色彩较浓的词语形式,由动词性语素“借”和功能性语素“以”复合而成,意思是“作为凭借,以便做某事”。①

“借以”有时还写作“藉以”,这在港澳台的书面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

例1:我们考古所有个传统的科研项目,就是每隔若干年,就要对这一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加以综合研究,梳理总结,藉以提高科研水平,同时发表我们的科研见解,以指导今后的考古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1.24)

例2:尤其是陈水扁,只会一再挑衅,藉以营造气势。(《澳门日报》11月20日)

例3:而“创新中心”则作为专业设计人士、见习设计人员与设计公司建立组群并进行高增值设计的集中地,藉以啓发和培养他们进行研究,构思创新与实用兼备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转化成商品和构思创新与实用兼备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转化成商品和品牌。(《香港便览·创新科技》创新科技署互联网2005年11月http://www.itc.gov.hk/gb/fact/facts_ch.pdf)

例4:他所依的,就是那股我无以名之,只能称之为“宁静的力量”,最后他终能藉以在职场上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蒋家门外的孩子·连战先生序》)但学术界其内部构成机制、外部功能定性以及其具体用法限制却少有论述。

以下的讨论只考虑“借以”的用例,“藉以”的情况拟另文分析。

就目前我们所见,对“借以”的词类定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把“借以”认定为连词,这以《现代汉语词典》②为代表:

连词。用在上半句的开头,表示把上半句所说的内容作为凭证以达到某种目的。如:略举几件事,借以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另一种看法则将“借以”分析为动词,这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③为代表:

动词。作为凭证,以便达到某种目的。如:仅举一例,借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以下笔者将分别论证:“借以”不是连词、“借以”不是动词、“借以”只能被分析为副词。

一“借以”不是连词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借以”是连词,这是有一定语言事实依据的:在实际语篇中,“借以”的确具有把两个话语片断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结构体的功能。比如:

例5:他作出这番表态,既想向公众显示他们夫妻关系和谐,借以辟谣,也想以此为希拉里的竞选拉票助阵。(《希拉里要当议员克林顿妇唱夫随》载《人民日报》2001年1月13日6版)

例6:对于网站企业来说,把钱花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广告了,而他们最需要的也就是做广告——搞圈地运动,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借以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熊武才《谨防广告轰炸下的注意力陷阱》载《科技日报》2000年3月31日)

以上两个用例中下划横线部分都是由两个话语片断构成的结构体,联系这两个话语片断的恰好是“借以”这个词。

问题在于具有连接功能的词并不一定就是连词。比如“才”、“就”这样的词就有连接功能,但我们在句法上却将之归到副词类之中,“一、二、三……”也有连接功能,但却是数词。可见,单单根据在实际话语中具有连接功能这一个特征还不足以把“借以”确定为连词。

其实,起连接作用只是部分实际话语中“借以”的功能特征。在有些用例中,“借以”或者连接功能很弱,或者根本就没有连接功能。例如:

例7:英特尔发布Corei7处理器欲借以强渡难关(李柯《英特尔发布Corei7处理器欲借以强渡难关》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8月12日)

例8:所谓“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例9:台湾是中国人民的台湾,不是李登辉一伙借以营私的筹码。(傅旭、吴亚明.《“一国两制”光耀千秋》载《人民日报》1999年09月01日第1版)

例7中的“借以”只是在语义上把“发布Corei7处理器”与“强度难关”关连在一起,而例8中“用来……”和与“借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二者并置的结果,与“借以”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例9中,整个下划线部分作筹码的定语,其中的“借以”更不可能是连词,因为由单个“连词”引导的话语片断(小句或短语)是不可能出现在定语位置之上的。④

总之,“借以”不可能是连词,因为在实际话语只有一部分用例中的“借以”与连接功能相关,更为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借以”用例与关连功能没有任何联系。这就意味着将“借以”定性为连词有以偏(部分)概全(全部)之嫌。

二“借以”不是动词

既然“借以”不太可能是连词,那它是不是动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考察其是否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或句法功能。

根据对5000万字实际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借以”总是出现在如下句法框架中:

例10:(Aux)VP⑤

例11: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就是无赖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反对党八股》.人民出版社,2003)

例12:经常踮踮脚,不仅可避免下肢酸胀和麻木,也可借以活动四肢和头脑,消除长时间用脑高度集中、突然站立而发生眼前发黑、头脑发晕的毛病,有利于自身健康保护。(《健康时报》2004年01月01日第六版)

例13:佩玉一件在身,既能借以喻德,又适合把玩欣赏。(于娜.《生肖题材买来收藏还是升值》载《华夏时报》2008年2月4日)

