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艺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物理教学艺术探究

冉崇成

物理教学艺术探究

冉崇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中学校409111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掌握了教学艺术,就能使课堂精彩纷呈,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笔者醉心于物理教学艺术的探究,颇有心得,从四个方面举例论述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课堂精彩纷呈,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呢?笔者醉心于物理教学艺术的探究,有如下心得。

一、注意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1.形象化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主要特点。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能使学生情绪兴奋,对知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物理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要严谨、有针对性。就是说要用精辟、简练、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由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多一个或少一个字都不行,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和实际知识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

3.物理教学语言要直观、幽默,有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这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得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如学生们对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不难看出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有个“口”而右手的右字也有个“口”,口对口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使学生津津乐道,注意力集中。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艺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习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决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学前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教学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观察实验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习题情境、实验情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尤其是创设能让学生受到“学前概念”干扰的物理情境,使其思维产生冲突,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关于物体下落速度和物重的关系,学生早已知道树叶和羽毛在空中下落的慢,石块在空中下落的快。就认为物体的下落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种错误地认识给正确的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的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比如针对前述学生对物体下落速度和物重的关系的错误认识,设计出一个实验,让一块大石块和一块小石块自由下落,再把两块石块绑在一起自由下落,讨论它们下落的快慢。并实际操作一下。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相冲突和矛盾,将会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借助实验的趣味性,体会学习的乐趣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望盛,有趣味的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们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应该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如“用玻璃杯盛水演示大气压的存在“,教师照着课本演示,那只能收到一般的效果。但改用底部开有小孔塑料杯盛水。瞧——教师把一只盛满水的塑料杯底朝天悬在手中,一张厚纸片却能稳稳的托住杯中的水,大气压的作用多强啊!可有些同学对大气压能托住杯中的水持怀疑的态度:也许是纸片粘在了杯口吧?此时,教师可招呼学生一声“注意观察”,即将按住杯底的食指松开,让杯中的水冲开纸片洒落在地,当学生看明白了教师的演示,欢笑声将会把怀疑驱散。

三、展示物理科学美的艺术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物理学本身并不是美学,物理学的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然而当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科学,它决不再只是一些抽象的公式和符号,而是一种愉悦和力量,这就是科学的美感。要想使物理学教程从枯燥的文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这也是教师教学的艺术。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四、促使学生情感意识发展的艺术

当今世界,面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育应致力于促使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首先,要促使学生具有积极思维的情感。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从培养人的角度看,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要促使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能力,事先必须使他们的思维主动起来,积极起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出奇不意、耐人寻味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积极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这样,既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启发学生大胆置疑。宋代张子厚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极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知与不知、是与非等矛盾的表现。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启发学生大胆置疑。置疑,是物理发展的一个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动力,是创造意识的具体体现。当然,置疑应该在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提出。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远不止以上这些,诸如逻辑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应从激发求知欲、揭示科学美、促进学生发展等整体上把握,体现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作用。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还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探究永无止境,同志仍需努力。