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32例核磁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脑静脉窦血栓32例核磁诊断价值

富学慧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核磁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进展。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32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32例患者全部行MRI检查,19例并行MRV检查,24例患者行CT检查,18例患者行脑静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组32例患者初次影像诊断确诊23例,其中MRI和(或)MRV确诊22例,CT确诊5例,DSA确诊16例,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具体结果见下文。结论:MRI和MRV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是CVST形成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应用。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静脉成像

脑静脉窦血栓是临床比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但是病死率较高。由于该病的临床特征不太典型,常常导致误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核磁共振(MRI)为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手段。为此,笔者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救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总结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4d~3月。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21例,视力下降视乳头水,12例,偏侧肢体无力或偏瘫,9例,意识障碍6例,癫痫发作5例,晕厥8例。腰穿有颅内压增高而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1.2方法

32例患者全部行MRI检查,14例并行MRV检查,18例患者行CT检查,14例患者行脑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核磁检查采用西门子Symphony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线圈。扫描层厚5mm,层距0.5mm,均有轴面T1WI、T2WI、和矢状面T1WI,6例有冠状面T1WI。T1WITR为450ms,TE为15ms,T2WITR为3000ms,TE为90ms。磁共振静脉成像(MRV)采用冠状面连续2D时间飞跃(2D-TOF)成像技术,层厚1.5mm,矩阵512×192。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64排螺旋CT,以CM为基线,层厚5mm,层距5mm,连续扫描;静脉血管造影(DSA)采用GE公司LCV+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颅静脉血管造影。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对比分析各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2结果

上矢状窦受累的7例中,窦内血栓T1、T2WI为高的3例,为等信号的4例。窦汇(部分)受累9例,T1、T2WI上病变呈高和等信号分别为5和4例。横窦受累10例,T1、T2WI上病变呈高和等信号分别为6例和4例另2例是横窦起始处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余部分的横窦T1、T2WI上为低信号。乙状窦受累7例,T1、T2WI上病变呈高和等信号分别为5例和2例,另1例窦内为低信号。直窦受累4例,4例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双侧)同时受累;仅2例直窦内T1、T2WI为高信号,余无征象提示窦及静脉血栓。

3讨论

3.1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机制、病因及临床表现

CVST是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继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是脑静脉血管疾病的特殊类型,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成人发病率为27/2000000。CVST主要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及高凝状态、纤溶活性降低。脑静脉窦属容量血管,缺乏瓣膜和血管平滑肌,同时皮质静脉汇入静脉窦的角度不一,可为锐角直至直角,往往导致静脉内血流紊乱现象。另外,脑静脉侧支循环丰富,这种结构特点使脑静脉系统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但同时也易蔓延至其他静脉窦及脑深静脉。本组5例患者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1例患者为右桥小脑角听神经瘤手术后2周,MRI发现右侧横窦血栓形成,1例为脑外伤后2天,可能为手术或外伤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所致。CVST常见致病因素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病变。炎症性病变如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等,常见受累部位为横窦、海绵窦;本组病例中2例继发于感染(慢性中耳乳突炎),其中1例右侧横窦受累,1例累及乙状窦。非炎症性病变如脑外伤、颅内肿瘤、严重脱水等,其常见受累部位为上矢状窦;本组病例中1例继发于脑外伤,1例继发于颅内肿瘤术后,1例继发于产后脱水,此3例均有上矢状窦受累。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进展速度、静脉侧支循环情况以及继发脑实质损害范围和程度有关,其中脑实质病损范围与闭塞静脉窦的区域关系密切。

3.2MRI及MRV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脑静脉窦包括上、下矢状窦、乙状窦、横窦、直窦及海绵窦,文献报道CVST最易受累的部位为上矢状窦。本组11例中,5例累及上矢状窦(5/11),与文献一致。由于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血流敏感性,有利于显示静脉窦血栓,表现为正常脑静脉窦的流空信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时期血栓的信号,其MRI表现与血栓形成时期及血栓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有关。CVST急性期(1周内),血栓内主要含脱氧血红蛋白,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1~2周),血栓内主要含正铁血红蛋白,血栓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慢性期(2周以后)血栓在T1WI上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如此时血栓再通,重新出现流空效应,T1WI和T2WI表现为较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血栓呈均匀性强化,此强化可能继发于机化血栓中的内源性血管形成以及硬膜和血栓内侧支血管中的慢血流。本组11例患者,1例为急性期,8例为亚急性期,2例为慢性期,11例均出现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的消失。由于静脉窦的解剖变异或先天发育不全以及静脉窦血流缓慢等因素,MRI诊断可能出现假阳性,但结合其继发改变(如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和间接征象将有助于诊断。静脉性脑梗死的特征为局限于皮层下而非主要动脉供血区,常两侧对称,早期无强化效应,后期出现脑回样强化,具有诊断价值。

4.结束

脑静脉窦形成时MRV直接征象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和充盈缺损。由于静脉窦回流障碍,常见脑表面及深部静脉扩张、静脉血淤滞及侧支循环形成。本组12例脑静脉窦血栓MRV均有上述改变。本组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平扫确诊23例,另2例平扫难以确定,但经MRV检查确诊。我们认为MRI和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替代以往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DSA法。MRI诊断CVST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显像良好、准确率高、无创等优点,可作为CVST早期诊断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向飞鹤.脑静脉窦血栓30例核磁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1,30:83-84.

[2]金贤德.探讨关于脑静脉窦血栓的核磁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8:2701-2702.

[3]季学满,张宗军,毕俊,卢光明,张志强,袁彩云.脑静脉窦血栓的常规MRI及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