例14:今天,稍加更改寄出这篇文章,不知能不能借以表达对蔡仲德先生去世两周年的悼念和缅怀。(叶稚珊.《风庐春早记宗璞》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3月3日)

以上例11中的“借以吓人”是典型的“借以+VP”,这样的形式在我们搜集到的全部用例(564例)中占86%(484例),居绝对优势。例12~例14四个用例下划线部分都是“Aux+借以+VP”形式,这类形式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却是我们确定“借以”句法性质的主要依据:Aux之后的成分肯定的谓词性成分(VP)。

也就是说,以上例12~例14下划线部分中的以下形式都是VP性质的:(1)借以活动四肢和头脑;(2)借以喻德;(3)借以表达对蔡仲德先生去世两周年的悼念和缅怀。

既然上述短语形式都是VP,那么其中的“借以”在定性上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副词性的,要么是动词性的。先考虑动词的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动词是动作行为动词。这样的动词都能后附“-着、-了、-过”或至少能后附其中之一,有些甚至可以有重叠形式。显然,这样的语法特征都不是“借以”所能具备的。

非典型动词,大致有以下几类:(1)判断动词:是、成为、属于等;(2)助动词:能、可以、肯等;(3)形式动词:进行、予以、加以等;(4)趋向动词。

首先,“借以”不可能属于(1)、(2)两类,因为语法意义不符。其次,“借以”也不可能是助动词,因为它能与助动词共现。比如:

例15:竹根肉质厚实,根雕高手能借以雕成各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人物、野兽、虫鸟、山水、花木等,实为居家最价廉物美的摆、挂装饰品和藏品。(黄宏疆.《闲聊竹刻话收藏》载《解放日报》2004年4月12日)

例16:咳嗽是机体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以可把气管内异物及痰液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与畅通。因此对于轻度的、偶发的咳嗽,不必服用镇咳药。(何培霖、依斯拉脯.《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5年09期)

例15中“借以”与“能”共现,“能”在“借以”之前;例16中“借以”与“可”共现,“可”在“借以”之后。

最后,“借以”是不是类似于“进行”“加以”这样的形式动词呢?也不是。首先,尽管“借以”与形式动词一样,其后带的成分都可以是VP,但几乎所有的形式动词所带的VP宾语或者是“AP的VP”形式,或者可以扩展为“AP的VP”形式。例如:

例17:(1)进行研究——进行认真的研究;(2)加以考察——加以全面的考察;(3)给以关怀——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而“借以”之后出现的VP则不能。比如:

例18:(1)借以考察——借以深入的考察——借以深入地考察;(2)借以摆脱——借以迅速的摆脱——借以迅速地摆脱;(3)借以表情达意——借以精确的表情达意——借以精确地表情达意;(4)借以投机取巧——借以顺利的投机取巧——借以顺利地投机取巧。

这至少说明,形式动词后的VP有倾向体词化的倾向,而“借以”之后则仍然属于谓词性成分。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借以”也可以与形式动词共现。比如:

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例19:还有人反映黄九和黄石的名字也太像了,所以从黄大开始一律加上一个“阿”字借以加以区分。(《窃明》南海出版社2008拈月版)

第三,不管属于动词的哪个次类,原则上说,实际话语中的动词都是轻易不能删除的,否则可能给所在句子的句法——语义格局带来程度不等的影响,甚至导致不合法语符链的出现。以形式动词为例:

例20:(1)企业工会法律顾问、“大连市十佳职工维权律师”唐剑平就此为职工进行详尽的法律解答。(“全国总工会9月20日新闻发布会”见“人民网”2008年10月16日)(2)……唐剑平就此为职工详尽的法律解答。

例21:(1)同时,还应从政策法规上对奢侈浪费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李俭.《奢风不可长》见《人民日报评论集》.红旗出版社,2005)(2)还应从政策法规上对奢侈浪费行为必要的约束。

但是,“借以”恰好相反,删除之后除了在韵律和语用上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基本上不对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带来负面影响。详细情况下节讨论。

总而言之,“借以”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动词。

三“借以”是副词

既然“Aux+借以+VP”中的“借以”不是动词,那么它就只能是副词,因为:(1)“借以”只出现在“(Aux)VP”中的“”这个句法槽上;(2)而处于该句法槽内成分如果不是谓语动词的话,那么只能将之分析为状语成分。

也就是说,“借以”在句法分布上只能充任状语,而只能充任状语的词语至少在句法定性上是无可置疑的副词性单位。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说“借以”在句法性质上是副词,这仅仅是理论推导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最好能够有其他语言事实来加以支撑。下面,我们就试图以删除法来进一步论证“借以”的副词性。

