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科技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对我国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3

俄罗斯国防科技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对我国的启示

杨波

杨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国防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军事竞争力的强弱,而管理要素的创新绩效是决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同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国防科技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并与我国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借鉴俄罗斯国防创新管理机制的成功经验,对重构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改革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国防创新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迫切必要。

关键词:俄罗斯;国防科技企业;创新管理;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772(2009)14-0217-03

国防科技企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主体,引领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国防科技企业创新管理机制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制度支撑,其管理效率的高低与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相关。由于同处于转型期的中俄两国国防创新管理机制源于同样的原苏联模式,对俄罗斯的国防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并与我国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借鉴俄罗斯国防创新管理机制的成功经验,对重构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改革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国防创新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迫切必要。

一、俄罗斯国防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

(一)俄国防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因子

2002年5月,俄政府颁发了《俄联邦军事教育体系改革纲要》,提出以调整军事教育内容为重点,全面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对杰出科学家和年轻科技人才的选择性支持,包括对年轻科学家的国家补助、总统基金支持[1];在国有科研机构改组过程中重新解放的资源,用于发展科研物质技术基础和科技队伍的社会保障;在现代条件下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在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发挥青年人专长[2]。俄罗斯国防科技企业中的总工程师有职有权,军工企业市场化改制后增设了总经理一职,总设计师可以同时兼任总经理,在关乎企业创新决策管理上有较大权限。

(二)俄国防武器装备R&D的关键因子

《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规定,采用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减少批生产武器装备的采购量,保持R&D生产能力,确保高新作战技术的开发和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以保证先进武器研发的代级连续性。在战略武器系统确保战略稳定和核安全的同时,重点研制生产高效能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预警系统、电子战系统、精确制导武器、信息支援系统和军事运输装备;研究开发富有竞争力与发展前景的国防关键技术及军民两用技术[3];研制过程注重基础性研究的原创性知识创新作用,注重武器装备的通用性和多用途,节省经费,避免重复,集中力量解决重大技术问题[4]。

(三)俄罗斯军工企业集团化的关键因子

俄政府根据武器装备的类型,以各军工领域的核心设计局和工厂为主体,组建科研生产综合体的国防科技企业集团结构。这些新组建的军工企业集团具有武器装备进出口权,可独立参与国际竞争,开辟国际市场[5]。同时,为壮大军工集团科研实力和扩大市场销路,采取将科研、设计部门、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联合起来的方式,并与金融系统交叉融合,实现技工贸金四位一体化管理。“金融—工业集团”在承担军品任务的同时,还研发制造高技术民用产品及其他军民两用产品,在军品及民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6]。

(四)俄罗斯军工科研生产国际化的关键因子

俄政府通过与西方国家联合R&D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可以接触到西方的高新技术产品及军用项目,缩小及赶上诸如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相对弱势领域与国际顶级水平的差距[7]。军火贸易方面,俄政府改变前苏联以政治关系为原则的军火交易方针,突出经济利益,扩大军品出口国范围,增加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出口,采取赊账、出售许可证、债务抵押等多种灵活方式推销军火。1999年,俄政府出台了《提高俄联邦与外国军事技术合作效率的措施》政策,组建了“俄罗斯国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进出口公司”,统一归口管理武器、军事装备的进出口和技术合作[8]。并将原有的多家国有军品与军事技术进出口公司合并,适度放宽企业出口自主权。

二、俄罗斯国防管理关键要素的优势比较分析

(一)俄国防人力管理关键因子的优势

俄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青年专家成长,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我国对青年专家创新人才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一些国防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存在着“论资排辈”现象,激励措施不够,没有激发出青年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同时,俄军工企业的总工程师有职有权,可以说是“本行管本行”,避免企业的创新路线偏离,保证了创新决策的科学高效。我国国防科技企业的总工相比于俄罗斯,在重大研发项目的决策权力小得多。项目决策权多由企业的行政负责人兼任,很多情况下由于企业领导人不懂项目的具体运作,导致业务决策的偏颇与失误。

(二)俄武器装备研制关键因子的优势

俄罗斯武器装备研制的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关键技术战略,是充分考虑到了俄自身的军事需求和经济、技术条件,通过整合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确保其关键技术的持续研发及保持世界级的先进水平。同时俄罗斯较注重国防关键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在武器R&D中充分发挥了基础性研究对创新的原始创新作用和功能,并且积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的良性互动。相比较我国,没有完整的关键军工技术储备战略,对国防基础研发的投入不够,基础支撑和基础保障能力薄弱,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力度也不足。

