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输卵管癌24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原发性输卵管癌24例临床观察

张宇华

张宇华(辽宁省肿瘤医院妇二病房辽宁沈阳110042)

【中图分类号】R73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179-0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对某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24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保存完整,均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6岁。结果收治的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同期发生率为0.95%,临床表现为为盆腔包块患者占91.67%,腹水患者为45.83%,腹痛患者占66.67%,阴道出血患者占79.17%,阴道排液患者占54.16%,盆腔包块伴有阴道排液或者腹痛等二联症患者占45.83%,同时具有盆腔包块、阴道排液和腹痛等三联症患者占16.67%。CA125检查3例正常,17例升高(≥35U/ml),其中数值明显升高者(≥3倍)12例(60%)。B超检查91.67%的患者有盆腔包块。误诊率为87.5%。结论临床上如遇有二联症或者三联症为主要症状,超声检查探及盆腔肿块,血清CA125增高,都应提高警惕,尽早手术并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输卵管癌早期诊断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罕见的恶性肿瘤,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约占0.1%~1.8%[1]。输卵管恶性肿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2/3病例发生在绝经后,1/3发生在更年期。40岁以下患病的少于9%[2]。由于输卵管癌症状不典型,导致早期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21%-44%左右。

本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24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住院手术治疗。临床资料保存完整,均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大于50岁的19例,占总病例数79.12%,绝经后发病为17例,占病例总数70.83%。

1.2诊断标准

分期标准:根据1992年FIGO输卵管癌分期标准对41例患者进行分期[3]。I期为3例,II期为8例,III期为10例,IV期为3例。

2结果

2.1发生率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24例,占同期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总数(2531例)的0.95%。

2.2孕产次:由表1可见我院收治的患者中,未生育过的患者为1例,孕次<3次,3例,产次<3次,5例。

表1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表

2.3临床表现:由表2可见临床表现为为盆腔包块患者占91.67%,腹水患者为45.83%,腹痛患者占66.67%,阴道出血患者占79.17%,阴道排液患者占54.16%,盆腔包块伴有阴道排液或者腹痛等二联症患者占45.83%,同时具有盆腔包块、阴道排液和腹痛等三联症患者占16.67%。

表2患者临床表现数据表

2.4辅助检查:CA125检查:24例患者中有20例术前检查了CA125,3例正常,17例升高(≥35U/ml),其中数值明显升高者(≥3倍)12例(60%)。B超检查:24例患者中有91.67%的患者检查有盆腔包块。术前因阴道出血行诊断性刮宫者7例,其中4例未见阳性结果,3例诊断为腺癌。行宫腔镜检查者2例,未见明显异常。

2.5术前诊断:术前诊断输卵管癌3例(12.50%),其余诊断为卵巢癌11例(45.83%),盆腔炎性包块4例(16.67%),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16.67%),子宫内膜癌2例(8.33%)。

3讨论

3.1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占同期恶性妇科肿瘤患者的比例为0.95%,与文献报道相符。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不孕、慢性输卵管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

3.2诊断情况:本组病例的误诊率为87.50%,略高于有关文献报道中提及术前正确诊断率仅2%~6%[4]。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排液、盆腔包块,一般将此三项症状称为输卵管癌“三联征”,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但临床上以二联症多见。随着病例报道不断增加,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逐步清晰,认真做好病史采集,加之CA125及彩色多普勒的临床使用,都有利于早期进行诊断。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上如遇有二联症或者三联症为主要症状,超声检查探及盆腔肿块,血清CA125增高,都应提高警惕,尽早手术并治疗。

参考文献

[1]BenedetJL,BenderH,JonesH,etal.FIGOstaging,classificationsan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themanagementofgynaecologicalcancers.FIGOcommitteeonGynaecologicalOncology[J].IntJGynaecolObstet,2000,70(2):209-262.

[2]连利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1-744.

[3]StewartSL,WikeJM,FosterSL,etal.TheincidenceofprimaryfallopiantubecancerintheUnitedStates[J].GynecologicOncology,2007,107(3):392-397.

[4]LiapisA,MichailidisE,DeligeoroglouE,eta.lPrimaryfallopiantubecancer:atenyearreview.Clinicopathologicalstudyof12cases[J].EurJGynaecolOnco,l2004,25:5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