我们知道,副词性成分只能做状语,而状语作为句法结构(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中的附加语,它(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删除之后不影响整个句子或短语的句法—语义结构格局。

现在,让我们先根据这一特征来测试一下上文所举例12至例14:(1)可借以活动四肢和头脑——可活动四肢和头脑(例12);(2)能借以喻德——能喻德(例13);(3)能不能借以表达对蔡仲德先生去世两周年的悼念和缅怀——能不能表达对蔡仲德先生去世两周年的悼念和缅怀(例14)。

这样看来,例12至例14中的“借以”是可以删除的,且删除之后在整体上不影响整个结构格局:删除前是“Aux+VP”,删除后仍然是“Aux+VP”。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确定“Aux+借以+VP”中的“借以”的确具备副词性状语的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将测试范围扩展到无Aux的“借以+VP”结构。

在我们的语料中,单纯的“借以+VP”形式总共有484例。在这些用例中,真正不能删除“借以”的都是以双音节动词充任VP的用例。⑥以下记作“借以+V双”比如:

装腔作势,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就是无赖了。(见例11)

例22:(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警句,江总书记借以自勉。(《语文知识》1996年第4期)(2)林则徐的警句,江总书记自勉。

例23:(1)……有的借临时增版、增期办“专刊”,搞“有偿新闻”,借以牟利,有的甚至同日报纸出版两种版式,……。(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纸临时增版、增期的规定》1990年7月3日发布)(2)搞“有偿新闻”,牟利,……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借以+V双”结构都不能省略“借以”。比如:

例24:(1)白居易诗云:“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白诗及其引用者,无疑都是借以自嘲,……(田东江.《朝廷雇我作闲人勿奉自嘲为圭臬》载《江南都市报》2008年4月8日)(2)白诗及其引用者,无疑都是自嘲,……

例25:(1)据市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腐败形式都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与之伴生的一些经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某些腐败分子借以敛财的新渠道。(《本市将严查干部住房汽车等五问题》载《北京日报》2007年3月21日)(2)……正在成为某些腐败分子敛财的新渠道。

通过对可删除与不可删除的用例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不能删除“借以”的“借以+V双”结构有两类原因。一是韵律问题:删除“借以”之后将导致轻重不太协调的问题。比如例11、例25(2),即属于这种情况:删除前是“4+4”(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删除后则变成“4+2”(装腔作势,吓人)了。二是删除“借以”之后尽管不影响所在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但可能导致语用含混。比如例24在删除“借以”之前,是江总书记自己以林则徐的警句来自我勉励,而删除之后就可能被误解为是别人希望江总书记以林则徐的警句来勉励自己,但是不管是哪种理解,核心的句法—语义关系都是“江总书记自我勉励”。

除了“借以+V双”中有少量的“借以”因韵律或语用因素不能删除外,其他情况下的“借以+VP”中的“借以”全部都可删除。以下再简单举几个例子,不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例26:(1)美国担心欧洲成为恐怖组织借以袭击美国的“跳板”(《入境美国无需签证欧洲恐成袭击“跳板”》载《青年时报》2008年1月8日)(2)美国担心欧洲成为恐怖组织。

例27:(1)段政府不合法,不稳定,无力量,有如燕巢飞幕。章先生对此应是完全清楚的,而竟起与之助,并欲借以整顿学风,限制学生参与政治活动。(陈云章.《忆章士钊先生》载《人物》杂志2000年第9期)(2)章先生对此应是完全清楚的,而竟起与之助,并欲整顿学风,限制学生参与政治活动。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借以”是副词,而非连词或动词。

四结论

词类是词的语法类别,更确切地说,就汉语这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讲,词类应该是词的句法归类。一个词究竟属于什么样的句法类别,这需要根据该词在更大的句法结构体中的分布特征或功能特征才能加以确定。单纯的语感或者简单的类比都可能将我们引入误区。“借以”就是这个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从语感上看,它应该是连词或动词,而简单的类比又可能将之与“进行”“加以”之类的形式动词纳入一个类别之中。这再次警示我们,给特定的词归类或者做词性判定应该自始至终地严格遵循句法分布功能的标准,而不能任意将非句法的韵律、语用乃至语篇因素纠缠进来。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85

②《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④由连词连接的两个以上话语片断所构成的更大结构体可以出现在定语位置上,但单个连词引导的话语片断则不能。比如:(1)a.又大又红的苹果;b.又大的苹果/又红的苹果。(2)a.他就是那位因为当面批评领导因而被下放到三厂的秘书;b.他就是那位因为批评领导的秘书;c.他就是那位因而被下放到三厂的秘书。

⑤Aux:助动词,VP:动词短语。

⑥由双音节动词直接充任VP的共68例,但不能删除“借以”的仅仅16例。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