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

蒋晓娜

身份证号码:32028119900522XXXX518129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1.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

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是相对于高速和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由于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的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门到门”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大城市慢行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目标、策略、规划控制对策,推动慢行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以慢行区划分为依据,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网络;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和公共政策。

非机动车道网络划分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休闲道等几个等级。非机动车与轨道站、BRT、常规公交等的分级换乘枢纽。

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换,有效衔接轨道、BRT、常规公交,大大提升公交服务范围,实现公交出行的门到门。站点主要由公交点、居住点、公建点、休闲旅游点、大专院校点等构成。

2.2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规划主要是提高步行系统的安全性、可达性与可识别性;使步行活动成为一种愉悦身心而又具有审美情趣的体验;塑造场所归属感,维护公共环境,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最大可能地照顾弱势群体,体现路权分配上的公正公平;体现自然与人文环境,体现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步行网络分为控制步行活动的道路、重要步行通廊、依托城市道路的重要步行通道等,其中重要步行通道主要由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构成,以步行交通、交通换乘和向次级通道疏散为基本功能,必须保证系统的延续性和畅通性。

步行交通系统需根据步行尺度进行规划,按照步行适宜尺度及功能分区的不同,划分不同类型的步行单元,包括中心区步行单元、居住区步行单元、混合功能区步行单元、交通枢纽区步行单元、历史街区步行单元、旅游风景区步行单元、文教区步行单元、工业仓储区步行单元;并针对不同的特征,提出发展策略。

2.3公交系统

公共交通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选择。

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位置,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资源,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按照智能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

2.4综合系统

“非机动车+步行+公交系统”慢行体系综合规划模式,即通过自行车道、步行道的建设,结合公交系统,构造一种衔接灵活、运行有序、能最大限度发挥不同交通方式优势、有效缓解城市交通运行恶化问题,改善区域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思想的低碳型交通综合规划模式。

3.实例分析某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

3.1交通概况

某区作为城市的重点开发片区,在建设之初就高标准规划,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前瞻性。该区的路网建设充分地考虑了未来慢行交通发展的需要,均设置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保证未来慢行交通系统的完整性及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3.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3.2.1非机动车系统规划

构建“一环、四横、四纵、多点”的主要非机动车通道结构,结合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及实际需求,根据城市综合慢行廊道规划,增设一般性非机动车通道。

“一环”:南部郊野生态线、区域绿道5号线、北部郊野生态线、沿人民路线,穿越城市建设区域外围生态区,形成新区环状非机动慢行通道。

“四横”:沿民生大道―公常路、南环大道、沿塘明路―光明大道、光桥大道,连接城区东西方向,是城区内部跨区的重要非机动通道。

“四纵”:创业路、茅洲河、鹅颈水、光侨路,贯通城区南北方向慢性交通四大廊道。

“多点”:指北部郊野生态区、东部郊野公园与公明水库区、南部石岩水库区、西部生态区、光明中央公园、公明中心公园、沿茅洲河线多个节点。

3.2.2步行系统规划

步行通道规划在该城市建设区内设置独立步行通道,根据步行交通需求及步行分类,划分步行通道等级及空间布局。

①沿生态河道线、水系、生态郊野边界、城市公园,社区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设置重要步行通道,此类通道具有休闲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间环境。

②沿若干城市主干道作为重要步行廊道,打通片区步行通道,确保步行空间系统的有机衔接。

③结合城市次级道路和周边地块功能布置一般性步行通道,强化地块步行空间,并与重要步行通道相互衔接,共同构建城区步行网络系统。

3.2.3非机动车换乘枢纽规划

换乘设施规划以地铁站点和常规公交场站为基础,针对常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一般轨道站点、轨道枢纽站等几个层次确定换乘等级。

非机动车换乘枢纽以地铁站点为主体,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为辅助,按照功能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①一级换乘枢纽:轨道枢纽站、中心城区轨道站和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际站。

②二级换乘枢纽:一般轨道站、公交枢纽站、中心城区公交首末站。

③三级换乘枢纽:一般公交首末站规划形成“8+15+21”三级非机动车换乘枢纽。8个一级换乘枢纽以重要轨道站为基础,15个一般轨道站和公交枢纽站形成二级换乘枢纽,21个一般公交场首末站、综合车场形成三级换乘枢纽。

3.2.4综合慢行廊道规划

综合慢行廊道线路主要是将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三个较为的独立慢行交通系统相结合,共同构建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同时,根据各级通道所处的不同功能,将综合慢行通道分为三级:区域慢行通道、综合慢行主通道、综合慢行次通道。

结束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活动节奏的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积极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对建设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城市整体规划,制定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泽昭.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J].江西建材.2017(11).

[2]周晟民.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J].城市建筑.2016(12).

[3]宋立恒.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