(三)俄军工集团化关键因子的优势

俄国防科技企业通过军工资产的优化配置,组建大型军工集团,使单体军工单位的高新技术和优秀科技人才集成化,从体制上解决了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企业各自在人才、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互补,降低了开发、研制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性价比,形成更大的集成优势,提高了军工企业的规模化效益、专业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俄罗斯军工企业集团已成为建立发展创新经济和帮助生产民用产品的火车头。而中国的十大军工集团没有金融机构的介入,而且这十大集团除了电子工业集团及后成立的航空工业集团外,余下八家都是各由一家公司分离成竞争关系的四对公司,资源重置并形成内耗,而且各部门联结分散,组织决策低效。

(四)俄国防科研生产国际化关键因子的优势

俄罗斯在技术创新国际化合作中,注重国际合作中的技术研发,尤其是针对自己落后于西方的薄弱军工领域。于合作中提升军工研发能力,以形成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在国际化技术创新合作中渗透了创新循环理念,从基础科研直到武器装备产品的最终推向军火市场整个阶段的研发合作都要介入,不仅发展了技术研发能力,学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而且壮大了国内技术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并逐渐形成吸引外方合作的“科研合作一体化核心联盟”。我国的技术合作多是引进现成的武器装备,研发合作比例小,虽通过消化再创新有一些收获,但更应重视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合作,而且在合作中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专利权易流失。

三、对我国国防创新管理改制的启示

(一)构建国防创新人才战略型管理的控制模式

1.发挥专家领军人物的作用。借鉴俄国防总工有职有权的管理因子,积极推行“长、家”分设,建立不兼任行政职务而专心从事科研的高级专家岗位,据其贡献可给予不低于乃至可给予其高于所在单位领导的待遇,并在重大项目决策上赋予决策权。使专家决策和行政决策有机结合,重大项目决策更主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以发挥专家的技术专长决策效应。

2.设立国防科技人才建设基金。中俄两国的人才培养经费相比较都不很充裕,俄罗斯通过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来保障支持创新人才的建设。我国应考虑建立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基础,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出资等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国防科技企业人才建设基金。重点支持国防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二)完善螺旋发展机制下的关键技术R&D生产体系

1.着重发展关键技术领域的新技术储备。借鉴俄罗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储备的做法,我国国防科技企业要调整研发重点,着重发展对未来信息化战争起支撑作用的新技术装备,如精确制导为主的打击、防空、反舰武器系统及灵敏可靠的指挥、通讯和侦察系统等。同时,充分利用“军事技术开发无国界、武器销售国际化”的国际环境,按照“贴花”与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与适当引进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新式武器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

2.基础应用融合的军民一体化R&D体系。借鉴俄罗斯基础应用的军民一体化的管理因子,我国国防科技企业在基础研究中,应该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对可能带来科技重大突破的基础性前瞻性项目,以及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项目,开展基础先期性研究,增强国防科技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在应用研究中,应该重点研制生产使军民两用技术和新型武器技术需求相衔接,具有战略威慑能力和民用发展潜力的新型武器装备。

(三)推进集成创新内核的军工企业集团化战略

1.行业聚类集团化。借鉴俄军工企业集团化专业聚类的思路,我国防科技企业的一些联合兼并应根据军工行业、技术及产品选择不同的改革方案,对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导弹、航天),可考虑组建独家公司或专业集团,对一些行业共用性较强的领域(如电子),可考虑组建跨行业集团。其中当前的十大军工企业集团,四对企业集团是由原行业一分为二组建的,突出问题是由强化竞争而引发的内耗与资源浪费较严重,可考虑将这四对企业各自合二为一,以强化企业要素组织战略的集成创新效能。

2.军民融合式的技工贸金一体化。借鉴俄军工企业集团化科研、生产、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发展,注重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重要管理因子,我国应鼓励国防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外贸公司及银行部门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工贸金联合集团。同时,也应在军品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业务范围,开展多种经营、尤其是开发军民两用产品,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一体化优势,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两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

(四)构建科研生产国际化合作创新链

1.重视与发达国家军工技术的R&D合作。拓宽国际军工技术研发合作的渠道,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与外方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尽可能争取与发达国家在前沿性核心或关键性军事技术领域开展共同研制、合作生产合作。在合作中注意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权。

2.在合作过程中融入创新循环理念。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要全方位全程学习吸收参与,全面提升国防科技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营销水平。同时拓展创新循环的理念维度,不仅要形成企业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横向创新链,而且要通过项目带动,通过在企业及研发中心建立项目合作联盟体等纵向的合作创新链,形成创新合作体系能力的整合。

基金项目: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软科学研究项目(Z07006)

作者简介:杨波(1980-),男,黑龙江富锦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